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为义,齐兵遂止。齐国攻到鲁国的边境时,看见一位农妇怀抱一个小孩、手牵一个小孩慌不择路地逃亡。鲁国的国君听说这件事,赏赐给这个妇女一百多端帛,赐予“义姑姊”称号,称赞她公正诚信,忠于道义。可以断定,鲁义姑传说的原型是存在的,只不过缺乏史料支持,不能还原历史真相。罗屯村鲁义姑祠的传说故事和宁阳版本如出一辙,只是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改为战国时期,当是民间传说的播迁所致。......
2023-10-23
鲁义姑传说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中、华南、华东均有流传,传播过程中在保持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呈现出不断演化的特征。检索不同地域、万变不离其宗的鲁义姑现象,既有与民俗、标志物和地名结合的现实版本,也有义姑感动仙灵、被奉为神主的神话版本。这是一种有意思的文化现象,值得考查探讨。
先说与风俗、标志物和地名关联的现实版,代表性的样本有:
例一,相传唐朝末期,黄巢带领流民起义军攻打长安。这年五月初四,义军路遇一位乡村中年妇女,只见她背上驮着一个大伢,手牵一个细伢,上气不接下气地在混乱中逃跑。不料途中遇到首领黄巢一行,来不及躲避,村妇只好停下脚步,接受盘问。黄巢见此情景,问道:“你背的大伢是你亲生的吧?你这不义之妇,背大牵小,只顾自己的儿子,不顾别人的儿子,我要杀了你!”那妇人吓得战战兢兢,急忙跪地求饶:“王爷息怒,容贫妇回禀。大伢是我的侄儿,细伢是我的儿子。因我丈夫的弟弟和弟媳都死于军官之手,我若不保护好他,叔叔就要绝代。我的丈夫还在,还能再生,所以背大牵小。”黄巢听罢,感慨道:“原来你是个义妇。免杀,放你走路。”可妇人仍然跪地不起,说道:“王爷,请你把这孩子收下,把我杀了吧。”黄巢不解:“这是为何?”妇人说:“你虽然放了我,恐怕你的部下不明真情,仍会杀死我的。我难免一死。”黄巢说道:“你起来,带着两个孩子回家,不要跑反了。你在门口插上艾蒿,我通知部下,见门口插艾蒿的不杀就是了。”妇人回家后,就把这事告诉了村里人。后来家家门前插上了艾蒿。结果黄巢的部队到这里看到门前的艾蒿就走了,村里没有一个人受害。后来,每逢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村民们都会在门上插艾蒿,旨在感念义姑,避乱求安,并沿袭成俗。
例二,相传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安史之乱”,这一年的秋天,胡兵冲杀而来,村民们跑的跑、逃的逃,来不及跑的就都躲到自己的破屋里。这时只见一位沙姓回族妇人背着一个大女孩,拉着一个小男孩,跌跌撞撞地向外奔跑。一个头领拦住妇人说:“好一个愚妇!按常理,你应背着小的,拉着大的,你为何背着大的、拉着小的?”妇人实言相告,小的是自己的亲骨肉,大的是刚刚在路上捡来的孤女,必须保护好。头领被感动了,就顺便从地里拔了个萝卜递给妇人,告诉她把萝卜挂在自家门口,我的兵就不会杀你们了。妇人回村后就挨门挨户地告诉乡亲们挂萝卜,待到转身挂自家的萝卜时,胡兵已到村口。妇人忽然发现对门的一家孤儿寡母还没有挂起来,便把手上的萝卜塞给身边的女孩,让她赶快跑到对门挂起来。眼看胡兵已经冲到街心,妇人无奈,顺手将茶壶挂在自家的门上。胡兵撤走后,乡邻们发现母子二人已经倒在血泊之中。人们感念妇人的救命之恩,全村都改为沙姓,也都加入了伊斯兰教,并且凡有红白喜事,家家都要在门口挂上一把茶壶,以此怀念那位舍己救人的沙姓妇女。此俗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伊斯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例三,相传有一天黄巢大军打到了安徽阜阳,与官军展开大战,老百姓为躲避战乱四散逃命。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大男孩、手牵一个小男孩正往村外跑,不巧,迎头撞上了黄巢的部队。黄巢见她背着个大孩子,牵着个小孩子,十分纳闷,就喝令她站住,问道:“你为什么背着大的,牵着小的?”那妇女回答:“大的是我的侄儿,小的是我的娃。”黄巢感念这位村妇的义举,随手摘下路边的一朵花对她说:“你不要跑了,回家把花插在门上,就平安无事了。”妇女回家后,立即把这一方法告诉给了乡亲们。等黄巢的军队进村时,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了花,全村没有一人受害。为了纪念这位好心妇人,从此,人们就把村庄改叫为“插花”。今安徽省阜阳市颖东区不仅有个插花村,还有驻地同名的插花镇。
例四,相传有一年兵慌马乱,附近的一村人都躲进了山中一个大坑里藏身。村中有一中年妇女回家晚了,听说黄巢大军要来,赶紧身背侄子、手牵儿子往大坑方向跑,刚出村就碰上了黄巢。黄巢问她:“你背的是谁?手牵的又是谁?”妇女说:“背的是我夫兄的儿子,牵的是我亲生儿子。”黄巢惊奇地问:“你为什么不背亲生儿,却背上侄子?”妇女从容地说:“夫兄已死,只留下这个孤儿,由我们夫妻抚养。如果我遇到了危险,可以丢掉儿子,背着侄儿逃走。丢了儿子,我可以再生,丢了侄儿则使夫兄绝嗣,香烟无续。”黄巢听了,觉得这位妇女很仁义,十分敬佩,便对那位妇女说:“你回去把葛藤挂在门上,黄巢兵便不敢进入你家。”与此同时,黄巢吩咐部下凡挂有葛藤的地方,不得骚扰。那位妇女不仅在村口挂上葛藤,还跑到山里的坑口也挂上了葛藤,使这个村以及全村人避免了一场灾难。从此,后人便把这个坑叫作葛藤坑,村庄也改名葛藤村。今闽赣交界处的福建宁化石壁村葛藤坑依然存在,已辟为旅游景点;而毗邻的江西省宁都市亦有个葛藤村。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至今,并沿袭节日门上挂葛藤的风俗。“葛藤坑”故事曾被当代文人的创作为小说、散文等作品,影响较大。[3](www.chuimin.cn)
再说义姑感动仙灵、被奉为神主的神话版,代表性的样本有:
例一,相传有一个村的人都很坏。一天,一位老太太步履蹒跚地往这个村子里走,迎面来了位青年妇女,一手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一手牵着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老太太挺奇怪.上前问道:“你住在这村子里吗?”青年妇女点头,老太太便责问:“你如何抱着大的,却让小的在地上走呢?”那妇女回答说:“这大孩子是先房留下的,小的是我亲生的。”老太太心里暗想:“都说这村子里的人个个都坏,这女子的心却是善良的呀!”于是就悄悄地对她说:“明天早晨太阳还没有出山之前,把你家前后房檐都插上蒿子。”说完便摇身不见了。这个妇女回到家后,心里十分不安,前思后想不知所以然。第二天东方刚发白,她就起身按照老太太的嘱咐,割了几捆蒿子,把前后房檐都插上了。她刚做完这件事,正要转身进屋,外面突然刮起了狂风,刹那间,四周燃起了熊熊大火。她跑出去一看,左邻右舍和整个村子的房子都着火了,只有她家的房子连一根茅草都没有燃着。她抬头看着那些摇曳的蒿子,心里忽然明白了什么,原来这个老太太叫我用蒿子做暗号呀!从此,人们把这种草叫做暗号。天长日久长,“暗号”演变为“艾蒿”。
例二,有一年风调雨顺,麦苗长得特别好,打的麦子特别多,家家户户大囤满、小囤流。一日,天上的一位老神仙下凡,看看天底下老百姓的生活怎么样。他到了一个庄子上空,按下云头,在村外摇身一变,幻化为一个老头儿,穿得破破烂烂,一手提着打狗棍,一手端着讨饭瓢。他走进一户人家,看见一个妇人正在喂猪,猪食槽里尽是白面汤,还有整块的烙饼和半拉的馒头;扭头往屋里一看,发现灶台灶脑到处扔得都是饭食。老人说:“大嫂行行好,给我点儿饭吃吧。我已经两天没有吃一口饭啦!”那妇人嘴一撇,斥骂道:“快给我滚出去!谁有东西给你吃?给你吃了,还不如喂猪呢,喂肥了猪,过年还可以杀肉吃,给你吃管什么用!”老神仙十分气恼,强忍着怒火说:“我已经三天没喝一口水了,既然不给饭吃,总该给一碗凉水喝吧?”那妇人翻了翻白眼,随手从墙上摘下一把笊篱,讥讽道:“你如果有本事,就用这把笊篱喝水吧。”老神仙见妇人故意捉弄他,非常生气,心想这儿的人太可恶了,就用手指在大门墙上画了几下,然后一股青烟儿不见了。喂猪的妇人大吃一惊,再看墙上,写了十个大字:“明日起瘟病,全村人死光。”那妇人这才意识到刚才讨饭的乞丐并非凡人,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心中恐惶不安,非常害怕。第二天清早,老神仙拿着瘟瓶来到这个村子的上空,刚想往下撒瘟药,忽见村头小河里有一位妇人,抱着一个大孩子,领着一个小孩子,慌慌张张地蹚着河水往对岸走。老神仙觉得奇怪,又变作小老头儿,站在河对岸,对迎面而来的妇人说:“我从来还没见过有人过河的时候,抱着大孩子,领着小孩子。”那妇人说:“老人家,您有所不知,这大孩子是我丈夫前妻病死时丢下的,小孩子是我亲生的儿子。昨天,我们村的一个不知事儿的妇人,惹怒了一位老神仙,说是今天让我们村起瘟病,人都死光。我们只好逃走。蹚水着了凉,容易生病。我怎么能抱着亲生儿子过河,让先房的儿子蹚水呢?”老神仙听了,心想,这是一位好心人,同是一村人,心眼儿不一样,不能一样对待。就从地上拔了一棵艾蒿,对妇人说:“你们回村去吧,把这棵艾蒿插在你家门框或窗框上,瘟病就不会染上你家。”说罢用手一指,河上顿时出现一座大桥。那妇人知道遇见了神仙,接过艾蒿,谢过老人,带着两个孩子从桥上走过河去。那妇人过了河,心想,就我一家人避开瘟病怎么行呢?于是就带着俩孩子拔了一大捆艾蒿,急急忙忙赶回村子,在每家每户的门框和窗框上都插上了,连那个心眼不好的喂猪妇人家门也给插上了。老神仙撒下的瘟药没处落,就随风飘到大海里去了。那天正是五月初五。村子里的人都感恩这位善良的大嫂,从那以后,每到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门窗都插艾蒿。
例三,传说黄巢义军快要攻打到一个村庄时,人们纷纷逃跑避难。其中有一个妇女背着一个大的、手牵一个小的孩子,艰难地向山上跑去,可刚到山脚下,黄巢的军队就赶到了。这个妇女不同寻常的举动,立即引起了黄巢的注意与好奇,策马来到这个妇女面前,问道:“你为什么要背着大的,牵着小的?”妇女回答说:“大的是我夫兄的儿子,小的是我自己的儿子。”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个妇女说:“我就是黄巢,你放心地背着小的牵着大的回家吧!我不会杀你们这些村民的。”那妇女正在将信将疑时,黄巢已向部下发出了号令,离开了村庄。村民们感激这位妇女的义举,在她死后特地建了一座夫人庙,将她奉为神灵,每到村庄免难的那一天,大家都到庙里烧香祭祀。从此,有这尊女神保佑,这个村的百姓日子过的平安祥和,从没有大灾大难降临。
不难看出,上述传说故事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的是核心情节、主人公和寓意,不同的是故事背景、人物关系、时间地点、标记物含义、孩子的性别、主人公命运和纪念妇人方式等。可以说,全国不同版本传说故事的主题内容均源自刘向的《烈女传》之《节义传·鲁义姑姊》,在保留核心单元的基础上,流传过程中发生了演化。这是文化嬗变的必然现象,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一妇为义,齐兵遂止。齐国攻到鲁国的边境时,看见一位农妇怀抱一个小孩、手牵一个小孩慌不择路地逃亡。鲁国的国君听说这件事,赏赐给这个妇女一百多端帛,赐予“义姑姊”称号,称赞她公正诚信,忠于道义。可以断定,鲁义姑传说的原型是存在的,只不过缺乏史料支持,不能还原历史真相。罗屯村鲁义姑祠的传说故事和宁阳版本如出一辙,只是把故事发生的时间改为战国时期,当是民间传说的播迁所致。......
2023-10-23
由此,大军取道肥邑,就成为不二选择。否则,肥城境内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康王河名称。周康王的活动范围在今西安周边,楚康王统治区域在今湖南、湖北及今河南南部,均不可能涉足今肥城境内。康王赵构取道今肥城境内时正值严冬,河水早已冰冻三尺,且有石桥贯通,不存在“渡”的问题。或许,正是这一神话故事的广泛传播,导致了康王河取代肥河,并使其闻名遐迩。......
2023-10-23
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审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因而,在不同的领域会形成各自人类群体认同的精神文化,体现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样性。泰山文化中心精神文化的建树,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一,图像文字的建树。文字是精神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字,精神文化无从谈起。其三,原始数学的建树。......
2023-10-23
史前社会,泰山、曲阜同属泰山文化圈。由于泰山与曲阜地缘毗邻及其历史文化的同一性,所以孔子可称为泰山之子。孔子一生敬仰泰山,热爱祖国。由此可见孔子泰山情结的凝重。孔子以泰山自况,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清人汪志伊在《题孔子崖》一诗中则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在今人的心目中,依然将泰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一样的伟大,一样的高峻,一样的不朽。......
2023-10-23
书界公认,泰山刻石肇于《秦泰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泰山第一书刻,镌写着秦始皇功德铭和秦二世诏书,由此见证泰山书法艺术的开端。《秦泰山刻石》原立岱顶,几经移位后,最终置于泰安岱庙博物馆保存至今。两刻据考均为丞相李斯所书。《秦泰山刻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与《秦琅琊刻石》并称稀世珍宝。对于李斯小篆和《秦泰山刻石》,历代史家、书家、书法理论家评价甚高,推崇备至。......
2023-10-23
因黄巢未派兵追剿唐僖宗,亦未消灭关中唐廷禁军,致使唐僖宗得以喘息转圜,遂调兵遣将,组织反攻,同时笼络沙陀族酋长李克用出兵相援。黄巢残部退守泰山一带,同年七月败亡狼虎谷。不久,黄巢从子黄皓率余部续举义旗,号“浪荡军”,向南用兵。黄巢义军流动作战期间,曾多次用兵齐鲁,剑指泰山周边,并最终败亡于此,在泰汶地区留下许多屯兵遗址及其传说故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而引发后人无尽的遐想和多重的思考。......
2023-10-23
鲁义姑舍子救侄故事之所以长盛不衰,广为流传,并演化为各地不同版本的传说,扎根全国各地民间,其根本原因是这个生动鲜活的民间故事完美地阐释了儒家的仁义文化。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阐明了仁和义的辩证关系,并触摸到了仁义的本质,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儒家义文化。礼制即是对仁、义两种不同内容的伦理行为规范的调节和文饰。孟子的仁与义都有明确的内容。最高统治者的大力倡行,“节义”价值观成为东汉一代儒家文化的主流。......
2023-10-23
都强调了帝王受命易姓、报告成功“必于泰山”,足见泰山被认为是“万物交代之处”、主万物之生的思想根深蒂固。历代有作为帝王的封禅、祭告泰山,无不遵循这一传统观念而进行。泰山主生的观念率先引发了古代帝王的封禅活动。东方主生观念还深度影响了古时的传统礼制。总之,由古老“五行学说”形成的泰山主生观念,是导致先民朝拜泰山、帝王祭祀泰山的主要原因。......
2023-10-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