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光辉一页:115师谱写的陆房战斗

光辉一页:115师谱写的陆房战斗

【摘要】:115师虽然离开了泰西地区,但在肥城山区进行的陆房反围战,却在八路军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其重大军事价值和深远影响不可低估。恰好此时彭德怀要去冀南会晤国民党冀察战区总司令鹿钟麟,交涉国民党顽固派袭击八路军一个支队并强令取消冀南行署抗日政权事宜,115师借机以东进支队的名义护送彭德怀。专署成立后,大力加强了区、乡、村各级抗日政权建设。陆房战斗及其8月初的梁山战斗后, 日军多次出动重兵,寻机报复115师。

陆房战斗后,津浦支队和冀鲁边7团先后开赴沂蒙山区。同年9月4日,八路军总部电示115师:“肥城山区甚小,我主力应转至泗(水)滕(县)费(县)、临(沂)地区活动。”[54]陈、罗首长根据总部的命令,先后率军于同年9月底至10月初移军鲁南。115师虽然离开了泰西地区,但在肥城山区进行的陆房反围战,却在八路军战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其重大军事价值和深远影响不可低估。

其一,此战将臭名昭著的日军第114师团送上了不归途。 日军第114师团是1937年10月12日在日本以第14师团预备役人员为基础组建的特设师团,同年11月8日在上海金山卫登陆后,入列第10军参加淞沪会战,11月25日攻占浙江最北端的长兴县,再陷江苏南部的溧阳,12月进攻南京时担任南路先锋,是制造“南京大屠杀”的7个师团之一;1938年2月编入华北方面军战斗序列,参加徐州会战,后入列新建的驻山东第12军。第114师团在侵华战争中以虎狼之师的凶狠而著称,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所过之处如入无人之境,不料在1939年的山东战场,却遇到了八路军第115师这个“克星”,先是在泰西作战时步兵第102联队长千叶小太郎大佐被打成重伤后不治身亡,继任者埴田大佐又在陆房之战中殉命。 日军死伤的1300余人中,多系该师团的官兵,以致堆积如山的尸体都来不及后送,不得不就地焚烧,从此元气大伤,威风扫地。同年7月16日上午,参加鲁中和鲁西“大扫荡”的日军第114师团主力3000余人,在聊城稍事休整后匆匆撤往济南,途经城东徒骇河小石桥时,突遭埋伏于大路两侧青纱帐中八路军第115师所属部队的猛烈袭击,当场伤亡200余人,中将师团长沼田德重多处中弹,于8月2日丧命于济南日军陆军中心医院。不久,第114师团因连吃败仗奉调回国,同年9月撤编解散。 日军第114师团由盛转衰,最终走上消亡,陆房之战的惨败是一个重要拐点。由此可知,罗荣桓称陆房之战“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削弱了日军的战斗力”,并非空穴来风的誉美之词。

其二,此战确立了八路军在山东战场的合法地位。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为限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发展,决定在敌后成立苏鲁和冀察两个司令部,将115师划归第二战区(辖山西、察哈尔、绥远)建制,并要求八路军在山东的地方部队统一由苏鲁战区总司令兼51军军长于学忠指挥。如果执行国民党的命令,八路军很难保持对日作战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更不利于发展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当时正值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为避免国民党找到反共的借口,115师由晋入鲁、开辟山东战场必须拥有正当的理由。恰好此时彭德怀要去冀南会晤国民党冀察战区总司令鹿钟麟,交涉国民党顽固派袭击八路军一个支队并强令取消冀南行署抗日政权事宜,115师借机以东进支队的名义护送彭德怀。然后,名正言顺地翻过太行山,穿过平汉铁路,直接进入山东。陆房一战,其轰动效应波及全国,震惊中外,蒋介石曾致电朱德、彭德怀,表示“殊堪嘉慰”[55],事实上承认了115师在山东的合法地位。

115师以赫赫战绩取得山东战场的合法地位后,对于明正言顺地创建根据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权建设方面,陆房战斗后的5月下旬,泰西地委为贯彻落实5月5日罗荣桓在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在东平无盐村召开扩大会议,作了明确部署:进一步发动群众,大力推进政权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继之,在115师和泰西地委派出的民运工作团的帮助下,各县迅速建立起人民政权性质的办事处。6月12日,长清率先成立抗日政府,9月以后,其他7县也先后成立抗日政府,并将上统下战、专事磨擦、盘剥百姓、消极抗战的肥城国民党县长田家滨部等顽固势力驱逐出境。10月26日,根据鲁西军政委员会的决定,建立了泰西行政委员会,段君毅兼主任,统一领导各县的抗日政权。11月底,建立泰西专员公署,张耀南被推选为专员。专署成立后,大力加强了区、乡、村各级抗日政权建设。到年底,泰西地区建立区政权21个、乡政权53个、村政权283个,参加各种抗日救国团体的群众多达15万人,形成了热火朝天的抗日高潮。中共山东分局对泰西的民主政权建设成就提出了表扬:“山东已经有不少的一部分地区内建起了民主政权。最模范的例子,就是在泰西……”[56]在整党建党方面,9月中共泰西地委在东平上套村(今属接山镇)召开了泰西地区第二次抗日活动积极分子大会,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党的决议》,决定按照中央指示开展整顿、巩固党组织工作。会后,全区的各级党组织迅速在整顿中得以巩固提高,中共党员由陆房战斗前的400余人,发展到战后的1.3万人,有效领导了军民的抗日斗争。在军事建设方面,6月份115师按照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一期整军计划,对6支队进行了第二次整编,司令员张北华调走,副司令何光宇继任,石新安转任政委,部队团改营,辖3个营和1个独立营。同时将5个县的独立营升级,补充为115师的主力部队。8月,鲁西军区成立,同时成立各军分区,6支队兼第一(泰西)军分区。10月115师挺进沂蒙山区开辟新的根据地时,6支队奉命归115师独立3旅建制,仍在泰西地区坚持抗日斗争。陆房战斗及其8月初的梁山战斗后, 日军多次出动重兵,寻机报复115师。为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泰西地委根据鲁西区党委的指示,发动群众开展了挖沟破路、拆除围寨的“改造地形,创造战场”运动,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正如刘伯承元帅在《我们在太行山上》一文中所说:“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以后,一一五师东进,在冀鲁豫地区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在一九三九年五月的陆房突围战中毙伤日寇一千三百余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也迅速发展起来。”[57]就连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一书,也承认日军在陆房战斗之后对鲁西的扫荡作战,其“战果不大”、“治安恢复极差”、“共军赤化工作正广泛深入该地”。如果没有陆房反围战奠定八路军在山东的合法地位,泰西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抗战新局面的形成不可能如此扎实有力、卓有成效。所以,罗荣桓称陆房之战“对于以后我军的发展壮大,对开辟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三,此役为115师的敌后反围战提供了成功经验。115师东进的目的是避开强敌,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以创建抗日根据地为依托,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争,除非特殊情况,不与敌人打阵地消耗战。而陆房反围战则是特例,属于万不得已的被迫应战。在陷入日军合击圈后如何守住阵地、寻机突围,是对全体指战员的严峻挑战。陆房一战,八路军各级指挥员将防御战术运用得游刃有余,恰到好处。不论是代师长陈光对敌情的准确判断、有效的调兵遣将、高明的智慧运筹,还是一线指挥员对险要地形的充分利用和战术的灵活机动,均达到了炉火纯青、无懈可击的程度。尽管战斗期间险情不断,但最高指挥员均能做到沉着应对,正确决策,每次都能做到扶危既倒,化险为夷,始终保持着防御阵地的稳定,不让敌军的作战意图得逞。而在突围中专找有篝火的地方寻隙穿越,既出乎敌人的预料,实现了悄然转移的目的,又积累了夜间突围的经验。

此役的大胜,为以后115师开展反“扫荡”斗争提供了成功模式。在陆房反围战中,罗、陈首长发现, 日军一旦确定了“进剿” 目标,各路兵马就会直扑而去,一般不理会对方的袭扰。 日军的这一用兵特点,为115师创立“翻边战术”提供了依据。这在1941年115师沂蒙山区第一阶段的反“扫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是年9至10月间,驻山东日军集中5万兵力,在第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指挥下,拉开了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的架势:以第32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0旅团置于新泰、蒙阴、平邑、费县地区;以第21师团、独立混成第5、第6旅团置于沂水、莒县地区;以第17师团主力、第33师团一部置于临沂地区。 日军企图首先构成对临沂、沂水、蒙阴三角地带的封锁;尔后,以多路、多梯队进行分进合击,形成对沂蒙山区的“铁壁合围”,企图一举消灭在这一地区的八路军部队,摧毁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第115师、八路军山东纵队由陈光和罗荣桓统一指挥。11月5日,在日军步步紧逼的危机关头,罗荣桓以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的名义召开紧急会议,综合各种情报,集中大家意见,决定首脑机关向西南方向突围。是日夜,陈、罗率一个营的警卫部队和机关人员5000余人,仿效陆房突围战术,利用夜幕的遮掩穿插篝火之间的空当,迅速而秘密地越过铁山子村(今属沂南县砖埠镇)附近仅有一公里半的中间地带,悄无声息地通过了第一道封锁线;接着又从一个2.5公里的间隙中顺利通过了第二道封锁线。由于组织严密,行动隐秘,机关部队于6日拂晓没费一枪一弹,就安全转移到了50公里外蒙山南端的护山庄(今埠山庄)。当时随军突围的国际友人、德国记者希伯曾撰文称赞这次突围是“无声的战斗”。 115师的这次成功脱险,堪称陆房突围的又一个崭新版本。在此基础上,115师提出了“敌人打过来,我们就打出去”的“翻边战术”[58],在山东各个抗日战场得到广范应用,粉碎了日军的一次次“扫荡”。

其四,此战升华为泰西地区的灿烂军事文化。陆房反围战与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大捷相比,此战更具军事文化意义。平型关之战115师倾全师主力,提前设伏,周密布阵,鏖战一天一夜,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第5师团第21联队及师团辎重部队1000余人[59]。而陆房之战则是115师多次分兵后,在无路可退的险境下开展的绝地反围战,参战部队除686团所属不满两个营、欠编师直特务营等主力外,余皆作战经验欠缺、装备参差不齐的新建部队,最终以300余人的伤亡代价,毙伤日军1300余人,并摧毁敌炮3门,缴获2门,给敌以沉重打击。两次战斗时隔一年零九个月,八路军115师的作战能力已是新旧两重天,不可相提并论、同日而语。陆房反围战的胜利,可谓将“狭路相逢勇者胜”(《孙子兵法》语)的军事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其军事文化意义远远超过此次战斗的本身。在以后的艰苦岁月里,泰西军民面对凶恶残暴的日本侵略军和张牙舞爪的国民党顽军,从来没有畏怯过,退缩过,始终以八路军的骁勇善战为榜样,不屈不挠,坚持斗争,将泰西地区建设成了山东省最稳固的根据地之一。

这一点,在1947年3月下旬的肥城“黄华洞战斗”中得到了印证。这一年,解放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的后期,国民党新5军来势凶猛,进犯泰肥一带,形势骤然紧张。为避敌锋芒,保存实力,中共泰西(一)地委果断决定,县、区干部和武装部队大部分转移至黄河以西休整,留少数精干人员与敌周旋,坚持对敌斗争。为贯彻地委的决定,中共肥城县委在二区荣华官庄(今属仪阳镇)[60]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由县委书记尹笠夫等与部分区干部带领少数精干武装人员,按照“县不离县,区不离区”的原则,就地坚持斗争;县委副书记刘子重等分批带领其他干部转移至黄河以西。根据县委决定,六区区委书记刘建新带领8名区队队员,在六区(今湖屯镇)一带依托北部陶山,白天在山区活动,夜间到山下开展工作,以此稳定群众情绪,震慑敌顽势力。不料,他们的行踪被国民党特务侦知,遂调兵围追堵截。紧急情况下,刘建新一行被迫躲进陶山黄华洞。他们借鉴陆房反围战的经验,居高临下,死守洞口,待机突围。国民军调动1000余人三面包围了陶山,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强攻,妄图活捉洞中全部人员。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和嚣张气焰,刘建新等人据险反击,顽强战斗,在弹药不足、断粮无水的艰苦条件下,用石块、手榴弹打退了敌军的十几次进攻,顽强坚持七天七夜,最后趁雨夜撤离,冲出重围,皮毛未损。这次战斗的规模虽然很小,但战斗形式却酷似陆房反围战。总之,陆房反围战的军事文化意义是为肥城战史上的一大亮点,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不仅永远铭记地方军事史册,而且在坊间百姓广为流传,津津乐道,称颂不已。

其五,陆房之战成为肥城的重要文化遗产。为弘扬八路军的光荣传统,1971年肥城县革命委员会在凤凰山南麓修建了占地9.9亩的“陆房战斗革命烈士陵园”,先后安放革命烈士骨灰210多个,其中确认的陆房反围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178位,永远守护着这次战斗的不朽价值。2014年12月11日,肥城市投资1. 1亿元的陆房革命烈士陵园扩建工程举行开工仪式。扩建工程包括陆房突围大捷纪念馆、纪念广场、人物群雕、停车场等配套附属设施,其中陆房突围大捷纪念馆建筑面积达5300余平方米,落成后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烈士陵园的建立和扩容,标志着陆房之战的光荣传统,已经化境为肥城人民的精神固守。

陈光夫人史瑞楚曾任职115师随军医生,陆房反围战时与陈光新婚不久。作为亲历者,她对这次战斗的惨烈记忆刻骨铭心,永志不忘,1994年临终前遗嘱后昆,身后葬于陆房革命烈士陵园,陪伴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同年6月3日史瑞楚逝后,其子女遵其遗愿,将她的骨灰安息在战斗过的地方。1954年6月7日,一代神威战将陈光被林彪迫害致死,没有留下骨灰和遗物。其子陈晓星为实现父母合葬愿望,于2012年重走长征路,在父亲战斗过的10个地方拣石刻名,还取了湖南栗源陈氏祖坟的故土、陈光死难处旁的一块老树皮等,作为“遗物”葬于史瑞楚墓穴一旁,并立碑纪念。2014年6月7日,即陈光殉难60周年祭日这天,陈光将军与史瑞楚合葬仪式在陆房革命烈士陵园庄严举行。陈光的后代、亲属及陈家的好友等参加了合葬仪式。陈光夫人及其后昆的作为,既是对陆房反围战重大军事价值的认可,也是为了激励世人继承先烈遗志、光大革命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泰安地区出版局编:《徂徕烽火》,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共泰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编:《一一五师在泰西》,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付志亭主编:《陆房战斗专辑》, 山东省出版总社泰安分社1992年版。

牛之营等主编:《中共泰安地方党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邵俊生主编:《中共肥城地方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郭强撰:《鏖战陆房》,连载《泰汶春秋》2013年第1期至2014年第3期。

【注释】

[1]刘伯承撰:《我们在太行山上》,载《星火燎原》选编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7年版。

[2]段君毅撰:《一一五师到达泰西,极大地加强了泰西的工作》,载《一一五师在泰西》。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尾高龟藏出身日本佐贺县一个农民家庭,系大谷平治所生的二男,后被尾高家族收养,改姓尾高,故有些史料写作“尾高次郎”。

[4]115师师长林彪于1938年3月1日着日军服装途经山西阎锡山部第19军防地时,被误判哨兵打伤回后方疗养。第十八集团军总部报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批准,115师343旅旅长陈光代理师长。

[5]1938年11月初, 中共中央派张经武、黎玉带领一批干部经鲁西前往鲁中山区,奉命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11月下旬,泰西武装起义后成立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齐聚大峰山区(今肥城、长清之间),改编为山纵第6支队,正式列入八路军建制。6支队下辖3个团、1个独立团和1个特务营,拥兵4000余人。

[6]1938年初日军占领津浦铁路后, 中共地方党组织为便于领导抗日工作,将原泰安县以津浦铁路为界,分为泰安(东)县和泰安(西)县,直到1949年6月撤销。

[7]1938年2月9日,八路军129师津浦支队在河北南宫县成立,孙继先任支队长(又称司令员)、王育民任政委(后潘寿才继任),经数月战斗, 由最初的3个连700余人发展到2个营和1个警卫连1000余人。同年9月下旬, 以115师政治部副主任兼343旅政委萧华为司令员兼政委的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入冀鲁边区后,津浦支队划归萧华指挥,改称“挺纵”4支队,获得进一步发展,到11月初,支队扩编为4个营2000余人。1939年3月中旬,4支队奉萧华之命,率精干部队1000多人, 与“挺纵”6支队所辖的7团先后南下泰西,入列115师建制。但习惯上人们仍称4支队为津浦支队。本文沿用习惯称谓。

[8]全称“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6支队第7团”,简称“冀鲁边7团”,辖3个营,1000多人。

[9]抗战初期,侵华日军一个联队满编3800人,除去留守部队外,两个联队集结5000多人属于常态。

[10]转引自泰安市党史办编《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页。

[11]115师进入泰西后,派师直属队民运科长方国华、管理科长石新安率686团1营1连和2营6连去东平、汶上,组建了东汶(运河以东的汶上县境)支队,方国华任支队长,石新安任支队政委。

[12]115师进入泰西后,派师政治部宣传部长陈明和686团政治处副主任吴起兴等人带领工作团开赴宁阳,组建汶南(汶河以南)支队,陈明任司令员兼政委。

[13]原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支队独立团,115师整编6支队时改为泰安(西)县独立营。

[14]115师直属部队及特务营近1000人,686团1000余人,津浦支队1000余人,冀鲁边7团1000余人,余皆战力不强的地方部队。

[15]转引自郭强撰:《鏖战陆房》连载之四,载《泰汶春秋》2013年第4期。

[16]刘西元、王六生撰:《陆房突围》,载《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第80页。

[17]张仁初撰:《陆房突围》,载《徂徕烽火》,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35~236页。

[18]刘西元、王六生撰:《陆房突围》,载《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第81页。

[19]刘西元、王六生撰:《陆房突围》,载《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第82页。

[20]刘西元、王六生撰:《陆房突围》,载《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第82页。

[21]张仁初撰:《陆房突围》,载《徂徕烽火》一书,第237~238页。

[22]夏桐撰:《陆房战斗回忆的片断》,转载《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第255页。(www.chuimin.cn)

[23]夏桐撰:《陆房战斗回忆的片断》,转载《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第255页。

[24][日] 冈村宁次著,[日]稻叶正夫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冈村宁次回忆录》, 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8~359页。

[25]王六生撰:《钢铁阵地——回忆陆房战斗》,载《徂徕烽火》一书,第266页。

[26]夏桐撰:《陆房战斗回忆的片断》,转载《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第255页。

[27]展广植整理:《东陆房乡群众回忆“陆房战斗”》,载《陆房战斗专辑》一书,第76页。

[28]见《陆房战斗专辑》一书,第77页。

[29]孙继先撰:《津浦支队参加陆房战斗前后》,载《陆房战斗专辑》一书,第24页。

[30]抗战初期,侵华日军一个中队满编180人,辖3个小队,每个小队54人。

[31]康矛召撰:《陆房战斗》,载《陆房战斗专辑》一书,第29页。

[32]孙文波撰:《陆房突围回忆》,原载作者回忆录《历史的脚印》,《陆房战斗专辑》一书摘录,第54页。

[33]夏桐撰:《陆房战斗回忆的片断》,原载《血战敌后的一一五师》一书,《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转载,第256~257页。

[34]王六生撰:《钢铁阵地——回忆陆房战斗》,载《徂徕烽火》一书,第268~269页。

[35]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8月15日由中国工农红军第1、第15军团及陕南红军第74师编成;陈光曾任旅长的第343旅由红1军团第2、第4师编成。

[36]周乐亭撰:《陆房突围片段》,载《陆房战斗专辑》一书,第41页。

[37]王六生撰;《钢铁阵地——回忆陆房战斗》,载《徂徕烽火》一书,第270页。

[38]刘西元、王六生撰:《陆房突围》,载《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第84 ~ 85页。

[39]《中共肥城地方史》(第一卷),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

[40]刘西元、王六生撰:《陆房突围》,载《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第86页。

[41]泰安市党史办编:《陆房战斗有关问题》,第20页。

[42]孙继先撰:《津浦支队参加陆房战斗前后》,载《陆房战斗专辑》一书,第25页。

[43]转引自赵玉良等撰《陆房战斗》一文,载《陆房战斗专辑》一书,第73页。

[44]载《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第265页。

[45]萧超然等编:《中共党史简明词典》第一卷“陆房战斗”条,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33页。

[46]刘西元、王六生撰:《陆房突围》,载《一一五师在泰西》一书,第87页。

[47]肥城市史志办公室撰:《关于陆房战斗》,载《陆房战斗专辑》一书,第116页。

[48]1939年3月12日 《罗荣桓在师直及686团排以上千部会议上的报告》,泰安市党史办编《一一五师在泰西》,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

[49]孙继先撰:《津浦支队参加陆房战斗前后》,载《陆房战斗专辑》一书,第24页。

[50]康矛召撰:《陆房战斗》,载《陆房战斗专辑》一书,第29页。

[51]张仁初撰:《陆房突围》,载《陆房战斗专辑》一书,第11页。

[52]方姚撰:《敌人眼中的陆房战斗》,载《陆房战斗专辑》一书,第92~93页。

[53]鲁西区党委建立后,为适应抗日斗争需要, 以运河为界分为汶上(东)县和汶上(西)县,分别划归六地委(后改泰西地委)和七地委(后改运西地委)领导。

[54]转引自《一一五师在泰西·大事记》,第168页。

[55]转引自何敬鹏主编:《肥城文化通览》,泰山出版社2012年版,第241页。

[56]李竹如撰:《战斗中的山东人民》,载《山东党史资料》1983年第4期,第69页。

[57]刘伯承撰:《我们在太行山上》,载《星火燎原》选编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7年版。

[58]山东老区经济文化建设促进会编:《山东革命老区知识读本》, 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3页。

[59]参见《中国抗日战争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页。

[60]荣华官庄分为东、西两村,东荣华官庄今属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西荣华官庄今属肥城市仪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