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泰山文化举要:朱符士燮稳定交州

泰山文化举要:朱符士燮稳定交州

【摘要】:朱符死后,士燮全力治郡得以安定,献帝建安八年,朝廷遣张津为交趾刺史。士燮所做的这一切,均是为了避免兵燹战乱,保持交州一带的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先决条件。一时间僻远的交州人文荟萃,人口骤增,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东汉季世,诸侯纷争,殃及边地交趾。朱符死后,士燮全力治郡得以安定,献帝建安八年(203),朝廷遣张津为交趾刺史。张津与士燮共同上表奏请汉献帝封张津为交州牧,帝许之,因而此后交趾部遂称交州。此事实际上由曹操促成。其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权在握,而津与操素善,其出任交州刺史和交州牧,他人莫敢言不。建安十二年(207),张津被部将区景所杀。张津死后,交州权力更迭之际,刘表趁势向其地扩展势力,派零陵令赖恭代之。同时因苍梧太守史璜卒,又遣吴巨接替。当时曹操势力局限于中原,久欲染指交州,但鞭长莫及,于是便笼络士燮牵制刘表,“以燮为绥南中郎将,董督七郡,领交阯太守如故。”(《三国志·士燮传》)建安十五年(210),中原与交州的形势均发生了变化。一直有意于交州的孙权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击败曹操,北方威胁暂时得以缓解,遂派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南进。吴巨不服,被步骘诱杀。士燮率诸弟表示臣服,孙权乃加封士燮为左将军,此后交州事吴。《三国志·步骘传》云:“士燮兄弟,相率供命, 自此始也。”记载的就是士燮附吴这件事。然则实权仍操于士燮及诸兄弟之手。士燮对孙吴谦诚恭顺,尤过于其对曹操。建安末年,遣子入吴为质,燮、壹等诸子在交州皆为中郎将。吴、蜀失和后,“燮又诱导益州豪姓雍闿等,率郡人民使遥东附,权益嘉之,迁卫将军,封龙编侯,弟壹偏将军,都乡侯。燮每遣使诣权,致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流离、翡翠、玳瑁、犀、象之诊,奇物异果,蕉、邪、龙眼之属,无岁不至。壹时贡马凡数百匹。权辄为书,厚加宠赐,以答慰之。”[2]这段史书记载,将士燮竭尽全力维护孙吴政权的事迹表现得淋漓尽致。

士燮所做的这一切,均是为了避免兵燹战乱,保持交州一带的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先决条件。《三国志·士燮传》中载:士“燮器体宽厚,谦虚下士,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耽玩《春秋》,为之注解。陈国袁徽与尚书令荀彧书曰:‘交趾士府君既学问优博,又达于从政,处大乱之中,保全一郡,二十余年疆场无事,民不失业,羁旅之徒,皆蒙其庆……’”由于交趾社会安定,所以中原及内地人士纷纷南下,移居交趾。一时间僻远的交州人文荟萃,人口骤增,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他还特别注重岭南的经济开发,从中原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土著越人教其耕犁,授其农艺,促使岭南地区摈弃落后的刀耕火种,迅速向先进的农耕文明转型,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使岭南地区长期保持着稳定发展的局面。著名越史专家陈玉龙在《东方研究》论文集中对士燮评价甚高:“士燮不但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中原大乱时,他不但能安土守境,民不失业,而且能礼贤下士,开创交州学术风气,使其成为汉末中国学术史上南方的学术奇葩。”(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