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山西肥子国与昔阳城的辨析:鼓子国的两个名字

山西肥子国与昔阳城的辨析:鼓子国的两个名字

【摘要】:肥、鼓本小国,地相毗邻,共属鲜虞国附庸。因鼓子国旧都为今河北藁城西南昔阳,所以山西的“肥子国”亦称“昔阳城”,是一个地方有两个名字的特殊小城。由此可知,杜预所注的今山西“肥国都”,系鲜虞国境内的肥子国被灭后囚禁其国君绵皋的地方;而今山西“昔阳”之谓,则源自鼓子国第二次彻底被灭后其国君鸢鞮囚于“肥国都”时,将旧都名称带入囚地所致。

左传》所述“昔阳”与“肥”的记载,曾一度聚讼纷纭。争论源于西晋杜预所撰《春秋左传集解》中之注释:“鲜虞,白狄别种,在中山新市县。昔阳,肥国都,乐(lào)平沾(dian)县东有昔阳城。”

杜预的模糊注释,导致了后世学者的误读,以为杜注东汉乐平沾县即今山西省昔阳县为肥之故都,从而在地理方位上产生了混乱,引发了长久的争议。按《左传》文,晋师当越过鲜虞,方入昔阳,如此向东则可与齐会师,而今昔阳县则位于古国鲜虞之西,晋师何须“伪会齐师”,先东行至鲜虞又向西折返数百里入昔阳而灭肥?认为杜注不能成立。

根据上述肥族从立国到迁都的路线图可知,晋师灭肥是在鲜虞国境内,“伪会齐师”无需劳师勤远。肥、鼓本小国,地相毗邻,共属鲜虞国附庸。《汇纂》云:“今藁城西南亦有昔阳亭,《水经注》为之鼓聚,与新乐接壤,且其地为肥国都。”春秋之昔阳当在藁城东南,为鼓子国都,而肥子国则在藁城西南。(www.chuimin.cn)

那么,杜注“昔阳,肥国都,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是怎么回事呢?今山西昔阳现存一通元大德十年(1306)郭氏墓碑云:“前有昔阳之泊,北望肥子古城。”证实古肥子古城的曾经存在。经昔阳县文史工作者多年研究,写成《关于肥子国的传说与考证》一文,发表在1988年12月(昔阳文史资料》第一辑上,结论为:古肥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故址在今河北省藁城县境内。鲁昭公十二年(前530)晋“灭肥,以肥子绵皋归”,即说晋灭肥后,将其国君绵皋俘获,软禁在山西昔阳县东冶头镇这个小城里。因为肥国国君绵皋属于子级,就给这个小城定名为“肥子国”。三年后的鲁昭公十五年(前527)晋第一次灭鼓时,献俘献捷后遣返鼓子,然鼓子复叛,故晋于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最终灭之,以鼓子鸢鞮归,即鼓子国君鸢鞮被俘后也囚于“肥子国”。因鼓子国旧都为今河北藁城西南昔阳,所以山西的“肥子国”亦称“昔阳城”,是一个地方有两个名字的特殊小城。这个考证结果当是符合史实的。今山西昔阳县系春秋时代东山皋落氏的所在地,东山皋落氏被晋攻灭后,归晋国管辖,赵、魏、韩三家分晋后,划入赵国版图。西汉时定名为沾县,东汉时改名为乐平县,直到中华民国三年(1914)才改为昔阳县,沿用至今。

由此可知,杜预所注的今山西“肥国都”,系鲜虞国境内的肥子国被灭后囚禁其国君绵皋的地方;而今山西“昔阳”之谓,则源自鼓子国第二次彻底被灭后其国君鸢鞮囚于“肥国都”时,将旧都名称带入囚地所致。但这并不排除肥族东迁之前,曾在杜预注释中的“肥国都”筑城聚居。由于史料阙如,不好妄断。无论肥族东迁之前居于何地,都是该族受封建国之前的事,与后来的肥子国没有关系。所以,杜注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