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岭南儒学传播:士燮及其他名士的贡献

岭南儒学传播:士燮及其他名士的贡献

【摘要】:士燮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岭南传播儒学,迪化南越,启蒙民智。士燮治理交趾达40年之久,从政期间传播儒学,奖励学术,致力文化建设,使交趾成为当时岭南的学术文化中心,文化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其他如程秉、薛琮、刘巴等名士以及因贬谪或任职等原因来到交州地区的吴国学者虞翻、陆绩,在当地讲学、著述,对儒学在交州的传播均作出了积极贡献。

士燮最大的历史贡献是岭南传播儒学,迪化南越,启蒙民智。士燮著有《士燮集》5卷、《春秋经注》11卷、《公羊传注》《谷梁注》等,是当时学界公认的经学大师。士燮做学问不因循守旧,注重学以致用,因时而异,视情变通,能在书中读出治国兴邦的规律,所以后来入仕为官卓有政见,不同凡响。士燮治理交趾达40年之久,从政期间传播儒学,奖励学术,致力文化建设,使交趾成为当时岭南的学术文化中心,文化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士燮官事之暇,玩习书传,在深研《春秋左传》《尚书》的同时,著《交州人物志》,刻意将儒学嫁接到岭南文化中。他特别重视兴办学校,宣扬孔子遗教,翻译经书音义。他自己还亲自在当地学校教授汉语汉字,讲解经书。明代学者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一书中说:士燮“取中夏经传翻译音义,教本国人,始知习学之业。然中夏则说喉声,本国话舌声,字与中华同,而音不同。”

由于士燮主政交州期间极力倡导儒学,致使文风渐盛,吸引中原地区大批学者陆续南迁,促进了交州一带的文化繁荣。其中的名士刘熙,字成国,东汉末北海人,生于桓灵之世,建安年间受士燮感召,避地交州,收徒讲学,著书立说,为岭南地区培养了大批人才。他尤精训诂之学,其代表作《释名》,在汉语语源学上占有重要地位,三国时期已经流行,受到学界推崇。刘熙在交州的学术活动,带动一些内陆汉族学者纷纷慕名前往。如南阳人许慈师从刘熙,善郑氏学,治典《易》《尚书》《三礼》《毛诗》《论语》等,颇有建树,建安中期与许靖等人自交州入蜀,在辅佐刘备定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再如当时的著名学者许靖,在董卓秉政时,先逃奔扬州等地,后徙交州,受到太守士燮的礼遇。许靖名扬天下,曹操曾派张翔出使交州,招募许靖,被拒绝。后许靖入蜀,先后任巴郡、广汉太守和太傅,深受刘备、诸葛亮器重。其他如程秉、薛琮、刘巴等名士以及因贬谪或任职等原因来到交州地区的吴国学者虞翻、陆绩,在当地讲学、著述,对儒学在交州的传播均作出了积极贡献。从这些史籍中闪耀的名字,可以看出当时交州地区儒学的兴盛。(www.chuimin.cn)

正是由于士燮重视文化和学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才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儒家学者前往避难讲学,从这一点讲,士燮功莫大焉。《越南通鉴》载:“感于越人学习汉语之困难,(士燮)乃将音韵译为越声,平仄俱有一定方式,音韵不变,而判别显然,其译法颇为技巧,越人之所以能吟诗作对联,皆得力于此……”越南《四字经》云:“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黎嵩在《越鉴通考总论》中亦说:“士王习鲁国之风流,学问博洽,谦虚下士,化国俗以诗书,淑人心以礼乐。治国逾四十年,境内无事。”越南史学家吴士连在《大越史记全书·外纪卷之三·士王纪》中赞曰:“我国通诗书,习礼乐,为文献之邦, 自士王始。其功德岂特施于当时,而有以远及于后代,岂不盛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