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西昔阳肥姓考据及肥子遗姓的另说

山西昔阳肥姓考据及肥子遗姓的另说

【摘要】:由此可见,肥族遗有肥、淝二姓。迨至汉代,肥姓名人依然不少。汉代以降,入史的肥姓已不多见。肥国遗姓还有另说。今山西昔阳与河北高邑、赞皇等地流传眭(suī)姓为肥子国后裔之说,皆指今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镇肥子国故城所在,尊崇肥子国最后一位国君绵皋为始祖。可见眭姓在七百年前就已经存在,并繁衍为望族。至于原居民和移民中有无肥、淝、眭三氏改姓者,已经无从知晓。

今人何光岳在《北狄源流史》一书中说,肥国亡后,其裔以肥为氏。居于藁城的肥人,三家分晋时属于赵,故肥氏仕赵。《元和姓纂》上半声八微:“肥氏,战国时赵贤人肥义之后。”《姓觿》肥氏:“《春秋》昭公十二年,晋灭肥,肥子奔燕,以国为氏。《千家姓》云:赵郡族。”《姓氏寻源》云:“淝氏,《姓谱》云:邑名,在庐江,是以邑为氏者。”

由此可见,肥族遗有肥、淝二姓。迨至汉代,肥姓名人依然不少。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云:“汉有黥布将肥赫(《史记》《汉书》俱作贲赫)。又仁恕掾肥亲。”“汉有肥韶。”《万姓统谱》:肥“诚汉人。”其中,关于肥亲的文献记载较为详细。范晔撰《后汉书·鲁恭传》载:恭拜中牟令,“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汉代以降,入史的肥姓已不多见。关于淝姓,除《姓氏寻源》记载庐江淝姓以邑为氏外,未见其他文献记载其姓。

肥国遗姓还有另说。今山西昔阳与河北高邑、赞皇等地流传眭(suī)姓为肥子国后裔之说,皆指今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镇肥子国故城所在,尊崇肥子国最后一位国君绵皋为始祖。1988年12月《昔阳文史资料》第一辑《关于肥子国的传说与考证》一文中写道:“据传肥国是白狄人,国王姓圭,晋荀吴灭肥时,族人怕受株连,在原圭字旁加了个目字便成为眭字。现在东冶头村姓眭的人,就是肥人的后裔。” 1990年10月东冶头镇出土元大德四年(1300) 《眭让立墓碑》,其中曰:“眭为天下之著姓也,世居大卤、乐平、东山、静阳。”东冶头村即明嘉靖年间由静阳村分立。可见眭姓在七百年前就已经存在,并繁衍为望族。眭姓除山西、河北望郡外,在河南、陕西、四川、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西、云南、台湾等地以及美国、加拿大亦有分布播迁。(www.chuimin.cn)

1992年版《肥城县志》收入431姓中,已经找不到肥、淝、眭三姓。想必肥族后裔或者早已迁离肥城,远徙他乡[8],或者融入当地,随俗易姓。当代肥城居民的前辈,多为明初移民时从山西、河北迁来。至于原居民和移民中有无肥、淝、眭三氏改姓者,已经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