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社会,泰山、曲阜同属泰山文化圈。由于泰山与曲阜地缘毗邻及其历史文化的同一性,所以孔子可称为泰山之子。孔子一生敬仰泰山,热爱祖国。由此可见孔子泰山情结的凝重。孔子以泰山自况,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清人汪志伊在《题孔子崖》一诗中则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在今人的心目中,依然将泰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一样的伟大,一样的高峻,一样的不朽。......
2023-10-23
东方主生观念与泰山融为一体后,泰山被赋予了发育万物的职能,因而主生成为东岳大帝神祗最主要、最基本的职司,所以至今民间亦有到泰山求子的习俗。然而,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有生就有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在古人的认识中,因为泰山是“阴阳交代之处”,所以阴与阳的转换、生与死的抉择,均系于泰山“交代之处”的一线之间。因而,生或死都取决于泰山,由此泰山神东岳大帝又被赋予了主死的职司,并衍生扩展出多种神衹功能。
从远古帝王的祭祀泰山发展到秦汉的封禅泰山,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与“天”沟通,而具有了“求仙”、“不死”的成分。《史记·封禅书》记有齐鲁方士李少君游说汉武帝时的一段话:“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在这里,已把“求仙”、“不死”与泰山封禅结合起来,不死则为“长生”,这与后期的泰山主死而治鬼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先秦时期,曾流行一种“魂魄说”。《列子·天瑞篇》云:“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10]这与前述泰勒的万物有灵论颇为相似。鬼神观念的形成与魂魄说有密切关系。魂魄说、鬼神观又与后来的阴阳五行说结合在一起,鬼与神,一为阴、一为阳,一在天、一在地,一魄盛、一魂盛,而皆有祸福人之能力[11]。鬼神的归宿不同,神灵升入天堂,那么,鬼魂归入何处?鬼魂是归入地下的,但其具体方位并不明确,在两汉典籍和秦陵、汉墓中,涉及的冥神就有阴婶、地下主、蒿里、梁父以及泰山神。从战国至两汉,冥界的主宰从天帝转变为泰山神,泰山成为众鬼的归宿。[12]
秦汉之前,古人认为泰山为“峻极之地”,是人与天相通的神地所在,所以在华夏民族的思想意识中,一直都认为泰山是管辖鬼魂的地方。早在西汉时期,社会上就出现了“泰山治鬼说”,将泰山神作为阴间的主司,最早可考的文献资料是汉代的镇墓文。镇墓文的目的是为死者“解适(谪),与当时社会上鬼神迷信很有关系”,主要内容有:“一是纪年月日;二是天帝使者告死者之家或丘丞墓伯,为死者解适,为生人除殃;三是说死生异路,死人魂归泰山,接受冥间官吏的管束;四是说利生人或后世子孙之类的吉祥话。”[13]近代学者罗振玉在其《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五中录有墓券多则,其中提到泰山的有两则:一是刘伯平镇墓券,上有“生属长安,死属大(泰)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之语;另一则残镇墓券则云:“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太山。”有学者据此推断,泰山与长安,一为死人里,一为生人都,长安为西汉都城,如果泰山治鬼说成于东汉,则此处就不会说西汉都城长安,而说东汉都城洛阳。因此,镇墓券所反映出的泰山为鬼域主神的习俗应为西汉习俗,东汉只是承其余绪而已。此说有一定道理。[14]至东汉,死者魂归泰山的说法在社会上已经非常普及。范晔《后汉书·乌桓传》记载:“俗贵兵死,……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借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也。”在汉代,乌桓相比于中原来说是落后地区,将乌桓的“神灵归赤山”与中原“魂神归岱山”相比,可见魂归泰山的信仰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之后的史籍对此亦多有记载。《三国志·管铬传》记有管路和兄弟所言:“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东岳》说:“汉明帝时,封泰山神为泰山元帅,掌人间居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案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五岳记》则称“东岳泰山神天齐王,领他官仙女九万人。”泰山治鬼魂之说,汉魏间已经盛行。明末清初著名学者王渔洋(士禛)在《茶香室丛钞》一书中引《封禅书》内容,终于将神仙、鬼魂统一于泰山神的管辖之下:“泰山有天主地主之词,其义即缘封禅而起。王者于此报天,方有天主打;王者于此报地,故有地主调。死者魂归泰山,即归于地主耳。”这使泰山神终于有了双重的神性职能。
随着泰山神信仰在民间影响的扩大,佛、道两家为了争取信徒,也争相把泰山神纳入自己的神灵体系中。佛教地狱观借助泰山治鬼的民俗信仰,将其地狱十王中的第七王定为泰山王。[15]道教中的泰山神也是直接来源于民间信仰中的泰山神,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典籍《五岳真形图》载:“东岳太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所宗者也,世俗所奉鬼祠邪精之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
元代以降,东岳大帝主冥和阎罗王主冥两种信仰融合在一起。民间常以东岳大帝为阎罗王上司,认为他是主持阴阳造化的大神。全国各地东岳庙多设有七十二司(或曰七十五司、七十六司),分掌阴阳两界,从而使东岳大帝作为冥界之王的观念传播得更为广泛。明代以降,《封神演义》小说中泰山神黄飞虎“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层地狱”的说法,随着通俗文学读物在民间的广为流传,使东岳大帝主死的观念进一步得到强化。在普通百姓的信仰中,东岳大帝主死的观念甚至超过了其主生的核心职能。
东岳大帝主生、主死的职能,囊括了世间所有事物发生、发展的全部内容,并延伸出许多其他职能:(www.chuimin.cn)
——掌国运长久,社稷永固。东岳大帝主万物生发,从江山社稷的命运到个体生命的诞生,均在泰山神的管辖范围之内,是其核心职能。对国家命运的掌控职能,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历代帝王的封禅祭祀活动。《尚书·舜典》关于舜帝柴望泰山的记载,说明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就举行过祭祀泰山活动。自秦以降,有史书明确记载封禅泰山的皇帝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六位皇帝。索据史料可知,每至王朝更迭,或者适逢盛世大治,帝王为求江山稳固、国运长久,就要到泰山“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16],以此证明自己受命于天、代天行道的合法性。在五岳中,泰山位于主生的东方,所以只有行封了泰山,答谢了神佑,才能求得江山不易,国家太平。封禅之典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北宋时期。可能因为宋真宗封禅泰山自欺欺人的“迎天书”闹剧闹过了头,有伤大雅,亵渎神灵,所以元、明、清三代不再举行封禅大典,改为皇帝亲祭或遣官致祭。如果说封禅之仪系由古之巡狩、柴望发展而来,是以泰山为祭祀对象,还带有原始宗教性崇拜痕迹的话,那么自唐宋以来为泰山神加封帝王名号之举,则使东岳大帝神衹不断被人格化,最终走向世俗化。明代削去泰山神的帝号后,致使以后的致祭对象还原以神设为主的东岳大帝。尽管泰山由山而神、由神而帅、由帅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神的角色不断转换,但统治者祭祀泰山神的目的是相同的,即祈求江山永固、国泰民安。时至今日,虽然官方的祭祀活动早已不再,但民间祭祀依然香火不断,更有“泰山安则天下安”的理念广为传播,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可谓深得人心,影响深远。
——掌长生不死,成仙升天。由于人们畏惧死亡,渴望长生,认为泰山神主生,就一定能掌管人的生命长短。秦始皇受战国时期海岱地区仙道活动的影响,封禅泰山就带有祈寿延年、渴求长生的用意。西汉时期的《太山镜铭》中有“受长命,寿万年”之句,表明登泰山得长寿的观念在秦汉时期就广为流行。汉武帝更是一个长生不老的狂热追索者,执政期间不惜劳民伤财,8次到泰山,8次行封禅, 目的除求得国运长久外,还有祈求长生的意图,将封禅与成仙联系在了一起。汉武帝似乎并不避讳封禅泰山的个人目的,于太始四年(前93)特地铸造一鼎,铭文公开宣示“登于泰山,万寿无疆。四海宁谧,神鼎传芳”(《岱览》卷四《总览二·岱礼中》)。泰山主寿限、行封得长命的观念同样也渗透于以后历代帝王的封禅告祭活动中,一直延续到封建帝制的终结。最高统治者的一举一动,势必影响到民间大众,以致泰山神可以佑国延寿的信仰成为朝野共识,呈现了皇家、民间同祀东岳大帝的互动现象。为了满足广大百姓的精神诉求,汉代以来群众的祭祀活动应运而生,至唐代东岳庙会初露端倪,到北宋时期随着东岳大帝诞辰日的确定,规模宏大的喜庆盛会形成惯例,沿袭一千多年。
——掌生死之期,年寿长短。这项功能源于泰山神主生死的信仰观念。关于泰山神知命短长的说法,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东汉泰山郡守应邵在《风俗通义·正失》中记载了汉武帝探策之事:“俗说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武帝探策得十八,因读曰八十,其后果用耆长。”说明当时在民间已经流传泰山神知人寿限一说。《后汉书·方术传》中有一则“谒太山请命”的记载,说许曼的祖父许峻“善卜占之术,多有显验。 自云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太山请命”。三国魏人应璩在其《百一诗》中写道:“年龄在桑榆,东方与我期。”南朝宋人鲍照的《鲍氏集·松柏篇》中有“龟龄安可获?岱宗限已迫”之句。唐代道世法师编纂的《法苑珠林》(又名《法苑珠林传》或《法苑珠林集》)卷六二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唐充州曲阜人倪氏,买得妻皇甫氏。为有疾病,祈祷泰山,稍得瘳命。”在《长安客话·东岳庙》《(万历)顺天府志·三月朝东岳》《宛署杂记·朝东岳》等文献中,均有东岳大帝用神水医病的记述。这些,都表明泰山神不仅有知人天命的能力,还拥有改变命运的权力。当然,泰山请命是否灵验,取决于个人的修行高低以及对泰山神的虔诚程度。在这样的宗教环境中,有谁敢对泰山神不恭失敬呢?
——掌福禄厚薄,贵贱高低。这项职能也是泰山神主生职能的延伸。《历代神仙通鉴》卷四云:“执掌人世臣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厚薄之事。”《岱史》卷三引《道经》云:“主世界人民官职、生死、贵贱等事。”《东岳泰山图说》也载:“岱宗者,主于世界人民官职及定生死之期,兼主贵贱之分,长短之事也。”既然东岳大帝掌管人的生死,那么福禄厚薄、贵贱高低这些关乎人们生活质量如何的问题,也一并能够掌握。为此,东岳大帝在广大信众的心目中被视为无所不能的福神。可见,围绕人们不同的需求,东岳大帝的神衹功能逐步与人生命运结合在了一起。这样以来,有谁敢亵渎泰山神灵呢?
通过东岳大帝神祗功能的扩展可以看出,生与死的神权,使泰山神成为上可安邦定国、下可主人寿命的生死之神,还可以主人富贫贵贱、吉凶福祸,可谓神通万能,威权显赫,地位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史前社会,泰山、曲阜同属泰山文化圈。由于泰山与曲阜地缘毗邻及其历史文化的同一性,所以孔子可称为泰山之子。孔子一生敬仰泰山,热爱祖国。由此可见孔子泰山情结的凝重。孔子以泰山自况,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清人汪志伊在《题孔子崖》一诗中则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在今人的心目中,依然将泰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一样的伟大,一样的高峻,一样的不朽。......
2023-10-23
PCI Express Extended Capabilities结构存放在PCI配置空间0x100之后的位置,该结构是PCIe设备独有的,PCI设备并不支持该结构。在一个PCIe设备中可能含有多个PCI Express Extended Capabilities结构,并形成一个单向链表,其中第一个Capability结构的基地址为0x100,其结构如图4-19所示。图4-19 PCI Express Extended Capabilities结构一个PCI Express Extended Capabilities结构由以下参数组成。但是在PCIe总线中,这些扩展的Capability结构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本节仅详细介绍PCI Express Extended Capabilities结构组中的MFVC结构。......
2023-10-20
因黄巢未派兵追剿唐僖宗,亦未消灭关中唐廷禁军,致使唐僖宗得以喘息转圜,遂调兵遣将,组织反攻,同时笼络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出兵相援。黄巢残部退守泰山一带,同年七月败亡狼虎谷。不久,黄巢从子黄皓率余部续举义旗,号“浪荡军”,向南用兵。黄巢义军流动作战期间,曾多次用兵齐鲁,剑指泰山周边,并最终败亡于此,在泰汶地区留下许多屯兵遗址及其传说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引发后人无尽的遐想和多重的思考。......
2023-10-23
从夏代晚期至清代末年,见诸史册的泰山地震共有28次。泰山地震并非每次都有典史记载的重大政治影响,或者产生重大影响而被统治者刻意隐瞒了,但有史可查的仍不乏成例。泰山地震影响政治兴亡的例子,莫过于西汉晚期的废除东平国。泰山地震影响政治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南燕皇帝慕容德被泰山周边一次地震吓死。......
2023-10-23
书界公认,泰山刻石肇于《秦泰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泰山第一书刻,镌写着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由此见证泰山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泰山刻石》原立岱顶,几经移位后,最终置于泰安岱庙博物馆保存至今。两刻据考均为丞相李斯所书。《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与《秦琅琊刻石》并称稀世珍宝。对于李斯小篆和《秦泰山刻石》,历代史家、书家、书法理论家评价甚高,推崇备至。......
2023-10-23
都强调了帝王受命易姓、报告成功“必于泰山”,足见泰山被认为是“万物交代之处”、主万物之生的思想根深蒂固。历代有作为帝王的封禅、祭告泰山,无不遵循这一传统观念而进行。泰山主生的观念率先引发了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东方主生观念还深度影响了古时的传统礼制。总之,由古老“五行学说”形成的泰山主生观念,是导致先民朝拜泰山、帝王祭祀泰山的主要原因。......
2023-10-23
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因而,在不同的领域会形成各自人类群体认同的精神文化,体现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泰山文化中心精神文化的建树,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一,图像文字的建树。文字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字,精神文化无从谈起。其三,原始数学的建树。......
2023-10-23
在11.1.2节中,已经介绍过ThinkPHP虽然可以切换到Smarty模板引擎,但这种切换方式是指标签解释的方式上,并不包括Smarty模板扩展功能。但可以通过ThinkPHP扩展的方式引入Smarty,从而实现全功能的Smarty模板引擎。本章接下来的全部内容基于ThinkPHP+Smarty环境。读者在实验时可以使用普通的模板代码,这里只是为了减少代码量,方便讲解,对Smarty的功能介绍并无影响。图13-4 在ThinkPHP中使用Smarty......
2023-11-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