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泰山文化举要:洋务运动中的积极参与与建树

泰山文化举要:洋务运动中的积极参与与建树

【摘要】:洋务运动兴起后,他受其影响,积极参与其中,与洋务派领军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信件往来,联系密切。他大力扶持徐建寅、曾昭吉等军工技术专家,一一委以重任,更在幕府中延揽了张荫桓、陈夔龙、薛福保等一批洋务干才,取得了整饬山东水师、强化山东海防、创办山东机械局等诸多业绩,在任期间思想上不拘成宪、政务上勇于任事、大刀阔斧、果敢有为,颇有建树。

安得海,生于1840年代初,1869年被杀,祖籍河北省南皮县,其祖父时迁居河北青县汤庄子村,故其籍贯史存南皮、青县两说。他自幼乖巧, 口齿伶俐,为人狡狯,并“艺术精巧,知书能文”,“能讲读《论》、《孟》诸经”[1]。当时,其家乡一带在宫中当太监者颇多,不乏有人发迹后盛极一时,光宗耀祖,这对贫寒的安家刺激很大,遂萌生遣子进宫当太监的欲望。大约咸丰元年(1851),安得海10岁时,“自宫入内为宦”[2],人称“小安子”。因在家中排行第二,入宫得势后,人们又称其为“安二爷”。由于安得海极善察言观色、阿谀奉迎,受到咸丰皇帝青睐,很快就跻身御前太监,领六品衔。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获选进宫后,为博取咸丰帝宠爱,着意拉拢安得海,抚慰有余,关照有加。安氏见叶赫那拉氏日益受宠,并生下皇子载淳,于是死命巴结,有求必应,不时向她透露咸丰皇帝的日常信息,千方百计讨取叶赫那拉氏的欢心。

安得海真正被叶赫那拉氏倚为心腹,是“辛酉政变”(亦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前后。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市)病逝,临终遗诏肃顺、载垣等人为“顾命八大臣”,辅佐皇太子载淳。及载淳即位(年号同治),皇后钮祜禄氏与懿贵妃叶赫那拉氏并尊为东、西太后。嗣后,西太后为了同肃顺、载垣等人争夺朝中大权,双方展开了水火不容的明争暗斗。当时,懿贵妃西太后与同党小叔子恭亲王奕分别在热河、北京两地,无法沟通政情军机。西太后自感力量单薄,无力制服政敌八大臣,急欲和留守京师与洋人交涉的恭亲王奕联手,但苦于热河远离京师,无法取得联系。正无计可施之际,安得海将政治赌注押在了西太后身上, 自告奋勇,假扮村姑或难民,彻夜不停, 日行百里,两度冒死潜回北京,向恭亲王奕密报热河情势,打通了叔嫂之间的联系。通过安得海,西太后还联络了一批武员,其中就有手握护卫京城兵权的胜保。胜保坚决主张两宫皇太后听政,反对肃顺等人专权,并公开扬言将带兵“清君侧”。正是由于奕、胜保等人的鼎力相助,西太后才成功地发动了政变,得以垂帘听政。[3]安得海因此深得西太后的信任与器重,破格提拔为总管大太监,领四品衔,时年不过二十岁出头。

由于西太后对安得海“语无不纳”,安得海遂自我膨胀, 目无余子,经常以向西太后打小报告、进谗言等方式干预朝政,以致“纳贿招权,肆无忌惮”[4]。他还“笼络朝士,使奔走其门,势焰骎骎”[5],竟然连恭亲王奕也不放在眼里。一次,恭亲王奕觐见西太后,此时西太后正与安得海谈天说地,安傲慢无礼地推辞不见,令堂堂议政王奕备受冷落,很丢面子,遂对安得海怀恨在心。安得海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是他深知西太后颇为忌惮昔日的盟友奕,担心其尾大不掉,难以控制,于是一有机会就调拨离间,促使叔嫂关系破裂。1865年,西太后动议罢黜奕的议政王时,安得海替主子四处运作,忙得不亦乐乎,终于扳倒了政敌奕,为西太后清除了心腹大患。奕当时是洋务派的领军人物,经此一劫,对安得海更是恨之骨髓,私下里曾对其亲信说:“非杀安,不足以对祖宗、振朝纲也”[6]。安得海的挡道,客观上起到了打压洋务派的作用,引起洋务派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们的反感。

狂妄自大的安得海甚至连小皇帝载淳也没当回事儿。1865年4月奕被罢议政王后,安得海进一步得到西太后宠信,势焰更加嚣张,“朝士日奔走其门,声势煊赫”[7]。同治皇帝登基时年仅6岁,安得海见小皇帝无权,愈发谄媚奉迎西太后,甚且还在西太后面前讲同治帝的坏话,挑拨离间其母子关系。同治帝“尝因事斥安得海,旋为那拉氏所责罚”[8]。随着同治帝年龄渐大,早已洞悉宫廷内幕,不仅对母后的专权日益不满,更对监视自己的安得海“恨之益甚”。因而,他常在宫中泥塑一些小泥人,然后用小刀一一砍去其头颅,以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愤。随从太监不解其意,曾问及缘故,同治帝则说是“杀小安子”,“于是,内监中知安得海之首领将不保矣”[9]。此语虽然非出官修史籍,不一定是原话实录,但同治皇帝与安得海交恶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同治皇帝自幼亲近东太后也是人所共知。恭亲王奕察知同治皇帝对安得海视若仇雔的心态后,暗下决心,伺机除掉安得海,以解心头之恨。然而,若要安得海脑袋搬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须找手腕强硬之辈,方可十拿九稳。于是,恭亲王奕看中了山东巡抚丁宝桢。(www.chuimin.cn)

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及第后选庶吉士,咸丰十年(1860)知岳州府(今湖南岳阳市),同治二年(1863) 擢山东按察使,后迁山东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初升任山东巡抚。洋务运动兴起后,他受其影响,积极参与其中,与洋务派领军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信件往来,联系密切。他与洋务派理论家薛福成关系莫逆,经常一起纵论国家大事,探讨兴邦之道,并将薛的成名作《治平六策》及《海防密议十条》代奏朝廷。他大力扶持徐建寅、曾昭吉等军工技术专家,一一委以重任,更在幕府中延揽了张荫桓、陈夔龙、薛福保等一批洋务干才,取得了整饬山东水师、强化山东海防、创办山东机械局等诸多业绩,在任期间思想上不拘成宪、政务上勇于任事、大刀阔斧、果敢有为,颇有建树。

1869年5月间,曾充任曾国藩幕僚的薛福成自江南保定,途经山东时,鉴于其弟薛福保供职于丁府,顺道在济南拜见了丁宝桢。密友薛福成的到访,自然令丁宝桢欣喜不已,二人谈论天下大事,“逾二旬不倦”。临别,丁宝桢告诉薛:现天下太平,“惟太监安得海稍稍用事,往岁恭亲王去议政权,颇为所中。近日士大夫渐有凑其门者,当奈何?”停了一会,又说:“吾闻安得海将往广东,必过山东境,过则执而杀之,以其罪奏闻,何如?”薛福成与其弟听罢丁宝桢之言,齐声回答:“果真如此,实在是不世之业。其难度如同剿平一巨寇,功尤高,但事先布置要严密,行动要当机立断,否则不惟贾祸,亦恐转益其焰而贻天下患。”[10]丁宝桢表示赞同,做好了思想准备。

一个剪除洋务运动“拦路虎”的密谋,正在洋务派领军人物中间酝酿成熟,只待机会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