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因而,在不同的领域会形成各自人类群体认同的精神文化,体现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泰山文化中心精神文化的建树,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一,图像文字的建树。文字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字,精神文化无从谈起。其三,原始数学的建树。......
2023-10-23
在魏晋南北朝文化自由发展的宽松环境中,道教得到迅速传播。到隋代时,文帝杨坚主张调和宗教与儒学的关系,推行儒释道三教并重的文化政策,并允许三教相辅治国,以此为手段维护统治地位。但他本人却笃信佛教,并将其定为国教。这个时期,泰山的佛事活动盛于道教清音。但到了李唐王朝,由于皇家标榜老子李聃为其远祖,热衷道教信仰,从而推动了道教的崛起。泰山因其“雄峙东方”的特殊地位,道教遂在朝廷的倡行中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特别是帝王举行的封禅大典以及皇室频行的修斋建醮活动,进一步刺激了道教的迅猛扩张,在宗教活动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屈指可数的唐代泰山刻石中,有一通形制奇特的“双束碑”,为后人了解当时泰山道教活动及其与唐朝(尤其是武周)政治生活的关系,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此碑系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泰山岱岳观(今老君堂)获见,募人刨除下部积土,掘地二尺,终于录得17篇,收入其著作《金石文字记》一书中。这通碑碣现存岱庙东碑廊内,全称《岱岳观造像记碑》,俗称“鸳鸯碑”。碑身由两块尺寸大小相同的条石并立而成,共同嵌入同一碑首与碑座间,故有“双束”之谓。碑碣通高3.23米,其中碑身高2.36米、宽1米、厚0.22米,四面环刻楷书。碑首高0.45米、宽1.32米、侧宽0.40米,仿古建中的九脊歇山顶式样,雕刻精细。碑身除下部稍有剥蚀外,大部分文字尚可识读。碑文主要记载了唐代六帝一后(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和武则天皇后)遣员在泰山上行斋建醮之事。前后共刻记19则,时间从显庆六年(661)至贞元十四年(798),延续137年之久。是泰山现存最早的唐代碑刻。此碑原立于岱岳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从征记》云:“泰山有下、中、上三庙,墙阙严整……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尝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这里的中庙即为岱岳观,后称老君堂(今复置)。到了唐代,中庙被改作道观,成为唐初皇室派遣道士祭祀泰山的重要场所。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三《岱岳观造像记》云:“泰山之东南麓王母池有唐岱岳观,今存小殿三楹,土人称为老君堂。其前有碑二,高八尺许,上施石盖,合而束之。其字每面作四五层,每层文一首或二首,皆唐时建醮造像之记。”
为什么双束碑的造型如此别具一格,背后又蕴含着什么呢?
碑上最早的一则题刻给出了回答:“显庆六年(661)二月廿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皇后七日行道,并造素像一躯,二真人夹侍。”“显庆”是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使用的第二个年号,由此可知,此碑最初系道士郭行真等人为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所立。而此时的武则天已不是先前的武宸妃,而是权摄朝政、威齐天子的皇后。由于高宗李治体弱多病,性格优寡,“自显庆后,多苦风疾,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常称旨,由是多豫国政。”(《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遂专国柄,威势日重。立碑的道士东岳先生郭行真,亦非凡类,史载其人可以自由“出入禁中,尝为(武则天)厌胜之术”(《资治通鉴》卷201)。因此,双束碑的树立实际是武则天授意所为。碑首代表着天,碑座象征地,碑身双石并立,寓意帝后同理朝政、共治天下。这一点,郭行真自然心领神会,于是双束碑应时而立。另外,属于高宗、武后共同题刻的还有仪凤三年(678)一则。(www.chuimin.cn)
武则天授意郭行真刻立双束碑,旨在宣示帝后并立,凸显皇后的政治权势,为封禅泰山主持亚献做舆论准备。果然,四年后的麟德二年(665) “冬十月戊午,皇后请封禅”(《旧唐书·高宗本纪》),并得到了高宗的允准。这为武则天走向政治前台又进了一步。
其实,武则天的请封泰山只是她政治运筹中的一台大戏而已。 自从永徽六年(655)十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起,除用铁腕手段排除异己、培植亲信外,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前廷亮相、抛头露面,以此积累政治资本,树立强势形象。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武皇后曾多次参与“祀先蚕”仪礼[1],借机塑造“母仪天下”的亲民典范。最值得一书的是显庆五年(660)二月高宗在李唐王朝的发祥地并州(今太原)“宴从官及诸亲、并州官属父老,赐帛有差”后,不甘示弱的武则天于“三月丙午,皇后宴亲族邻里故旧于朝堂,命妇妇人入会于内殿,及皇室诸亲赐帛各有差,及从行文武五品以上。制以皇后故乡并州长史、司马各加勋级。又皇后亲预会,每赐物一千段,期亲五百段,大功已下及无服亲、邻里故旧有差。城内及诸妇女年八十已上,各版授郡君,仍赐物等。”其隆重程度和赏赐之丰,远远超过高宗的并州之行,由此可见武则天的良苦政治用心。但是,善于权谋的武皇后并不满足于此,她还要借国家级的封禅大典,在更大的政治舞台上向天下昭示自己的强权优势。为了达到这一政治目的,在封禅大典的前五年,就派心腹道人到泰山建醮造像,刻碑铭文,待舆论环境成熟后,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封禅的要求。双束碑的树立,应当说是武则天深谋远虑、智慧超凡的一个重要标志。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因而,在不同的领域会形成各自人类群体认同的精神文化,体现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泰山文化中心精神文化的建树,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一,图像文字的建树。文字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字,精神文化无从谈起。其三,原始数学的建树。......
2023-10-23
史前社会,泰山、曲阜同属泰山文化圈。由于泰山与曲阜地缘毗邻及其历史文化的同一性,所以孔子可称为泰山之子。孔子一生敬仰泰山,热爱祖国。由此可见孔子泰山情结的凝重。孔子以泰山自况,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清人汪志伊在《题孔子崖》一诗中则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在今人的心目中,依然将泰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一样的伟大,一样的高峻,一样的不朽。......
2023-10-23
书界公认,泰山刻石肇于《秦泰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泰山第一书刻,镌写着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由此见证泰山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泰山刻石》原立岱顶,几经移位后,最终置于泰安岱庙博物馆保存至今。两刻据考均为丞相李斯所书。《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与《秦琅琊刻石》并称稀世珍宝。对于李斯小篆和《秦泰山刻石》,历代史家、书家、书法理论家评价甚高,推崇备至。......
2023-10-23
因黄巢未派兵追剿唐僖宗,亦未消灭关中唐廷禁军,致使唐僖宗得以喘息转圜,遂调兵遣将,组织反攻,同时笼络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出兵相援。黄巢残部退守泰山一带,同年七月败亡狼虎谷。不久,黄巢从子黄皓率余部续举义旗,号“浪荡军”,向南用兵。黄巢义军流动作战期间,曾多次用兵齐鲁,剑指泰山周边,并最终败亡于此,在泰汶地区留下许多屯兵遗址及其传说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引发后人无尽的遐想和多重的思考。......
2023-10-23
鲁义姑舍子救侄故事之所以长盛不衰,广为流传,并演化为各地不同版本的传说,扎根全国各地民间,其根本原因是这个生动鲜活的民间故事完美地阐释了儒家的仁义文化。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阐明了仁和义的辩证关系,并触摸到了仁义的本质,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儒家义文化。礼制即是对仁、义两种不同内容的伦理行为规范的调节和文饰。孟子的仁与义都有明确的内容。最高统治者的大力倡行,“节义”价值观成为东汉一代儒家文化的主流。......
2023-10-23
都强调了帝王受命易姓、报告成功“必于泰山”,足见泰山被认为是“万物交代之处”、主万物之生的思想根深蒂固。历代有作为帝王的封禅、祭告泰山,无不遵循这一传统观念而进行。泰山主生的观念率先引发了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东方主生观念还深度影响了古时的传统礼制。总之,由古老“五行学说”形成的泰山主生观念,是导致先民朝拜泰山、帝王祭祀泰山的主要原因。......
2023-10-23
“泥马渡康王”传说故事缘于一段历史插曲:赵构在磁州时,曾由宗泽陪同拜谒了城北崔府君庙。《说岳全传》第二十回、《韩世忠全传》第十九回都曾讲述这一故事,可见其影响之久远。“崔府君显圣”、“泥马渡康王”故事在南宋广泛传布且得到官方积极肯定,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有关。靖康二年三月底四月初,徽、钦二帝被迫随金军北去。尽管如此,在建炎三年苗刘之乱突发之际,苗傅等人仍然公开反对赵构即位,曾一度迫其下野。......
2023-10-23
清代顺治年间,泰安县徐家楼人徐俊经商致富,迨至曾孙徐文诰时,拥有良田20万亩,当铺、药铺、钱庄等60余处,成为当地闻名遐迩的豪门大户。为求购两张豪华藤床,徐文诰之母张氏亲自出马,率奴仆婢女一行前往古都河南开封验货。豪门炫富,招灾惹祸。一天夜间,盗贼团伙分作两路,由王三壮率领几个贼徒翻墙入院,吸引柏永柱及护院人员的注意力;王大壮则带几个持枪的盗贼爬上门楼,暗中埋伏。......
2023-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