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祭祀作为一种历代帝王祭天祀地的典礼,缘于人类祖先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由于先民活动范围的狭窄、视野的短距和泰山在这个区域的第一高度,使泰山成为人们祭天崇拜的首选对象,并不断得以神化。由此,泰山又是生死轮回的神秘之山。泰山周围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依据,是沂源县出土的猿人化石和新泰市乌珠台村出土的智人化石。延至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的人类活动更加频繁。这一发现,堪称泰山史前文化中心。......
2023-10-23
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人治”社会,虽然历朝历代都有法律条文,但作为统治阶级主导的儒家思想,却将“人治”确定为基本的治国理念,而“人治”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德治”。
德治思想贯穿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它的源头始于儒家主张,在儒学的奠基著作《论语》中可以找到充分证据。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中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认为领导者治理国政讲求道德,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定居在天空中枢,群星围绕着它运转。他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说,用政治领导人,用刑法整齐人,人民只会图幸免而不知耻辱。若治理人民用道德约束,用礼治理,则人民不但有耻辱感,而且还会自己纠正错误。《论语》还记载了季康子问政孔子诸事。“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当季康子问及如何使人民恭敬、忠诚和相互勉励为善的问题时,孔子回答,你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人民,他们就会对你恭敬;你孝顺父母慈爱人民,他们就会对你忠诚;你举用正直的人教育能力差的人,他们就会相互勉励为善了。“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认为政就是正道,你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季康子担心盗贼太多,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使你不贪图财物,即使奖励盗窃也不会有人去偷的。“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如何?’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季康子问除恶而就善如何?孔子说,你治理国政,怎么能用杀人的手段呢?你心向善,民众自然会向善。君子的品德好比风,小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会顺风而倒。孔子所谓“身其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的言论,则强调了为政者自身做得正,不用命令别人也会随他去做,若是自己做的不正,虽有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孔子的为政思想集中到一点,就是执政者己身行德,民必从之;否则虽加诸刑法,亦不能使民信服。战国时期的后继大儒荀子也说:“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君道》)荀子的主要观点是治理国家“法”固然重要,而“人”却更重要。就是说,官吏品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统治秩序的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兴衰,主张依靠道德高尚的圣贤,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所以,“以德治国”的理念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www.chuimin.cn)
古代箴言是一种以规劝、告诫为主的言辞或文本,专门针对官吏的称作“官箴”。上述《论语》《荀子》中的一些经典言论可视为官箴言的雏形,但出现比较完善的专门记录官箴的书籍,可首推唐代武则天的《官规》,以后又有后蜀孟昶的《官箴》和宋代吕本中的《官箴》等。这些官箴虽然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核心意旨均是要求官员严以律己、仁以抚民、公以存心、勤以莅事、俭以养德。在表现形式上,或以《官箴》《训政》为题,著成文章;或以《家训》《戒子》为体,付诸文字;或以格言、楹联等形式书写、悬挂。官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内涵,对于士大夫而言,它起着警示、训诫、鞭策作用,为历代有识之士所看重。从先秦至清末,官箴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则:一是当蜀后蜀孟昶的《官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后来被宋太祖摘引,令天下郡县皆刻石置于公署之前,流传甚广。二是宋代吕本中的《官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清代学者赵翼在《除亥丛考》中说:“衙署讼堂多书‘清慎勤’三字匾额。”可见影响之大。三是本文开头所说的36字“公廉”官箴,将严、能、公、廉的关系论述的极其深刻,且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故流传广泛,播布甚远。
在封建专制社会中,民众被剥夺了参政权、话语权和知情权,更没有为民众的权利诉求提供公平正义评判的法制保障,所以官员的“公正”和“廉明”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对官员“公”与“廉”的道德期盼,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清官文化和廉吏文化,集中反映了君主时代民众对清明政治和正义廉吏的期待。中国古代公廉文化产生得很早,《荀子·不苟》就有“公生明,偏生暗”之语,《晏子春秋》也有“廉者,政之本也”的记载。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泰山祭祀作为一种历代帝王祭天祀地的典礼,缘于人类祖先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由于先民活动范围的狭窄、视野的短距和泰山在这个区域的第一高度,使泰山成为人们祭天崇拜的首选对象,并不断得以神化。由此,泰山又是生死轮回的神秘之山。泰山周围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依据,是沂源县出土的猿人化石和新泰市乌珠台村出土的智人化石。延至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的人类活动更加频繁。这一发现,堪称泰山史前文化中心。......
2023-10-23
进入统一的专制国家后,在传统宗教崇拜基础上形成了作为国家最高礼仪的封禅制度。泰山的神圣地位,对“儒教”(儒学)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助推作用。可以说,中国古代佛教刻石中主要的各类形制在泰山地区都有所显现。泰山儒、释、道三家的形成与发展,以致最终走向三教合一,是在自由争鸣的和谐氛围中完成的。......
2023-10-23
泰山刻石书法的源头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陶器上的象形文字。[1]现存泰山刻石虽然没有发现象形文字,但书界一致认为大汶口出土的象形刻纹,系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之一。据现代学者研究,原始社会晚期的岩画符号、陶器刻划符号以及八卦符号等,均被认为与汉字的起源有联系。......
2023-10-23
碧霞元君信仰地位的确立,是由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基础决定的。由此可见,元君信仰的民间性,是其影响深入广泛的坚实基础。由于碧霞元君更有资格行使主生职司,从而使青帝神的影响逐步衰微,导致泰山地区青帝信仰渐行淡漠,道观相继倾圮,最终退出了泰山神位。......
2023-10-23
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因而,在不同的领域会形成各自人类群体认同的精神文化,体现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泰山文化中心精神文化的建树,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一,图像文字的建树。文字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字,精神文化无从谈起。其三,原始数学的建树。......
2023-10-23
史前社会,泰山、曲阜同属泰山文化圈。由于泰山与曲阜地缘毗邻及其历史文化的同一性,所以孔子可称为泰山之子。孔子一生敬仰泰山,热爱祖国。由此可见孔子泰山情结的凝重。孔子以泰山自况,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清人汪志伊在《题孔子崖》一诗中则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在今人的心目中,依然将泰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一样的伟大,一样的高峻,一样的不朽。......
2023-10-23
书界公认,泰山刻石肇于《秦泰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泰山第一书刻,镌写着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由此见证泰山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泰山刻石》原立岱顶,几经移位后,最终置于泰安岱庙博物馆保存至今。两刻据考均为丞相李斯所书。《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与《秦琅琊刻石》并称稀世珍宝。对于李斯小篆和《秦泰山刻石》,历代史家、书家、书法理论家评价甚高,推崇备至。......
2023-10-23
因黄巢未派兵追剿唐僖宗,亦未消灭关中唐廷禁军,致使唐僖宗得以喘息转圜,遂调兵遣将,组织反攻,同时笼络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出兵相援。黄巢残部退守泰山一带,同年七月败亡狼虎谷。不久,黄巢从子黄皓率余部续举义旗,号“浪荡军”,向南用兵。黄巢义军流动作战期间,曾多次用兵齐鲁,剑指泰山周边,并最终败亡于此,在泰汶地区留下许多屯兵遗址及其传说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引发后人无尽的遐想和多重的思考。......
2023-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