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黄巢义军转战齐鲁:泰山文化之旅

黄巢义军转战齐鲁:泰山文化之旅

【摘要】:史料记载,黄巢义军在驰骋中原的过程中,曾多次转战齐鲁大地。黄巢义军转战齐鲁期间,曾两度途经泰山西麓今肥城境内,并在此地小泰山、牛山构筑山寨,东西呼应,鼓角相鸣,凭险据守,留有众多遗迹。这一年,为王仙芝战死湖北、黄巢义军“破袭沂州据之,仙芝余党悉附”之际,黄巢义军一部北上屯兵肥邑、借以扩大战略空间便成为可能。

史料记载,黄巢义军在驰骋中原的过程中,曾多次转战齐鲁大地。《旧唐书·黄巢传》:“及仙芝败,东攻亳州不下,乃破袭沂州(今山东临沂)据之,仙芝余党悉附焉。”《新唐书·黄巢传》:“巢北掠齐、鲁,众万人,入郓州(治所今山东东平州城),杀节度使薛崇”;“巢破考城(新中国成立后与兰封县合并为兰考县),取濮州(治所今河南范县濮城镇,原属山东)”;“略邓、许、孟、洛,东入徐、兖(辖今山东济宁、泰安莱芜泗水、邹城、金乡等地)数十州”……黄巢义军转战齐鲁期间,曾两度途经泰山西麓今肥城境内,并在此地小泰山(今湖屯镇境内)、牛山(今王瓜店镇境内)构筑山寨,东西呼应,鼓角相鸣,凭险据守,留有众多遗迹

黄巢义军入肥虽然不见正史记载,但有“广明经幢”为证。肥城北部小泰山之上有黄巢古寨遗址,东西近200米,南北阔约30米,房舍约60间,附有院落、茅厕等生活设施。距遗址500米处,筑有寨墙,留存石臼、饮马槽等残迹。“广明经幢”全称“唐广明二年(881)尊胜陀罗尼经幢”,原存古寨西南一公里处陶山脚下的幽栖寺遗址。经幢刻文62行,每行93个字,共5766字。文中主要记载了范蠡古迹和幽栖寺的历史佛教在内地的流传经过以及施主贾誊、樊亮等出资兴修殿堂和经幢的功德等内容。其中言及黄巢义军路过陶山的情景:“至(乾符)五年(878)正月下旬,遇黄巢草军经过,公于此时为母尊年,孝心恳切,不避捐躯,竭力袨候。人马往来约百千万,虽罄家资,且喜慈亲万福,骨肉不被俘虏,所在园牛马悉皆如故。”证实黄巢义军先后行军所过,民众多有正面感受。这一石刻记载,推倒了旧史关于黄巢的不实之词,还原了历史真相。“尊胜陀罗尼经幢”现存泰山岱庙博物馆,成为那段史实的永恒见证。

与此同时,黄巢义军还在毗邻小泰山的牛山构筑山寨,军事上以备左右互援,彼此接应。牛山又名金牛山,位于小泰山以东,彼此相望,近在咫尺。清嘉庆二十年(1815) 《肥城县志·艺文志》载有清人唐仲冕《游牛山小记》,其中云:“木阁寨……稍西为木头塔,传为唐黄巢负隅之所。”牛山木阁寨(今称穆阁寨)位于牛山主峰西南,海拔524米,现存石砌寨墙,连绵起伏,盘曲蜿蜒隐于茂密森林之中,墙体宽2米、高3~5米,依山造势,环绕3个山头,周长3600多米。山寨辟有石拱门洞3座,墙顶外沿筑有掩体,内侧设通道、排水口以及上下墙的斜坡道。整个山寨占地面积约380亩,现存兵营、哨房等遗址200多处,石碾4处、石臼2处、旗杆窝30多处,还有演武场、拴马石、饮水井等残迹。其中靠寨墙边的房屋较为简约,多系半地下建筑。山下则有“擒将河”、“饮马槽”等古地名。寨北有“跑马岭”,东西长约4000米。循路西行不远,有“点将台”等旧称。[1](www.chuimin.cn)

肥城境内的陶山、牛山处于泰山西麓的大峰山区,以横亘东西的“五道岭”闻名于世, 自古为兵家必争战略要地。这一年,为王仙芝战死湖北、黄巢义军“破袭沂州据之,仙芝余党悉附”之际,黄巢义军一部北上屯兵肥邑、借以扩大战略空间便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