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泰山文化:揭示其神圣地位

泰山文化:揭示其神圣地位

【摘要】:泰山的神圣地位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思想界得到确认,首因应推古老五行学说的诞生及盛行。泰山在五岳中位居东方,为东岳。尽管这一理论属于牵强附会的虚妄之谈,但却得到了争霸诸侯的崇信追捧,以至使其风行天下,成为热门学问,从而进一步推高了泰山的神圣地位。其中,祭祀泰山是首位的,无形中抬高了泰山的地位。由此可见泰山政治地位的显赫。这种文化心理的形成,还与泰山地震的不断“警示”密切相关。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因其基础宽厚而产生稳固感,形体庞大而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心理上的真实反映。但泰山真正成为历代统治者眼中的一座“政治山”,则源于先民对太阳、对东方、对大山的原始崇拜。远古时期,由于东夷部落最先开凿了中华文明之源,而后世历代部落首领又均在泰山文化圈内有所活动,所以深受东方民族文化的影响,泰山渐同国家政权发生关系,由一座自然山渐成一邦之镇、一国之尊。

泰山的神圣地位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思想界得到确认,首因应推古老五行学说的诞生及盛行。泰山在五岳中位居东方,为东岳。按五行学说,东,于五行属木,于五色属青,于四季属春。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这些元素均与生命和生长有关,加之日月经天, 自东而始。因此,古人常把东方以及象征东方的泰山视为万物生长之源、起始之地。由于日月又分别代表着阴阳明暗,因此,东方及泰山又成为古人视野中的阴阳交替之所,是起始、交代、更替的象征。泰山又曰“岱宗”,这一名称的由来即源于此。西汉刘向在《五经通义》中对“岱”和“宗”的含义进行了诠释。他认为“泰山,五岳之东岳也,为兖州镇。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东方万物之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十亦云:“泰山,……一曰岱宗。岱者,始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在抬升泰山地位的哲学阐释中,战国时期的齐人驺衍等阴阳学家可谓功不可没。他们颠覆了“五行”的原有排列顺序,将代表东方和泰山的“木”推作首位,同时将五行说移植到社会领域,创立了抽去社会本质的“五德终始说”。尽管这一理论属于牵强附会的虚妄之谈,但却得到了争霸诸侯的崇信追捧,以至使其风行天下,成为热门学问,从而进一步推高了泰山的神圣地位。汉代淮南王刘安《上武帝书》中“天下之安,犹泰山而四维之”的名言,就是这一哲学理念的经典诠释。

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灾害天谴论”政治文化观,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后,广泛渗透于社会政治生活之中,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更加神化了泰山的功能。西汉元光元年(前134),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诏问时,上疏《天人三策》,其中首策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在肯定君权神授的同时,又以天象示警、异灾谴告鞭策约束帝王的行为,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这就使得臣下有机会利用灾祥天变建言君主应法天之德行,实行仁政;君王应受上天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这在君主专制时期无疑具有制约皇权的恐吓意义,有利于政治制约和平衡。而“天人感应”的最佳结合点,被公认为至高无上的东岳泰山,所以泰山的安危为历代王朝帝王所密切关注,其政治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据《汉书》《后汉书》记载,汉宣帝、汉元帝、汉成帝、光武帝等几个皇帝,在出现日食旱灾、蝗灾、洪灾地震等灾异时,都下罪已诏。后世帝王逢灾荒之年无不祭祀泰山、实行免租减赋、开仓赈灾等措施,均是一定程度上受天人感应论的影响。其中,祭祀泰山是首位的,无形中抬高了泰山的地位。(www.chuimin.cn)

在这种“天人感应”舆论环境中,汉宣帝于神爵元年(前61)以诏令的形式,确定了五岳祭祀制度,其诏旨“令祠官以礼为岁事”“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东岳泰山于博,……皆使侍者持节侍祠。惟泰山与河岁五祠,其余皆一祷而三祠云。”(《汉书·郊祀志》)由此可见泰山政治地位的显赫。王莽新政代汉自立后,于天凤四年(17)在首都长安明堂举行封建诸侯之礼,特命“钦告岱宗”(《汉书·王莽传》)。这一大典仅祭告泰山而略他岳,将泰山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由于泰山处于五岳之首,象征着社稷安危,所以每当泰山地震发生,统治者们多半会坐立不安,内心忐忑,或者为此更弦易辙,改变政治路线图,或者为了维护政局稳定,密而不宣,瞒而不记。于是,泰山不安而天下不安,逐渐成为一种令统治者恐惧的传统政治文化心理。

这种文化心理的形成,还与泰山地震的不断“警示”密切相关。据今本《竹书纪年》卷上记载,泰山最早的地震,发生在夏帝发七年(约前1650),“七年陟,泰山震。”就是说,夏帝发七年死时,泰山发生地震。南梁任昉在《述异记·上》记载:夏帝桀时期(约前1650~前1600) , “ 桀時泰山山走石泣。先儒说,桀之将亡,泰山三日泣。”不久,夏朝就被商朝取而代之。后世在总结夏朝倾覆的原因时,往往与稳固江山的象征——泰山联系在一起。又据《战国策》卷十三记载,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泰山周边的嬴(今莱芜西北)、博(今泰山区旧县)之间地裂,并现涌泉。《史记·燕世家》载,同一年,燕国大将乐毅帅燕、秦、魏、韩、赵五国之师伐齐,攻破70余城,齐国几近灭亡。当时,正值齐国阴阳家驺衍在世,五德终始说盛行。在方士们的心目中,抑或“主生”的泰山发生地震,昭示了齐国的灭顶之灾……如此等等,在唯心论者的视野里,泰山地震预警了政局的不稳和社会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