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泰山是上古以降君王祭天封禅、与上天之神交汇的地方,从而具有非同寻常的圣山之意义。唐玄宗这种对泰山文化地位的认定,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借以说明李隆基东封泰山是遵循古制、名正言顺的。纪文接着转入了政治天命观下封禅意义的表达。这个改变被认为是李姓受政治天命而为的事情,因而是合法的。他认为一个政权更迭,就重新启动了一个天地之间的运转秩序,然后献告成功,按照图录的顺序,记下姓氏名号。......
2023-10-23
武则天亚献泰山后,在权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上元元年(674),在武则天的怂恿下,高宗称“天皇”,皇后称“天后”。弘道元年(683)十二月,56岁的高宗去世,60岁的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两个月后,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不见天日,另立豫王轮(李旦)为睿宗皇帝,令居别殿,不得参政, 自己走上前台,专权庙堂,总统万机,并于天授元年(690)称帝,废睿宗皇帝为相王,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皇帝。
在此后武周一朝的15年中,武则天虽然信奉佛教,改封中岳,但却先后7次遣使派员至泰山祈福祷佑,几乎每更换一个年号都要进行一次修斋建醮。碑刻明确记载的是天授二年(691)、万岁通天二年(697)、圣历元年(698)、久视二年(701)、长安四年(704)九月及十一月。[3]行道时间7日、3日、12日不等,最后一次竟达49天之久。其用意无非是祈求泰山神灵保其“万福宝业恒隆”,以至“圣寿之无穷者也”。这些活动都清楚无误地记载在了双束碑上。然而历史终究无情,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乘武则天年老病危之际,发动宫廷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拥立中宗李显复位。同年十一月,武氏病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资治通鉴》卷208)。不久,唐中宗李显继续派员到泰山建醮造像,祈望“……皇猷永固,与灵岳而恒安,国祚长隆……”至此,双束碑见证了武周易唐、唐室复辟这一历史的全过程。
双束碑奇特的形制并非展示武则天思维创造力的孤例,在陕西乾陵前矗立的两块石碑,一为无字碑,一为七节碑(即述圣记碑),皆因别致的造型在中国碑刻形制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由此也可看出,武则天不仅是治世安邦的“女中英主”(清代赵翼语),而且在一些看似细微末节上,也突显其匠心独具。
仔细阅读双束碑刻文,就会发现一些特殊的字,系武则天所造。在双束碑中,共使用了武则天的12个新造字,分别是:天、地、 日、月(两次改写)、星、年、正、人、初、臣、圣、授及数字壹、贰、叁、肆、玖等18字,均系武氏自造、纂用、改用(参见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以上造字不仅在斋醮刻文中使用,而且频繁出现在同一时期的题刻诗文中,可见造字在当时是推广使用的。实质上,武则天造字是武周革命中为除旧布新、树立权威而采取的又一项改革措施,还专门为这场文字革命颁布的宣言,其中云:(www.chuimin.cn)
自卦演龙图,文开鸟迹,万人以察,百工以义。所以宏敷政道,宣明礼乐。指事、会意,改易异涂,转注、象形,屈伸殊制。周宣博雅,史籀兴古篆之文……古今讹舛,稍益繁布。画规无端平之体,鱼鸟增奔放之容。转相仿效, 日滋日甚。遂使后生学徒, 罔知所据,先王载籍,从此湮沉……特创一十二字,率先百辟。上有依于古体,下有改于新义。庶保可久之基,方表还淳之意。[4]
这则载于《改元载初敕》的文字,说明到载初元年(689)时,已改了12个字。双束碑所造之字,肯定在其所创范围之中。很明显,武则天造字的政治目的,是为其改朝换代提供文化资本,并为此颁布诏书,推行全国,是一种显示权力的体现。其新造字应用范围之广,在叶昌炽著《语石》一书中可觅相关记述:“当时群臣章奏及天下书契咸用其字……余所见武周碑不下数百通,穷乡僻壤,缁黄工匠,无不奉行维谨。尤可导者,巴里坤有万岁通天造像……文教隔绝,乃纪元、年、月亦皆用新制字,点画不差累黍。虽秦汉之强,声灵远讫,何以加焉?”[5]武则天所造之字,多是以繁代简,每个新字均由几个字重新组合而成。例如:“地”由“山、水、土”三字上下叠加而成;“年”由“千、千、万、万”四字重组合成;“人”由“一、生”二字上下结构而成;“臣”由“一、忠”上下拼合而成;“授”由“禾、久、天、王”四字累加堆成,等等。组成新字的各字连贯起来,往往可以表达一个古语或赞语,已非原字的本意。事实上,这也是武则天造字的初衷所在,如“年”字就寓含天授万年、千秋万年之意,“授”字则寓意天赐嘉禾、久为君王,而“臣”字可解读为忠于一君,等等。
中宗李显复位后,首先要做的是恢复被武则天颠覆的李唐王朝祖宗之法,一再颁布诏书,将所有制度都改回唐高宗之前,武氏新造之字也当在革除之列。中宗于神龙元年(705)二月复国号为唐,三月就遣官到泰山行道,题记已不再使用武则天所造之字,即是明证。同时,收录武则天所造文字的《字海》也很快失传,退出汉字阵列。至今,史书中只存留武则天所造的一个“瞾”字,当代词典则解释为:“同‘照’。唐代女皇帝武则天为自己名字选用的新造字。”[6]因此,要研究武氏的造字史,还须借鉴双束碑这一实物资料。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就是说,泰山是上古以降君王祭天封禅、与上天之神交汇的地方,从而具有非同寻常的圣山之意义。唐玄宗这种对泰山文化地位的认定,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借以说明李隆基东封泰山是遵循古制、名正言顺的。纪文接着转入了政治天命观下封禅意义的表达。这个改变被认为是李姓受政治天命而为的事情,因而是合法的。他认为一个政权更迭,就重新启动了一个天地之间的运转秩序,然后献告成功,按照图录的顺序,记下姓氏名号。......
2023-10-23
从夏代晚期至清代末年,见诸史册的泰山地震共有28次。泰山地震并非每次都有典史记载的重大政治影响,或者产生重大影响而被统治者刻意隐瞒了,但有史可查的仍不乏成例。泰山地震影响政治兴亡的例子,莫过于西汉晚期的废除东平国。泰山地震影响政治最极端的例子,莫过于南燕皇帝慕容德被泰山周边一次地震吓死。......
2023-10-23
因为政治革命对于赵树理的巨大吸引和拯救之功,依从中国民间“知恩图报”的做人原则,在初期和隐匿的思想启蒙动机之外,赵树理的小说写作,也便更多地表现出了服务于现实政治需求的明显意图。总之,通过写作,他所要实现的,“与其说是‘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不如说是通过想方设法使‘老百姓喜欢看’,力求‘政治上起作用’。”......
2023-11-30
叁 武则天对佛教是什么态度陈寅恪说:“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诚为最奇特之人物”。但从中可看出来,武则天本人对禁屠令并不是特别看重。武则天对翻译《华严经》的重视,也让佛典翻译人员空前增多起来。既然说武则天内心并不笃信佛教,那么她为什么要如此大张旗鼓地支持佛事呢?这应该是武则天广兴佛法的一个动机。......
2024-01-23
在一个以天道和天人关系为核心思想的政治社会秩序中,显示出了一个帝王的祭天禅地所产生的重大政治意义与精神意义。这几句,仍然是延续前面祭天禅地后的政治效应。这,大概是古代帝王的政治期望。在下面是纪文中,唐玄宗表示了政治态度和决心:“凡今而后,儆乃在位,一王度,齐象法;权旧章,补缺政;存易简,去烦苛。思立人极,乃见天则。”......
2023-10-23
天山表示它具备上达天帝的意义,显然是将泰山人格化、神灵化的拟人思维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初对泰山的崇拜与民族向心式思维模式的形成有着根本性联系。向心式思维模式在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泰山独尊的向心式思维意识,也为“唯我独尊”的守成式思维意识作了思想铺垫。泰山历代君王热衷封禅,虔诚祭祀,导致民间迷信广泛流传,而泰山建筑风格的固定不变,则成为守成式思维的典范标志物。......
2023-10-23
在以后的刀年里,群众的意见又发生了无数次变化。目前,群体中易变的意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有三个不同的原因。于是,群体的意见越来越倾向于变成政治的最高指导原则。当然,它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然而这不过是因为它只一味反映群众的意见及其不断的变化。今天,密切关注各种意见,已经成为报社和政府的第一要务。不存在任何引导意见的力量,再加上普遍信仰的毁灭,其最终结果就是对一切秩序......
2023-11-29
《洪范》重在天人关系的阐发,特别是此中提到的“五行相生”“五德终始”说及关于宇宙构成探讨,直接导致了汉代天人学说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对汉代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当然经学思想的发生还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时势造英雄,复杂的历史、现实的困境、对未来前途的探索,这个时代重担就自然地落在了汉初那些政治家的身上。......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