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黄巢未派兵追剿唐僖宗,亦未消灭关中唐廷禁军,致使唐僖宗得以喘息转圜,遂调兵遣将,组织反攻,同时笼络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出兵相援。黄巢残部退守泰山一带,同年七月败亡狼虎谷。不久,黄巢从子黄皓率余部续举义旗,号“浪荡军”,向南用兵。黄巢义军流动作战期间,曾多次用兵齐鲁,剑指泰山周边,并最终败亡于此,在泰汶地区留下许多屯兵遗址及其传说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引发后人无尽的遐想和多重的思考。......
2023-10-23
史料记载,黄巢义军在驰骋中原的过程中,曾多次转战齐鲁大地。《旧唐书·黄巢传》:“及仙芝败,东攻亳州不下,乃破袭沂州(今山东临沂)据之,仙芝余党悉附焉。”《新唐书·黄巢传》:“巢北掠齐、鲁,众万人,入郓州(治所今山东东平州城),杀节度使薛崇”;“巢破考城(新中国成立后与兰封县合并为兰考县),取濮州(治所今河南范县濮城镇,原属山东)”;“略邓、许、孟、洛,东入徐、兖(辖今山东济宁、泰安、莱芜、泗水、邹城、金乡等地)数十州”……黄巢义军转战齐鲁期间,曾两度途经泰山西麓今肥城境内,并在此地小泰山(今湖屯镇境内)、牛山(今王瓜店镇境内)构筑山寨,东西呼应,鼓角相鸣,凭险据守,留有众多遗迹。
黄巢义军入肥虽然不见正史记载,但有“广明经幢”为证。肥城北部小泰山之上有黄巢古寨遗址,东西近200米,南北阔约30米,房舍约60间,附有院落、茅厕等生活设施。距遗址500米处,筑有寨墙,留存石臼、饮马槽等残迹。“广明经幢”全称“唐广明二年(881)尊胜陀罗尼经幢”,原存古寨西南一公里处陶山脚下的幽栖寺遗址。经幢刻文62行,每行93个字,共5766字。文中主要记载了范蠡古迹和幽栖寺的历史、佛教在内地的流传经过以及施主贾誊、樊亮等出资兴修殿堂和经幢的功德等内容。其中言及黄巢义军路过陶山的情景:“至(乾符)五年(878)正月下旬,遇黄巢草军经过,公于此时为母尊年,孝心恳切,不避捐躯,竭力袨候。人马往来约百千万,虽罄家资,且喜慈亲万福,骨肉不被俘虏,所在园牛马悉皆如故。”证实黄巢义军先后行军所过,民众多有正面感受。这一石刻记载,推倒了旧史关于黄巢的不实之词,还原了历史真相。“尊胜陀罗尼经幢”现存泰山岱庙博物馆,成为那段史实的永恒见证。
与此同时,黄巢义军还在毗邻小泰山的牛山构筑山寨,军事上以备左右互援,彼此接应。牛山又名金牛山,位于小泰山以东,彼此相望,近在咫尺。清嘉庆二十年(1815) 《肥城县志·艺文志》载有清人唐仲冕《游牛山小记》,其中云:“木阁寨……稍西为木头塔,传为唐黄巢负隅之所。”牛山木阁寨(今称穆阁寨)位于牛山主峰西南,海拔524米,现存石砌寨墙,连绵起伏,盘曲蜿蜒隐于茂密森林之中,墙体宽2米、高3~5米,依山造势,环绕3个山头,周长3600多米。山寨辟有石拱门洞3座,墙顶外沿筑有掩体,内侧设通道、排水口以及上下墙的斜坡道。整个山寨占地面积约380亩,现存兵营、哨房等遗址200多处,石碾4处、石臼2处、旗杆窝30多处,还有演武场、拴马石、饮水井等残迹。其中靠寨墙边的房屋较为简约,多系半地下建筑。山下则有“擒将河”、“饮马槽”等古地名。寨北有“跑马岭”,东西长约4000米。循路西行不远,有“点将台”等旧称。[1](www.chuimin.cn)
肥城境内的陶山、牛山处于泰山西麓的大峰山区,以横亘东西的“五道岭”闻名于世, 自古为兵家必争战略要地。这一年,为王仙芝战死湖北、黄巢义军“破袭沂州据之,仙芝余党悉附”之际,黄巢义军一部北上屯兵肥邑、借以扩大战略空间便成为可能。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因黄巢未派兵追剿唐僖宗,亦未消灭关中唐廷禁军,致使唐僖宗得以喘息转圜,遂调兵遣将,组织反攻,同时笼络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出兵相援。黄巢残部退守泰山一带,同年七月败亡狼虎谷。不久,黄巢从子黄皓率余部续举义旗,号“浪荡军”,向南用兵。黄巢义军流动作战期间,曾多次用兵齐鲁,剑指泰山周边,并最终败亡于此,在泰汶地区留下许多屯兵遗址及其传说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引发后人无尽的遐想和多重的思考。......
2023-10-23
踟躇此地,凭吊亡灵,回眸黄巢义军败亡泰山那段旧事,令人感慨万千,嗟叹不已,几多哀伤涌满心头,几多反思令人感怀。究其原因,当今学界亦有共识,认为黄巢义军的风起云涌,皆因剥夺者与被剥夺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而引发,即官逼民反的必然结果。历史地看,这次失业流民大起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无产者的优秀品质、思想智慧及其历史局限性。黄巢义军的殊死反抗,堪称大无畏革命精神的充分体现。......
2023-10-23
黄巢虽然被历代官方史家贬谪,但在泰山地区却受到民间的格外推崇,其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黄巢诗在泰山地区人民群众之间传诵不衰。在黄巢诗作的流传过程中,尤以泰安人民最为熟知,有文化的男女老少基本上都能脱口而出,朗朗背诵。菊花,历来被视为华夏的国花,咏菊而不言及国魂者,皆为下品。其二,黄巢义军的散闻轶事,增添了民间风俗的新内容。民间正月十五挂红灯的风俗增添了纪念黄巢的内容。......
2023-10-23
另外,下港当地百姓世传黄巢墓为衣冠冢,由于未得到考古证实,仅为民间传说而已。从地理环境上看,下港黄巢墓地处深山密林,隐蔽幽静,是为僧侣的理想选地。鄙见以为,黄巢脱身为僧、终老泰山的可能姓最大。其三,宋人邵博和清人聂剑光、宋思仁等人均系治学严谨之辈,所记黄巢易服脱险之事不可能凭空杜撰,无中生有。......
2023-10-23
史前社会,泰山、曲阜同属泰山文化圈。由于泰山与曲阜地缘毗邻及其历史文化的同一性,所以孔子可称为泰山之子。孔子一生敬仰泰山,热爱祖国。由此可见孔子泰山情结的凝重。孔子以泰山自况,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清人汪志伊在《题孔子崖》一诗中则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在今人的心目中,依然将泰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一样的伟大,一样的高峻,一样的不朽。......
2023-10-23
从夏代晚期至清代末年,见诸史册的泰山地震共有28次。泰山地震并非每次都有典史记载的重大政治影响,或者产生重大影响而被统治者刻意隐瞒了,但有史可查的仍不乏成例。泰山地震影响政治兴亡的例子,莫过于西汉晚期的废除东平国。泰山地震影响政治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南燕皇帝慕容德被泰山周边一次地震吓死。......
2023-10-23
书界公认,泰山刻石肇于《秦泰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泰山第一书刻,镌写着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由此见证泰山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泰山刻石》原立岱顶,几经移位后,最终置于泰安岱庙博物馆保存至今。两刻据考均为丞相李斯所书。《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与《秦琅琊刻石》并称稀世珍宝。对于李斯小篆和《秦泰山刻石》,历代史家、书家、书法理论家评价甚高,推崇备至。......
2023-10-23
都强调了帝王受命易姓、报告成功“必于泰山”,足见泰山被认为是“万物交代之处”、主万物之生的思想根深蒂固。历代有作为帝王的封禅、祭告泰山,无不遵循这一传统观念而进行。泰山主生的观念率先引发了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东方主生观念还深度影响了古时的传统礼制。总之,由古老“五行学说”形成的泰山主生观念,是导致先民朝拜泰山、帝王祭祀泰山的主要原因。......
2023-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