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因而,在不同的领域会形成各自人类群体认同的精神文化,体现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泰山文化中心精神文化的建树,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一,图像文字的建树。文字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字,精神文化无从谈起。其三,原始数学的建树。......
2023-10-2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泰山地震的政治影响早已荡然无存,但由此催生的稳重文化理念,却传承下来,依然左右着民众心理趋向,成为泰山文化的核心内容,并不断得以扩充丰富,弘扬彰示。
其一,“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泰山“雄重盘礴”(金代诗人元好问语)的山姿, 自古以来就是稳定安宁的象征。《易经》在《履》卦之后第11卦为《泰》卦,“履而泰,然后安”。泰,乾下坤上。卦辞曰:“泰:小往大来,吉亨。”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易经》第12卦《否》,和《泰》卦相反,象征闭塞、阻隔,不是人间正道,所以有成语“否极泰来”。民国学者易君左等在《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中进一步解释说:“盖‘泰’之一字,除训为‘大’外,尚训‘安’也”。人们很自然地将泰山与国家、社会的安定联系在一起。前述汉代淮南王刘安的“天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也”之说,意为国家的安稳,宛若泰山被结物的大绳所固定一样牢不可移。从此泰山成为体现“国泰民安”民族价值观的最佳载体。泰山南麓金代及以后所置军、州、府,均循此意而命名为“泰安”,泰山极顶也由此得名“太平”。大观峰上“与国咸宁”、“与国同安”、“斯山之固,国家柱石”以及丈人峰上的“国泰民安”等题刻,均系人们美好寄托心理的真实写照,切中了泰山文化的这一要义。
这一文化心理还广泛深入地影响到民间百姓,如家居建筑时有条件的人家一定要讨一块泰山石奠基,有讲究的门户要在要冲处安放“泰山石敢当”,奇石收藏者必定有泰山石镇馆,等等,均系泰山稳重文化心理所驱使。“国泰民安”的文化观,不仅上升到国家政治层面,而且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成为朝野共同的祈愿和诉求。
其二,“重于泰山”的价值取向。由于泰山崛起鲁中,通地拔天,给人以浑厚、稳重的视觉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思维中,泰山顺理成章地成为某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就振聋发聩地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少卿书》)这一譬喻以及司马迁的重大历史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激励着一代代优秀华夏儿女为富民强国而奋斗不止。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申此义,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赋予“重于泰山”以时代精神。1996年11月9日,媒体公开发表江泽民同志10年前撰写的《责任重于泰山》一文,将“重于泰山”之义进一步拓展,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公民尽职尽责、报效国家的主流价值取向。如今,各行各业各级领导人以及各个工作岗位上的员工,已将“责任重于泰山”奉为操守准则, 自觉履行义务,勇于担当责任。
其三,“国山地位”的学界共识。最先提出“定泰山为国山”建议的,是现代著名学者易君左先生。他于1932年10月游览泰山后,深受泰山稳重文化观的感染,联想“国破山河在”的民族危亡形势,激情撰写《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文章认为泰山不仅仅是一座自然之山,也是一座凝聚民族品格的精神之山,把泰山的品质概括为“刚健中正”四大德性,指出“泰山之德性,实与吾国民族精神及固有文化完全吻合”。此文发表后,得到了散文作家芮麟、小说作家老舍、教育家徐瑞祥等一批有识之士的积极呼应,或著文呐喊推波助澜,或翻印原作扩大影响。民国二十五年(1936),泰安乡村师范校长徐瑞祥参加国民大会山东代表竞选,呈报大会的议案即是“定泰山为国山”。可惜,由于“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的爆发,国民大会未能如愿召开,“国山”之议也随之被搁置。70年之后的2007年春季全国“两会”期间,百余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议案,建议确定泰山为国山,引发公众的热烈讨论。与此同时,在连续两届评选“中华十大名山”活动中,泰山均排名首位,荣膺“中华国山”的特别美誉。泰山的“国山地位”由此奠定,得到愈来愈多群体的认同。“国山地位”的确立,昭示着一个以稳重文化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时代的来临。
其四,“平安文化”的深入人心。泰山作为华东地区的第一高山,最早的文化定义,就是由稳重文化浓缩而成的“平安”二字。远古时期,黄河下游经常洪水泛滥,先民借助泰山之高以避难求生。在原始人类的心目中,泰山是安身立命、种族延续和平安度日的重要保障,形成了依赖泰山的求安心理。泰山的护佑,使生活在泰山周边的人们很自然地产生了安全感和敬畏感,又有泰山地处东方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古人的朦胧意识中,泰山就是日出的地方,为自然万物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光明和热能,而这些又是人们须臾不可或缺的生存条件,所以产生泰山崇拜不可避免。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陶符——日、火、山彩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中的山形特别硕大显眼,由此可见大山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昭示着平安对于人类生存的决定性意义。先民的图腾信仰,为泰山的神灵化奠定了广泛的心理基础。无论泰山神的化身是东岳大帝,抑或万能女神碧霞元君,还是民间推崇的泰山石敢当,其核心价值均是平安文化。无论远古部落领袖柴望泰山、封建帝王封禅泰山,还是皇家遣官祭祀泰山,其主要政治目的,都是乞求国泰民安。因此,有学者认为,“平安”二字就是泰山文化的精髓。近入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所有披着神秘面纱的泰山祭神仪式均退出了历史舞台,唯一传承至今的泰山文化,就是稳重文化的精华版——平安文化。每年数百万人的泰山游客,无不将祈求平安作为首要目的。“登泰山,保平安”的口号之所以叫响,就是泰山平安文化深入人心所致。
概言之,作为自然形成的泰山,从原古社会开始,就登上了广受人们崇拜的首选地位。进入文明社会后,泰山被古老的哲学观包装成了圣山,又被宗教披上了神山的外衣,还被历代皇帝封“王”称“帝”。主要愿景,就是企盼泰山稳固不震,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现代文明揭去了泰山地震的神秘面纱,还原了泰山的自然面目,但由泰山地震催生的稳重文化却并未因时代变迁而消亡,而是以顽强的生命力继续存在,并将在预期的未来世代传承,继续发扬光大。因为这一价值观,符合人们的共同心愿,代表了人心所向。
主要参考文献:
中华书局编辑部:《二十四史》(简体字本), 中华书局2000年版。(www.chuimin.cn)
周郢编撰:《泰山通鉴》(先秦至清代卷),齐鲁书社2005年版。
[民国]易君左、王德林撰,周郢校注:《定泰山为国山刍议》, 2010年泰山文化协会编印本。
[明]汪子卿编撰、周郢校证:《泰山志校证》,黄山书社2006年版。
唐家品、高儒林主编:《泰安文化通览》,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注释】
[1]兴王即明宪宗朱见深第四子兴献王朱祐杬,母邵贵妃,是嘉靖皇帝的祖母,追封“孝惠皇后”。
[2]《明宪宗实录》卷二六四,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版。
[3][明]查志隆《岱史》卷九《灵宇纪》,泰山文献集成本,泰山出版社2005年版。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因而,在不同的领域会形成各自人类群体认同的精神文化,体现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泰山文化中心精神文化的建树,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一,图像文字的建树。文字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字,精神文化无从谈起。其三,原始数学的建树。......
2023-10-23
鲁义姑舍子救侄故事之所以长盛不衰,广为流传,并演化为各地不同版本的传说,扎根全国各地民间,其根本原因是这个生动鲜活的民间故事完美地阐释了儒家的仁义文化。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阐明了仁和义的辩证关系,并触摸到了仁义的本质,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儒家义文化。礼制即是对仁、义两种不同内容的伦理行为规范的调节和文饰。孟子的仁与义都有明确的内容。最高统治者的大力倡行,“节义”价值观成为东汉一代儒家文化的主流。......
2023-10-23
史前社会,泰山、曲阜同属泰山文化圈。由于泰山与曲阜地缘毗邻及其历史文化的同一性,所以孔子可称为泰山之子。孔子一生敬仰泰山,热爱祖国。由此可见孔子泰山情结的凝重。孔子以泰山自况,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清人汪志伊在《题孔子崖》一诗中则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在今人的心目中,依然将泰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一样的伟大,一样的高峻,一样的不朽。......
2023-10-23
“泥马渡康王”传说故事缘于一段历史插曲:赵构在磁州时,曾由宗泽陪同拜谒了城北崔府君庙。《说岳全传》第二十回、《韩世忠全传》第十九回都曾讲述这一故事,可见其影响之久远。“崔府君显圣”、“泥马渡康王”故事在南宋广泛传布且得到官方积极肯定,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靖康二年三月底四月初,徽、钦二帝被迫随金军北去。尽管如此,在建炎三年苗刘之乱突发之际,苗傅等人仍然公开反对赵构即位,曾一度迫其下野。......
2023-10-23
因黄巢未派兵追剿唐僖宗,亦未消灭关中唐廷禁军,致使唐僖宗得以喘息转圜,遂调兵遣将,组织反攻,同时笼络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出兵相援。黄巢残部退守泰山一带,同年七月败亡狼虎谷。不久,黄巢从子黄皓率余部续举义旗,号“浪荡军”,向南用兵。黄巢义军流动作战期间,曾多次用兵齐鲁,剑指泰山周边,并最终败亡于此,在泰汶地区留下许多屯兵遗址及其传说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引发后人无尽的遐想和多重的思考。......
2023-10-23
书界公认,泰山刻石肇于《秦泰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泰山第一书刻,镌写着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由此见证泰山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泰山刻石》原立岱顶,几经移位后,最终置于泰安岱庙博物馆保存至今。两刻据考均为丞相李斯所书。《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与《秦琅琊刻石》并称稀世珍宝。对于李斯小篆和《秦泰山刻石》,历代史家、书家、书法理论家评价甚高,推崇备至。......
2023-10-23
解读纪铭义理,有助于深刻理解古代政治文化的内涵,发现其中的积极文化意义。其一,纪铭确立了泰山在古代政治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主体地位。儒家思想由于继承了上古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主体传统,从而在宗教信仰思想文化和礼乐制度等方面,对中国政治产生了基础性的影响。人民有着独立存在的意义,并非是为君主而衍生。这一政治文化传统,对今天的政治法律建设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2023-10-23
都强调了帝王受命易姓、报告成功“必于泰山”,足见泰山被认为是“万物交代之处”、主万物之生的思想根深蒂固。历代有作为帝王的封禅、祭告泰山,无不遵循这一传统观念而进行。泰山主生的观念率先引发了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东方主生观念还深度影响了古时的传统礼制。总之,由古老“五行学说”形成的泰山主生观念,是导致先民朝拜泰山、帝王祭祀泰山的主要原因。......
2023-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