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所用资料主要有文献资料和口述史资料两类。因此,杨氏关于白堠的文献记载,主要是清代的。不过所缺者主要为世系,其他内容都保存下来了,因而还是可以了解萧氏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地方社会的影响,并可与杨氏进行对比研究。口述史资料主要是笔者在村落中进行田野调查时所收集,大约访问过100余人,记录了近30万字。......
2023-08-30
从公元前475年开始,进入战国时期。文献记载的齐鲁两国交兵,是63年以后的烽火不熄:
——公元前412年,齐国攻伐鲁国三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宣公四十三年,伐晋……明年,伐鲁(指故鲁城,鲁国朝沐邑,在今河南许昌县北)、葛(指郑国葛邑,在今河南长葛县)及安陵(郑邑,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意思是说,公元前413年,齐国攻伐晋国……公元前412年,齐国攻伐鲁国故城朝沐邑、郑国葛邑和郑国的安陵。此战鲁国统帅为“杀妻求将”的吴起[2]。他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打,而是虚意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锐之旅,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这一仗,充分体现了兵家吴起的非凡军事才能。当时夹缝求生的鲁国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整饬武备,重振国威。可惜的是,鲁人却死抱着周礼教条不放,认为吴起“杀妻求将”的行为有违人伦道德,同时对这个“外来户”依然疑神疑鬼,心存戒备,战后不久就将其赶走。在诸侯列强不惜代价争夺人才的战国时代,鲁国依旧抱残守缺、排除异己,哪有不被淘汰出局的道理?
——公元前411年,齐国攻取鲁国城邑郈(今东平县政府驻地后屯,原为“三桓”之一叔孙氏封邑)。《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明年,取鲁之一城。”明年指齐宣公四十五年,即公元前411年,齐国攻取了鲁国的郈地。叔孙氏的封邑被齐人轻而易举地拿走,而鲁国却忍气吞声,不敢声张,一方面说明叔孙家族势力衰微,没有能力抵抗侵略者,另一方面也说明鲁国已经没有底气敢对齐人说不。
——公元前408年,齐师伐鲁,攻取鲁国的郕地(原为“三桓”之一孟孙氏封邑)。《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宣公四十八年,取鲁之郕。”意思是说,这一年,齐国发兵攻占了鲁国的郕地。郕地是孔子协助“三桓”堕三都唯一没有被摧毁的孟孙氏封邑城堡,事不过百年,郕地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卫能力,说明曾经威震一方的孟孙氏家族已经败落。
——公元前394年,齐伐鲁,取最(今曲阜南,近鲁都之地),得韩国出兵相救,才得以保住城池。《鲁国史》载:鲁“穆公十四年,齐攻鲁,取最。幸得韩国出兵相救,鲁才得以转危为安。”[3]公元前453年,鲁之传统盟国晋,被赵、魏、韩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三家政权正式得到周威烈王的封号,各自立国,位列七雄。此时的鲁国只能向韩国求援,以解燃眉之急。
——公元前390年,鲁国伐齐,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县北)大败齐军。《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宣公卒,子康公贷立。贷立十四年,淫于酒、妇人,不听政,太公乃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明年,鲁败齐平陆。”意思是说,齐宣公死后,由他的儿子康公继位。齐康公在位十四年,贪恋酒色,不理朝政,齐太公田和遂自立为侯,将姜齐末代国君齐康公放逐海岛,采食一城,以奉姜姓之祀。明年(齐康王十五年,公元前390年),鲁国攻伐齐国,在平陆大败齐国军队。《鲁国史》亦载:鲁“穆公十八年,秦攻魏,齐乘机远师袭魏,取襄陵。鲁乘齐师远征疲弊之际阻击齐师,败齐于平陆。”(同上书,同一页)齐国易姓而王,引起一贯遵循礼制的鲁国不满是必然的,乘此机会教训田氏政权、表明坚持正统的态度也在情理之中。看似鲁国主持正义的行为,既没有引起诸侯的响应,也没有阻挡田齐的崛起,公元前384年,周安王正式册封田剡为齐烈侯。更为严重的后果是,鲁国的这一仗招来了灭顶之灾。(www.chuimin.cn)
——公元前385年,齐国大举进攻鲁国,攻破鲁都,从此鲁国支离破碎,一蹶不振。《鲁国史》载:鲁“穆公二十三年,齐大举攻鲁,曾一度攻破鲁都。大概鲁被迫签订了城下之盟, 自此屈从于齐,后十余年无战事。”(同上书,同一页)此战可视为齐国的报复。鲁国的灾难可谓引火烧身,咎由自取。如果五年前鲁国不为周礼而主动伏击齐军,就不可能遭此报复。一个不自量力的弱国,挑衅一个实力强壮的新兴政权,无异于以卵击石、 自取灭亡。
——公元前373年,鲁国趁魏国大举攻齐的机会,出兵伐齐,进至齐地阳关。《鲁国史》载:鲁“共公四年,魏大举伐齐,至博陵。鲁也兴兵伐齐,至阳关。”(同上书,同一页)鲁国的这次军事行动, 目的是摆脱齐国的控制,夺回国家的自主权,维护自身的尊严。
——公元前354年,楚、齐两国联军伐鲁。《音义》注《庄子·胠箧》“鲁酒薄而邯郸围”云:“楚宣王朝诸侯,鲁恭(共)公后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恭公不受命,乃曰:‘我周公之胤,长于诸侯,行天子礼乐,勋在周室。我送酒已失礼,方责其薄,无奈太甚。’遂不辞而还。宣王怒,乃发兵与齐攻鲁。梁惠王常欲击赵而畏楚,楚以鲁为事,故梁得围邯郸。”意思是说,称霸天下的楚宣王会见诸侯,鲁恭公迟到并带去了普通的薄酒,楚宣王被鲁侯的轻慢行为激怒,正想当众予以羞辱,鲁恭公却高傲地说:“我是周公之后,勋在王室,给你送酒已经是有失礼节和身份的事了,你还指责酒薄,不要太过分了。”于是不辞而别,扬长而去。宣王于是与齐国联手,出兵攻打鲁国。梁惠王一直想进攻赵国,但却畏惧楚国趁虚而入,这次楚国发兵攻鲁,便不必再担心被人背后下手了,于是放心大胆地发兵包围邯郸,赵国因为鲁国的酒薄不明不白地做了牺牲品。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义》也有同样的记载。从这一史事中可以窥见,在与大国交往中,鲁君依然以周室嫡系自居,不仅极不情愿地磨磨蹭蹭迟到,而且带去了上不得台面的劣质酒,还振振有辞地教训楚王,使性子不辞而别,面子是保住了,但位子却被人拿走了。楚、鲁两国由此交恶,鲁国最终被楚国所灭。仔细考量,鲁君的行为除了死要面子、活受罪外,根本就拿不出像赵国那样的优质酒。因为丰产粮食的鲁国,缺乏成熟而又精良的酿酒工艺。这个细节,显现了鲁国手工业和商贸业的落后。
——公元前351年,鲁国因不满敌国内政而举兵伐齐,攻入齐国的阳关。《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田齐威王“六年,鲁伐我,入阳关。”意思是说,田齐威王六年,鲁国攻伐齐国,进入了阳关。原因在于“威王初即位以来,不治,委政轻卿大夫”。从文字表面看,鲁国伐齐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对齐威王治国无方、启用资格浅薄的卿大夫表示不可接受。不检讨自身积贫积弱的原因及其用人保守的错误,还理直气壮地干涉他国的内政,不免滑天下之大稽。
——公元前284年,鲁趁五国伐齐之际,夺回被齐国侵占的徐州(今滕州市南)。《鲁国史》载:鲁“文公十二年,燕将乐毅帅五国联兵大败齐。齐地被瓜分。鲁则乘机攻得了徐州。”[4]《吕氏春秋·孝行览》评论其事说:“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得其时也。”鲁国趁五国攻齐之机,收复失地,可谓渔人得利,拣了一个便宜。此后齐衰,鲁终去心腹大患。然而,鲁之国运也已接近尾声,于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鲁顷公先被贬为平民,后卒于柯,即今阳谷县东阿镇。
有关泰山文化举要:全2册的文章
本文研究所用资料主要有文献资料和口述史资料两类。因此,杨氏关于白堠的文献记载,主要是清代的。不过所缺者主要为世系,其他内容都保存下来了,因而还是可以了解萧氏的发展历史及其在地方社会的影响,并可与杨氏进行对比研究。口述史资料主要是笔者在村落中进行田野调查时所收集,大约访问过100余人,记录了近30万字。......
2023-08-30
显然,这部分内容所涉及的并不是单纯的弹拨类乐器之间的组合。清商乐是魏晋时期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音乐体裁。则较全面地反映了清商乐的具体内容。可见,虽然清乐在永嘉之乱以后衰落于宫廷,历经战乱流变,但在隋代进入官方系统时,仍然保持着中原固有弹拨类乐器演奏的音乐特征。除去常规十部伎乐以外,还有百济、扶南、林邑、骠国等相对较为成系统的音乐形式。西凉与燕乐两部则融合了中原固有乐器与外来传入的乐器。......
2023-10-27
目前中国可考证的最早的胡箜篌文物出现在新疆地区。如此众多的考古发现,说明了在古代这一地区箜篌乐器曾一度繁盛。而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外传入华的箜篌记录日益繁多。《隋书》乐志有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31]在《隋书》对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丽乐的条目中都有对于这种竖箜篌的记载。......
2023-10-27
惠泉井 这是舟山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古井。可见作为舟山水井的老祖,它有非常显赫的历史地位。据舟山文化专家夏志刚和孙峰等调查,该地有一个“荷花池湾”的地名。这口水井,明天启《舟山志》还有记载,说明它在明代还存在,不过现在已经片毛不存,仔细揣摩语意,其位置当在现今东岳山山下与海之间。舟山井四眼井也是舟山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水井之一,仅次于惠泉井。明天启《舟山志》记载有它的名字。......
2023-10-15
齐鲁夹谷会盟是春秋时期两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孔子在政治舞台上演绎最精彩的一幕。这段风云际会,《左传》和《史记》等典籍均有记载。夏,公会齐于祝其,实夹谷。这年夏季,定公在祝其(夹谷)会见了齐景公。齐景公采纳了这一建议。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 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景公从其计,于是派遣使者到鲁国以重修旧好为名,提议两国在夹谷举行盟会。......
2023-10-23
由于汶阳田长期属于鲁国领土,士人和民众自然深受鲁国传统文化熏染。由于鲁国文化直承周礼,故鲁国享有“礼仪之邦”美誉。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会盟”时,孔子和晏婴又发生了文化对决,最终鲁文化取胜,迫使齐国归还了汶阳田。而两国朝野人士的往复,均须途经汶阳田,或在汶阳田举行,使不同文化在此地汇聚,在相互碰撞磨合的过程中,起到了彼此借鉴、取长补短的交流作用,从而在汶阳田率先融合为“仁智合一”的齐鲁文化。......
2023-10-23
最早明确记载莲花洋地名的,是在明朝时期中日两国的文献志书里,如明朝嘉靖年间的《筹海图编》《定海县志》等。此后,明朝文人屠隆所编的《补陀洛伽山志》里也多次提到莲花洋,书中关于莲花洋的得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这或许是梅魁的移植手笔,亦或许是民间传说的流变,但是在文章中正式提出“故名其洋曰莲花”,梅魁可能是第 一人。[6]宝庆《四明志》所述,并没有“莲花当洋”的内容。......
2023-11-21
把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时视为“文献”,这一点在司马迁写作《史记》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文物上载有文字,自然算是文献。如果没有文字,文物是否属于文献,在现代学者中则有争议。从“文献”与“文物”的区别中引出文献学与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和器物学的区别,这对于我们限定文献和文献学概念的内涵是有一定意义的。......
2023-07-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