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泰山主生观念形成-泰山文化举要

泰山主生观念形成-泰山文化举要

【摘要】:都强调了帝王受命易姓、报告成功“必于泰山”,足见泰山被认为是“万物交代之处”、主万物之生的思想根深蒂固。历代有作为帝王的封禅、祭告泰山,无不遵循这一传统观念而进行。泰山主生的观念率先引发了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东方主生观念还深度影响了古时的传统礼制。总之,由古老“五行学说”形成的泰山主生观念,是导致先民朝拜泰山、帝王祭祀泰山的主要原因。

泰山主生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由于日出东方,能够催生万物生长,给人类带来必须的光明和温暖,还能兴风化雨,润泽大地,哺育生灵,所以先民首先萌发了东方主生的原始崇拜,这在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图像中的日、火、山组合得到了证实。繁体字“東”由甲骨文象形字演化而来,《说文解字》释为:“从日,在木中。”是指太阳树木中升起。《晋书·五行志》指出:“说日木,东方也。”《白虎通·五行》云:“东方者,阴阳气始动,万物始生”“东方者,木也,万物新出地中”。这些典籍载述,均阐释了东方主生、以东为尊的观念。古老的“阴阳学”发展到周幽王时期的“五行说”后,东方就成为先民心仪向往的“万物始生”之地。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篇中,是指水、火、土、金、木五种物质。周幽王(前781~前771)时期,已将“五行”确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根据“五行说”,泰山位居东方,属木,而木为青色,是生命的象征。东方除在五行中属木外,还依四时为春,五常为仁。“东方春者,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1];“仁”乃天地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2]。“东方为岱者,言万物皆相代于东方也。”[3]至此,东方主生的观念与泰山发生了关联,并最终融为一体,因而泰山被赋予了发育万物的特权,主生成为泰山最主要的职司。

战国时,因为以驺衍为代表的阴阳学派主要活动于齐国,而齐国地处东方,当时的泰山又在齐境,所以阴阳学家们将“木”排在了五行之首,颠覆了周幽王时期的五行顺序,为泰山乃五岳之首作了理论铺垫。然而,这一重新洗牌五行排序的学说,起初并未得到广泛认可,直到阴阳学家们把五行学说附会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抽去社会本质的“五德终始说”后,才得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所谓“五德终始说”,是以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为五德,作为帝王受命于天、统治天下的依据,认为历史上帝王政权的更替是五德相克相生、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的结果。驺衍的“五德终始说”尽管荒谬,但却受到争雄诸侯的推崇,纷纷借助这一理论称王尊帝,拉开了兼并天下的争战大幕。“五德终始说”的盛行,带动了驺衍改版的“五行说”迅速推广和普及。

在这种浓厚的舆论环境中,赋予主生功能的泰山, 自然而然地成为人间改朝换代、易姓而王后答谢上苍授命之处。《白虎通·封禅》云:“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所交代之处也。”西汉刘向在《五经通义》中也说:“泰山一名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告成功,必于岱宗也,东方万物交代之处。”都强调了帝王受命易姓、报告成功“必于泰山”,足见泰山被认为是“万物交代之处”、主万物之生的思想根深蒂固。历代有作为帝王的封禅、祭告泰山,无不遵循这一传统观念而进行。

泰山主生的观念率先引发了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对泰山的祭祀和崇奉,自上古社会就有。最早记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祭祀泰山的文献,当推《尚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史记·封禅书》亦云:“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也,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风俗通义》引孔子语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当指王者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的意思。(www.chuimin.cn)

如果说早期先王巡守、柴望泰山仅限于口传历史的话,那么至少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泰山的祭祀,并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云:“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犹三望。……三望者何?望祭也。然则曷祭?祭泰山河海。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4]这段记述,明确指出祭祀泰山的理由是其“触石而出,肤寸而合”,能够“遍雨乎天下”。

诚然,先民的泰山崇拜是与神衹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最古老的巫书《山海经》一书中可知,山神的概念产生很早。作为屹立东方的泰山,神之说由来应该更久远。要了解当时人们对于神灵信仰和祭祀的认识,可以从春秋早期鲁国大夫展禽(柳下惠)的一段话中窥见一貌。在谈到人神时,展禽指出:“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扦大患则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5]谈到对自然神的祭祀时,他又说:“社稷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者也;……及天之三辰,民所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泽,所以出财用也;非是不在祀典。”[6]在展禽看来,对于人神的祭祀和对于山川之神的祭祀有着相同的标准,因为山川之神“皆有功烈于民”,所以才享受人们的祭祀。在对山川神灵的祭祀中,泰山则享受到了最高的礼遇,这是因为山川只要“能润于百里”者就可以享受奉祀,而泰山是“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帝王巡守、柴望泰山,只是把泰山作为一个象征性的载体,巡守、柴望的主要目的是对天、对地的告祭,泰山只是告祭的场所。而所谓的“泰山神”,也只是局限于原始宗教的模糊意象中。

东方主生观念还深度影响了古时的传统礼制。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因为东方属木,色为青,圭形象征春物初生,因而礼奉东方以青玉为主。这就是东岳大帝手持青圭玉板的来历。直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皇帝礼奉泰山的供器仍旧是一件大玉青圭,可见到清代皇家祭祀泰山依然遵循了传统礼制。

总之,由古老“五行学说”形成的泰山主生观念,是导致先民朝拜泰山、帝王祭祀泰山的主要原因。这为加速泰山的神化提供了强大动因,也为泰山神走向人格化和世俗化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