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知道自己被庞涓陷害以后,决心报仇。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庞涓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庞涓果然中计,魏军马陵之战马陵道被打得大败。公元前351年,赵国为了向魏国报仇,联合韩国,攻打魏国。于是,庞涓认为齐军逃兵甚多,就舍弃了一部分军队,亲自率精兵日夜不停地追赶齐军。庞涓一直追赶到了马陵。马陵地势险要,路边都是障碍物,孙膑早就派人在这里设下了埋伏,等庞涓的到来,杀他个措手不及。......
2023-08-30
捻军痛歼僧军后,兵力强盛,呈现北渡黄河、直捣京津之势。清廷恐慌万状,急调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为钦差大臣,统领湘、淮各军北上赴援。而捻军领导层这时则因进军方向产生分岐,坐失战机,加之北上清军已有准备,遂由山东再入河南、安徽活动。1865年7月,曾国藩抵任后,接连上奏,认为捻军擅长骑兵作战,不可重蹈僧格林沁穷追覆辙,提出了全新的攻捻策略:一是重点设防。在鲁苏皖豫之济宁、临淮(今江苏泗洪县临淮镇)、周家口(今河南周口市川汇区)、徐州四处各驻重兵,以静制动,“以有定制无定”[18],同时在山东兖州、沂州(今临沂)、曹州及安徽庐州、河南归德(今商丘市)、江苏淮安等13府派驻部分清兵作为次重点防区。二是建立马队。鉴于捻军已移步为骑,消灭捻军“非马队不足以制胜”,遂一面从察哈尔购买马匹,一面对原有马队加以裁汰,倡设新马队,作为游击之师。三是布置河防。即东以运河,西以沙河、贾鲁河为防线,在河岸驻扎军队,构筑长墙堡垒,阻遏捻军,使之不能进入山东和豫西,以便将捻军歼灭在运河、沙河之间。四是修筑圩寨。命令山东及附近苏、豫、皖省地主士绅,在捻军活动地区普遍修筑圩寨,组织民团把守,坚壁清野,将壮丁、粮草、牲畜全部集中圩内,切断捻军与民众的联系,使其孤立无援。这套策略的实施,给捻军在山东等地的活动造成了很大困难。
1865年7月下旬,捻军分两路进入河南,活动于豫东南、豫西南等地。1866年1月两路捻军进入湖北,不久张宗禹部捻军又经河南奔袭鲁西;赖文光部旋亦返回河南,转进山东,策应配合张宗禹部。同年4月11日,张宗禹部由河南兰封进入山东定陶,12日在巨野与清军总兵杨飞熊部遭遇,结果杨飞熊受伤败逃。4月20日,捻军又在郓城击败潘鼎新等部淮军,缴获大批洋枪洋炮,随后进抵寿张、范县,4月底与赖文光部会师于曹州府。5月间,捻军在巨野遭淮军总兵刘铭传、周盛波等攻击失利,赖文光部开往鲁、苏边界,继而抵达皖北、豫东一带活动,张宗禹部则往来于山东曹县和江苏丰县等地,后趋徐州。6月20日,两军在徐州境内会师,旋又分头活动,先后进入河南。
曾国藩虽苦心推行其剿捻策略,但捻军仍横扫了豫西,并东向昼夜行军,于1865年9月下旬直趋山东菏泽、曹县一带,势不可挡。随即进入水套地区,嗣后仍回师河南,再破清军河防。曾国藩的“剿捻”策略,尤其是河防计划宣布破产。此前的5月29日,曾国藩曾登临泰山,祈祷神灵保佑,但泰山神没有眷顾这位封疆大吏,未能使他挽回败局,被迫请辞谢罪,后改任直隶(今河北)总督。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只得委派李鸿章继任钦差大臣,节制各军,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1866年4月,捻军鲁王任化邦部进入东平州东境,与清军接战失利,退至戴村坝[19]时,遭遇汶水暴虐,溺死者无数。6月,捻军入宁阳县境,围攻大安庄堡,未克而东向,入莱芜县(原属泰安)境。10月,捻军复至宁阳,攻破果庄堡。秋,因捻军进逼运河,山东巡抚阎敬铭驻防东平州。11月,太谷派学人张积中隐居肥城黄崖山(今属济南市长清区)布道,试图构建“世外桃源”,肥城、长清两县前往者甚众。山东巡抚阎敬铭怀疑其有结捻之嫌,遂遣兵攻寨。张积中自焚而死,从众一万余人誓死不降,皆被杀戮,史称“黄崖山惨案”。同年岁末,新任钦差大臣李鸿章督师西来,追剿捻军,由泰安辖区的新泰过境。
此次捻军入鲁作战,适值全国的反清革命斗争正处于低潮时期,赖文光等深感孤立无援之难,遂于1866年10月21日在河南中牟分为两支:一支由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率领,并魏王李允(即李蕴,又作李蕴泰)、首王范汝增、奏王赖世就等,有将士10万人,骑兵居多,继续在中原地区坚持斗争,是为东捻军;另一支则由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率领,并淮王邱远才等,“前往陕、甘,往连回汉,以为犄角之势”,是为西捻军。捻军的兵力分化,犯了战略上的重大错误,为最终失败埋下了伏笔。
1866年11月间,东捻军由徐州进入鲁西南,谋求抢渡运河,在较为富庶、群众反抗力量比较活跃的运东地区筹集粮草,扩充军队,但清军防守严密,致东捻军在北起郓城,南至江苏沛县的运河西岸战线上,往返抢渡了近一个月而未获成功,遂再折而向西,12月初经河南入湖北,试图派主力入川,并与西捻军取得联系。而西捻军这时则往西开拔,入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扑华阴。
1867年1月,李鸿章调集10万清军云集鄂、豫,分兵“堵击之师”和“兜击之师”,企图消灭东捻军于鄂东地区。东捻军在湖北天门县罗家集、德安府(今安陆)杨家河两败清军,但在安陆府尹隆河(今永隆河)一役却损失惨重,伤亡万余,被俘万余,士气受挫,致入川计划泡汤,而入陕会合西捻军又为清军所阻,赖、任不得已率部由鄂及豫,辗转入鲁。
同年3月,继任山东巡抚丁宝桢率军接防运河东岸,连营百余里。6月,丁宝桢督师驻东平境,备防捻军。同月,东捻军遵王赖文光部渡运河入鲁,12日到达东平戴庙、沈口(今属鄄城闫什镇)。翌日晨,击败山东总兵王心安部,杀死东阿县令周毓南,民团团总刘鸿宾,在水套农民军引导下突破运河防线,进入河东地区,旋即进抵泰安县西南过村(今属肥城市边家院镇),泰城戒严。捻军入新泰,与知县郑溥部激战后西去,18日逼近济南,19日剑指章丘(原属泰安),再经邹平、青州,趋莱州、登州(今蓬莱),30日逼近烟台。10月,东捻军鲁王任化邦所部数十万人移军今肥城市汶阳镇高庄一带,清军提督刘铭传等率部尾随追击,捻军遂折回东进,由大汶河南岸溯流而去。
烟台是山东开放最早的通商口岸,百货汇集,但却没有城郭,东捻军突然而来,使中外反动势力慌了手脚。道员潘霨连忙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防守,三口通商大臣祟厚急派天津洋枪队一营携带大小开花炮6门,乘舰渡海增援。双方在烟台近郊发生炮战,加上丁宝桢带兵驰援,中外势力联合夹击捻军。东捻军两面受敌,被迫后撤。
在这之前的1867年6月30日,李鸿章急由河南移军山东济宁,提出了“扼地兜剿”的方略:一是以运河为外围防线,把当年曾国藩所修长墙工事由东岸移至西岸,调重兵把守,阻挡捻军,使之不得再过运河以西;二是以胶莱河为内围防线,同样修筑长墙工事,调兵把守,阻东捻军于滨海地区围歼之;三是北以黄河、南以六塘河为防线,使东捻军不得北上或南走;四是图谋把东捻军围歼于胶莱河以东,万一胶莱河防线失守,则有运河防线堵击围歼。
东捻军进入胶东后,李鸿章调集大量清军组织攻剿:以淮军提都刘铭传部为中路,由济宁经泰安、莱芜、青州,向胶东进击;由登莱青道员潘鼎新部为北路,由潍县、昌邑赴莱州;总兵董凤高、沈宏富部为南路,由郯城、兰山进莒州趋胶东;三路清军连同山东巡抚丁宝桢所辖地方清军,以图将东捻军“逼入登莱绝地”,然后“扼地兜围”,实现其将东捻军围歼于胶东地区的计划。
东捻军从烟台撤退后,活动于福山、宁海(今属烟台市牟平区)一带,1867年7月中旬得知清军聚兵胶莱河,修墙筑垒,分段扼守,察觉了清军企图,急忙西撤,旨在跳出清军包围圈,运动中再寻战机。7月31日,赖、任率捻军三四万人至胶莱河南部的麻湾口,由于清军王成谦部防守甚严,突破未成,乃沿河北上;8月15日,捻军在潘鼎新部驻防之新河觅渡再次受挫;后侦知王心安部所守胶莱河北段入海口一带“营垒初成,河墙未筑”,为清军防守的薄弱环节,遂于8月19日自海神庙以北十几里处海滩地方,乘退潮之际突破清军防线,击溃驻军,渡过潍河,进至潍县、昌乐,从而使李鸿章“扼守胶莱之策,竟成画饼”。(www.chuimin.cn)
赖、任率部渡河后,经安丘景芝镇、诸城南下,8月26日围攻莒州。清军咬住不放:丁宝桢部尾追南下,驻守沂州;刘铭传、潘鼎新、总兵周盛波等部追入江苏堵截。李鸿章将防守胶莱河的其余清军撤至运河防线,重新调整部署: 自东平戴庙至江苏宿迁,依次由豫、鄂、淮、皖四军防守;宿迁以南由湘、淮两部水师及漕、浙诸军防守;运河兵力增至150营。为加强机动作战力量,李鸿章令丁宝桢部驻苍山兰陵,藩司刘秉璋、沈宏富、副都统温德勒克西等驻台儿庄(今枣庄市台儿庄区),李鸿章的大营则由济宁移至台儿庄,居中指挥。鲁、苏两省清军时达10万余人。
东捻军进入江苏后,试图渡过运河、六塘河,进入豫境,与西捻军会师。1867年9月11日至14日在刘老涧、鲍河头上下抢渡,为总兵姚广武步兵、副将黄中理水军所败。是月下旬,赖、任率主力再返山东,经郯城、兰山趋峄县、滕县、邹县、曲阜、滋阳、宁阳,东转新泰,南下沂南青驼寺,再北折沂水,由穆陵关扑章丘。11月3日,从桑家庄、韩家庄北渡黄河,为副将莫祖绅、张德魁步兵和赵三元水师所阻,半渡而回,旋即东向长山、临淄、寿光。李鸿章急令刘铭传、潘鼎新和提督唐仁廉、福建提督郭松林、湖南提督杨鼎勋等部,由鲁南北上追堵。11月12日,东捻军与淮军刘铭传部,山东王心安、王正起部战于潍县、安丘交界处之松树山,受挫,损失惨重。赖文光、任化邦率部南移,经诸城、 日照,再入江苏。
这次的东捻军入鲁作战,由于大雨连绵,河水暴涨,未能突破清军防线,致使作战地区被压缩于狭长地带,不能发挥骑兵驰骋的优势和流动作战的长处,处处遭到官兵的截击,人员伤亡极大。而清军则在各地坚壁清野,致使东捻军粮草不继,兵员得不到补充,战争主动权逐渐丧失,不得不派人向西捻军求援。
1867年11月19日,东捻军与刘铭传部战于江苏赣榆,先胜后败,任化邦被叛徒潘贵升枪杀。赣榆一战,东捻军元气大伤。清军重兵围裹,赖文光率部杀出,复奔山东。11月下旬,在潍县东南杞城与清军接触,遂分兵为二:任三厌(任化光胞弟)率一部趋昌邑一带;李允率一部向寿光一带,游击于潍河、弥河之间。12月5日,李允、牛遂部被刘铭传部清军围攻,损失惨重。翌日,两部捻军合兵一处,西奔青州方向,又为清军所败,再回军东向,清军围追堵截,捻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12月24日,捻军在北洋河、弥河间再度被清军所困。刘铭传部在西,郭松林、杨鼎勋两部在东,两面夹击进剿。捻军分头迎敌,背水决斗,奋力拼杀,苦战竟日,不得脱险,伤亡两万余,被俘近万,主力丧失殆尽,“器械、马匹、辎重,一战而尽”。首王范汝增、烈王徐昌先及任三厌等重要将领战死;赖文光、李允等少数骑兵突出重围,经昌乐、诸城、 日照,入江苏赣榆。赖文光率余部试图由宿迁西渡运河未成,旋即转向沭阳,于1868年1月2日从张家湾突破浙军防线,渡过六塘河,经淮安、宝应到达扬州东北瓦窑铺,5日被道员吴毓兰部所灭,赖文光被执,10日在扬州就义。李允在安徽降清,后被巡抚英翰所杀。至此,东捻军的抗清斗争宣告失败。
西捻军经河南入陕西后,1867年初与陕西回民起义军取得联系,并肩作战,坚持抗清斗争。同年11月下旬,正当西捻军与回民军紧密配合、起义形势高涨之际,张宗禹收到了东捻军的求援信,遂率部东进,入鲁救援。12月上旬,西捻军从陕西出发,经山西、河南,于1868年1月底进入直隶。张宗禹试图以“围魏救赵”之计,威胁京津,调动山东清军,以减轻东捻军的军事压力。然而,这时东捻军已经失利,西捻军成为一支深入清廷畿辅重地的孤军。清政府下令京师戒严,调各路“勤王之师”急赴京都,20万大军云集直隶中、南部。西捻军孤军作战,伤亡颇重,张禹爵战殁。为摆脱困境,西捻军再度南走入豫,4月上旬由豫北经直南(今河北南部)进入山东莘县,4月17日从东昌(今聊城)李海务东渡运河,到达运东地区,然后沿运河东岸北上,经茌平、齐河、陵县、德州、沧州直扑天津。清廷恭亲王奕令崇厚率洋枪队加强天津守卫,命绥远城将军安定、副都统富和、提督郑士魁分率所部增援,饬侍郎恩承、副都统玉亮所部赶赴武清(今杨村)设防,并乞求英、法炮舰协守天津,使西捻军无法前进,遂于5月上旬返回山东武定府一带活动。
斯时,尾追西捻军的李鸿章又提出了围歼西捻军的计划:西面以运河为防线,在运河西岸加固长墙工事,调清军及民团严防死守,并将黄河之水导入运河,以增高水位,调派水军巡逻水面,使西捻军不得渡运河而西去;北以碱河为防线,在其北岸增修长墙工事,引灌运河水,提高水位,由崇厚率洋枪队及民团把守,遏捻北上;南以黄河为防线,由黄河南岸山东之各州县官吏率民团把守,将各渡口悉数封锁,船只一律驶靠南岸,以防西捻军南下;东界大海,渔船全部禁止下海,以防西捻军渡海而走。清廷批准了这一计划,并抽调一部分战斗力较强的清军进入山东、直隶,作为游击之师。于是,10万清兵各赴战区,李鸿章坐镇德州,运筹各军,统一指挥。
1868年5月12日,西捻军由宁津北上沧州,企图强渡碱河。此时,该河水深丈余,且有潘鼎新、杨鼎勋两部重兵把守,西捻军受阻而回。张宗禹率部在狭小地带时而北上,时而南下,飘忽不定地游动作战,无法摆脱四面被围、处处被动的窘境。再后,雨季来临,河水暴涨,道路难行,越发不利于西捻军的骑兵行动。清军进一步“缩地合围”,将西捻军压迫在徒骇河以北、马颊河以南的窄地。7月16日,西捻军由乐陵奔河北吴桥,遭周盛波、周盛传部清军伏击。7月下旬,西捻军与王心安、郭松林、潘鼎新部战于惠民、商河,两战皆挫,张宗禹负伤。7月30日,在黄河、徒骇河间济阳之黄河崖、鄢家渡、曲里店附近,西捻军与潘鼎新、吴长庆、张曜、宋庆、郭松林、王心安等部激战失利,溺水、降清者5000多人,战场形势急剧恶化。此役,成为西捻军走向失败的拐点。
与此同时,山东、直隶各州县豪绅地主纷纷组织民团,修堡筑圩,强迫各村农民进寨防守,以切断西捻军与劳苦大众的联系,致西捻军在军粮、住宿、兵员补给等方面异常困难。同时,“黄汛陡涨,灌运河三尺,官军炮船驶集”,而运河及其他河流亦“汇为泽国,马尺寸不能骋”,进一步加重了西捻军的困难,士气普遍低落。这个期间,清廷施展招抚手段,导致西捻军逃亡、降清事件接连发生,部队减员严重,战斗力迅速下降。
1868年7月31日,西捻军在济阳玉林镇、鸿福寺与张曜、宋庆、潘鼎新部再战,伤亡六七千人,损失战马万余匹,军械粮草丢失殆尽,“辎重器械,狼籍千里”。张宗禹率余部数千人冲出,8月4日先后从桑园镇(今属河北省吴桥市)、第二屯、老君堂抢渡运河,均为清军所阻,盘旋于宁津、商河、临邑间。8月12日,西捻军由平原奔高唐、聊城方向。15日,张宗禹率部退往茌平西南广平镇,8月16日至高阜。清军刘传铭部自北而南,郭松林部由西而东,两面进攻,袁保恒率骑兵外围截击。西捻军仓促应战,虽经顽强拼搏,但终因寡不敌众,战力不支,遭受灭顶之灾。战斗中张宗禹之兄张宗道、子张葵儿、侄张其江及其他捻军将领相继阵亡。张宗禹率十余骑隐于高粱丛中,东走10余里,到达徒骇河边之王家桥,后“不知所终”。至此,西捻军在山东的抗清斗争亦彻底失败。
捻军起义虽然最终以起义告终,但其在泰山周际点燃的斗争火种却没有就此熄灭。三十年后,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齐鲁大地风起云涌,矛锋直指列强侵略及其殖民文化政策,爆发震惊朝野的“肥城教案”,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揭开了近代革命史的崭新篇章。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孙膑知道自己被庞涓陷害以后,决心报仇。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庞涓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庞涓果然中计,魏军马陵之战马陵道被打得大败。公元前351年,赵国为了向魏国报仇,联合韩国,攻打魏国。于是,庞涓认为齐军逃兵甚多,就舍弃了一部分军队,亲自率精兵日夜不停地追赶齐军。庞涓一直追赶到了马陵。马陵地势险要,路边都是障碍物,孙膑早就派人在这里设下了埋伏,等庞涓的到来,杀他个措手不及。......
2023-08-30
不过,李术反水还要等到孙策死后。但陈登此举也激怒了孙策,小霸王岂是好惹的。孙策亲率数万大军将陈登包围在匡琦城。就这样,大队人马不声不响包抄到孙策军营后面,陈登一声令下,全军发起攻击,孙策军猝不及防,仓促之间,还没列好战斗队形,陈登已经率军杀了进来,孙策军被突然袭击,顿时大乱,一场混战,孙策损失惨重,杀到天明,陈登这才收兵回城。......
2023-08-26
现在河南有些农村还有个老风俗,就是“酉日不用酒”,据说杜康死在酉日,为纪念杜康,凡酉日均罢酒不饮。所以说,中国有酒,最少说也是有文字以前的事情了。是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有一次在北京宴会上提及“杜康酒”,后来便风行起来。一盅白酒,他只消放在唇边略呷一口,就能说出这酒是六成、五成或五成半,分毫不差。从某种意义来说,酒是打开人们天性的钥匙,人们在半醉之中,往往流露出一个无拘无束的灵魂。......
2023-08-15
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及昏,楚师军于邲,晋之余师不能军,宵济,亦终夜有声。译文晋国人害怕魏锜、赵旃二人激怒楚军,派出防卫用的战车去迎接他们。于是楚军急速前进,战车飞驰,步兵奔跑,掩杀晋军。楚庄王派潘党率流动补阙战车四十乘,跟从唐侯作为左方阵,以追击晋军的上军。士会亲自为上军殿后以撤退,故晋国上军得以不败。......
2023-09-22
现场导游考试英文类考生考试的其中一项是进行英汉互译,在此简单介绍以下讲解、翻译技巧:一、不拘原文法“不拘原文”就是要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区别,注意习惯和习俗的不同。要想做到地道的翻译,需要平时多阅读英文类的书籍和多看英文类的节目,多积累,在翻译时尽可能按照英语语言国家的一些习惯去翻译。更高水平的讲解,还应当将中国的朝代、名人、名事同国外的大事件发生时间作一对比讲解,这样更能让人理解所讲解的内容。......
2023-10-30
后来他撰写《史记》时,其取材大半参用耳闻目见的第一手材料。后来他创作《史记》,擅长对激烈场面的描写,是与其多年随侍武帝的豪放巡游分不开的。司马迁不辱使命,虽然是首次独立出使,但对重大的政治任务完成得却十分圆满。为他在《史记》中首创《西南夷列传》,并完成《货殖列传》等篇章也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023-08-27
此外,现场导游考试,还能帮助考生提前认知导游职业角色,是导游走向正式职业岗位前的一次真实模拟实战演习。(五)口译测试主要考察考生在中文和外语之间口头互译的能力。......
2023-10-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