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教案虽然很快平息了,但由此产生的余波却掀起了惊涛骇浪。同月,茌平、平原、禹城三县义和团三四百人,由泰安攻入宁阳县境,途经白马庙时与清军发生激战,杀伤清兵甚众。肥城教案发生后不久,毓贤转任山西巡抚。毓贤的被诛以及山西人的倒霉,宣告了大清国自主权的完全丧失,标志着清廷完全蜕变为列强的帮凶。起因是山东义和团遭到袁氏的沉重打击后,义和团首领派出代表游说袁世凯,劝说主政者“顺应民意,铲除洋毛子”。......
2023-10-23
从肥城教案的具体过程及其余波可以看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恩格斯语)在近代中国被列强侵略的大背景下,基层民众的愤怒和反抗不可避免,亦顺应了时代潮流。然而,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历史局限,没有明确的纲领,缺乏严密的组织,斗争还处于自发和分散的原始阶段,形式极其落后,以致盲目排外,行为粗暴,甚至残忍血腥,其破坏性远大于建设性,因此失败不可避免。但是,肥城教案的反帝性质不容歪曲,其重大影响也不可低估。
首先,肥城教案的性质是反帝斗争。肥城教案发生后的1900年1月19日,新任署理山东巡抚袁世凯在上报济、东、泰、临三府一州的教案清单时说:“东省民教积不相能,推究本源,实有地方州、县各官平时为传教洋人挟制,不能按照约章,持平办案。遇有交涉案件,但凭教民一诉,或教士一言,即签派传人,纵役勒索。到案后又不分曲直,往往抑制良民,希图易结。而教民转得借官吏之势力,肆其欺凌。良民上诉,亦难伸理,积怨成仇,是由然也。地方官非不习知共弊,而苟且偷安,终不能设法以平之。良民郁极思逞,乃起而与教士、教民为难。”[11]。肥城教案后履职泰安知府潘民表在一道禀文中也说:“……其事虽出于拳民之太过,其根实由于教民之太横。以平素本不安分之人,一入教中便思寻仇报复。父兄亦相控告,邻里视同寇仇。欠债不还,转思反控,差徭不应,派累平民。每遇词讼,诚如宪谕:地方官畏之如虎,明知教民不是,反责押平民。甚至传教士为教民包揽词讼……但凭教士函片,即签票传人……卑府窃以为祸根不去,即使将拳民去尽,而后来之祸恐更甚于拳民。”[12]再联系前述济宁知府汪望庚的调查和冯玉祥将军所言可知,洋教士挟制官长,官长袒教抑民,教民“肆其欺凌”,良民遂“郁极思逞”,将义和团兴起的原因说的一清二楚:教民凌驾于普通民众之上的政治经济特权,使民众对教会的仇恨心理日渐加剧;当良民的权益受到损害而官方又无力予以保护时,便只能把仇恨的焦点集中在身边的专横传教士及不法教民身上。由于教、民矛盾不可调和,且愈演愈烈,所以教案发生难以避免。这种矛盾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政策造成的,罪在不平等条约,人民群众的斗争属于被迫无奈,具有鲜明的反帝性质。然而,当今学界却有人无视这一社会现实,对义和团运动的反侵略性质持完全否定态度,其观点甚至不如封建官吏袁世凯、潘民表公允。如台湾学界有人在《炎黄春秋》2012年第5期发表《义和团:在“灭洋”的旗帜下》一文,列举了1899年11月至12月义和团民勒索山东长清县教民40余家、平民10余家等“罪证”,并“考察了相关资料和论著后”,得出了义和团运动兴起是出于拳民“鄙俗的贪欲”的结论,实在令人大跌眼镜,不敢恭维。
其次,肥城教案由中西文化差异引发。传统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秉持的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礼治文化,讲求的是尊卑贵贱、各行其是的等级秩序,谁敢破坏这一秩序就会以“犯上作乱”论处,而西方文化倡导的却是民主、自由、平等观念,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和人权高于一切,与中国的专制文化格格不入,冰火两重天。尤其是基督教只信上帝、不敬祖先的做法为广大民众无法接受。由文化差异引发思想冲突势在必然。但是,仅有文化差异产生的思想隔阂还不至于酿成人命血案,列强的文化强迫政策才是矛盾激化的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倚仗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为后盾,强行推广西方宗教并企图取代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已经不属于正常、平等的文化交流,而是一种赤裸裸的文化入侵和文化压迫,由此引起的文化冲撞实际上已经演变为水火不容的政治冲突,教案本身也由简单的宗教矛盾而上升为民族矛盾。被不平等条约赋予传教特权的传教士,仰仗武力粗暴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试图直接摧毁中国民众的传统信仰,以西方宗教征服民众的精神世界。这就使传教活动成为列强妄图征服中华民族的重要手段,必然激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抗;再加上中国延续数十年兵败乞和,割地赔款,蒙受屈辱的历史,在民众心中郁积了难以平复的激愤之情,急需寻找喷发宣泄的突破口。肥城教案的发生正是这一积怨情绪的爆发点。
再次,肥城教案促进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肥城教案为导火索,引发了袁世凯和毓敏各自走向极端,导致清廷统治集团分裂、政策摇摆不定,将京畿地区引入灾难深渊,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果说肥城教案之前清政府还仅限于积贫积弱、丧权辱国的话,那么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则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帮凶,内外联手共同绞杀反帝爱国的进步力量。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冀、鲁两省为主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期间,包括爱国官兵在内的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沉重打击了侵略者,迫使列强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这一点,作为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称,中国人有四万万之众,且“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 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可见,遏制外国列强继续瓜分中国的真正原因,在于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进行的前仆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13]。
复次,肥城教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融合。经肥城教案一劫,迫使平肥两县西方传教士接受了惨痛教训,调整了策略,从此收敛了许多,再也不敢骄横跋扈、恣意妄为,更不敢放纵顽劣教徒为非作歹,鱼肉百姓,传教活动也趋向本土化,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入乡随俗,因地制宜,从而使受教民众逐渐抛弃了盲目排外的狭隘意识,有选择地接受了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往深处看,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现象,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化的表现。中华民族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开始,就形成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开放性格,对于外来文化一贯持宽容态度,如佛教自东汉初年从印度传入中国,到隋唐已极为兴盛。佛教所宣扬的与人为善、因果报应等内容为许多基层民众所接受,使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并世俗化、本土化。佛教俨然成了中国的本土宗教,成为世俗大众的精神寄托,并最终实现儒、释、道三教合一,形成中国的主流文化。西方近代工业兴起后,以利玛窦、熊三拔、南怀仁、汤若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以基督教名义传播福音、宣扬神灵旨意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天文、地理、数学、铸造等西方文化和科技知识,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受到当时朝野的普遍尊重。鸦片战争之前的西方传教士在肥城也得到了官民的礼遇,尽管民众一时不能接受西方宗教的原教旨主义,但却彼此相安无事,和睦相处。这说明,东西两种文化如果经过长期求同存异、相互融合的历史过程,是完全可以共生共存的。应当说,肥城教案后泰山地区中西文化的融汇,为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打开了通往民主共和的通途。
“肥城教案”永远不可能重演,但这一案件给后人的启示却是刻骨铭心的。当开放的中国融入世界后,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来的火花中,不乏迥异价值观正面交锋的刀光剑影,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也此起彼落,甚至剑拔弩张。可喜的是,真正站起来的中国人自信了许多,潇洒了许多,已将这种文化乱象视为常态,不再大惊小怪、晕头转向,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始终如一地沿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前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和平崛起神话。可气的是,一些浅薄轻浮的所谓“知识精英”,打着“独立思考”的招牌,肆意颠覆历史真相,全盘否定优秀文化,蓄意包装、兜售西方的大路货价值观,旨在制造杂音,混淆视听,哗众取宠,谋取名利。这些鼓噪,注定是徒劳的、失败的。因为一部中国近代史,留给中国人的印象太深刻、太血腥、太残酷,令人不堪回首。
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 中华书局1990年版。
中国史学会济南分学会编:《山东近代史资料》 (1~3卷),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1959、 1961年版。
泰安市政协编:《泰安文史资料》第3辑,1988年版。
画蛇者说撰:《清廷与肥城教案》,《泰安文史》2014年第1期。
【注释】
[1]周育民:《从梨园屯教案谈义和团的起因》,载《炎黄春秋》2013年第3期。(www.chuimin.cn)
[2]转引自画蛇者说《清廷与肥城教案》一文,载《泰安文史》2014年第1期。
[3]《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 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488 ~ 489页。
[4]冯玉祥著:《我的生活》(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2~43页。
[5]转引自画蛇者说撰《清廷与肥城教案》一文,载《泰安文史》2014年第1期。
[6]毛家铺位于肥城、平阴交界处,今属平阴,距小店村约4公里。
[7]参见画蛇者说撰《清廷与肥城教案》一文。
[8]参见画蛇者说撰《清廷与肥城教案》一文。
[9]陈事美撰:《晋官自古看难当》,载2014年9月9日《新浪文化》。
[10]东南互保,又称东南自保,是清朝末年光绪朝庚子事变期间, 中国各地督抚公然违背清朝政府的命令,不向外国开战, 以保全自己的行政区之事件。
[11]《筹笔偶存:义和团史料》,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7页。
[12]转引自刘晓焕辑:《泰安知府潘民表关于民教之争的禀文》,载泰安市政协编《泰安文史资料》第三辑,1988年版,第144~145页。
[13]参见李捷、王顺生主编:《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肥城教案虽然很快平息了,但由此产生的余波却掀起了惊涛骇浪。同月,茌平、平原、禹城三县义和团三四百人,由泰安攻入宁阳县境,途经白马庙时与清军发生激战,杀伤清兵甚众。肥城教案发生后不久,毓贤转任山西巡抚。毓贤的被诛以及山西人的倒霉,宣告了大清国自主权的完全丧失,标志着清廷完全蜕变为列强的帮凶。起因是山东义和团遭到袁氏的沉重打击后,义和团首领派出代表游说袁世凯,劝说主政者“顺应民意,铲除洋毛子”。......
2023-10-23
这些都表明,体育文化具有科学的性质。有很多因素会对体育文化的差异性产生影响。由于性格、语言、心理等的不同,在体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同时在民族心理和性格等因素中,这些差异以内化模式使得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得以固化。所以,体育文化传播的群体性是体育文化发展中的主要动力。......
2023-11-09
南京教案就体现出了这一点。但是,如果将来自释教的这种力量,视为南京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则不免过于夸大了。南京教案,其性质完全算是政府行为,并且不是由上督下,而完全是由留都的几个部门协同的结果,凭式微中的晚明佛教,要促成这样的行动,恐未必容易。......
2024-01-09
图1-10表示打浆过程与纸张物理性质变化的关系。由于在打浆过程中两者的发展速度不同,因而对纸张性质各自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图1-10 打浆与纸张性质的关系1—结合力 2—裂断长 3—耐破度 4—撕裂度 5—平均纤维长 6—吸收性 7—透气度 8—收缩率 9—紧度1.裂断长裂断长是表示纸张能承受抗张强度的大小。而纤维的弹性又与纸张的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吸收性的大小又与纤维的纯度和半纤维素含量有关。......
2023-06-23
文化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所以在不同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这样就会产生文化的冲突。下面以消费者行为为例介绍价值观念冲突。日本人注重将群体、团结放在首位,即所谓的“团队精神”。尽管如此,表中内容还是说明了文化冲突以及成功解决文化冲突的办法,会受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合作风格的影响。......
2023-08-02
1904-1905年日俄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沙皇政府本来指望以战争的胜利来阻挡革命的浪潮,结果适得其反。这是1905年俄国革命取得的一个胜利。但革命并未停止。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以上是三次俄国革命简要历史过程。俄国将成为新的革命的发源地。俄国革命的特殊性首先是由工人阶级的作用决定的。......
2023-11-28
表4-7三轴实验的结果从上表可以看出,煤岩的抗压强度C0只有10.8MPa,模量比大于500,所以煤岩属于高模量比、极低强度岩块,其弹性(杨氏)模量E较常规的砂岩杨氏模量要小,只有12282.7MPa,易形成较宽的水力裂缝,同时煤层具有高滤失性,这就决定了在煤层中造长缝是比较困难的。图4-12、图4-13反映了煤岩受应力变化而发生应变的情况。......
2023-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