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泰山文化与弟子践行师德

泰山文化与弟子践行师德

【摘要】:孔子思想扎根泰汶地区,还得力于分布泰山周边弟子们以儒家道德为标准的立身行事。其中的曾参、有若、冉耕、林放、子路等人,均以老师的道德品行为榜样,积极践行儒家精神,从而使泰汶地区的儒学文化色彩更加浓厚。孔子在总结弟子们的特长时,把冉耕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从其说:“孔子以为有德。”孟子在评论孔门弟子时,则把冉耕列为德行的首位。孔门弟子践行儒学于泰汶地区,是孔子行走泰汶的继续和延伸。

孔子思想扎根泰汶地区,还得力于分布泰山周边弟子们以儒家道德为标准的立身行事。其中的曾参、有若、冉耕、林放、子路等人,均以老师的道德品行为榜样,积极践行儒家精神,从而使泰汶地区的儒学文化色彩更加浓厚。

曾参,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是孔门弟子中研究忠、孝最有成效者,“孔子以为能通孝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著有《孝经》《大学》等,被后世奉为“宗圣”。曾子又是早期泰山民歌的作者,据蔡邕的《琴操》载,曾子微时“耕泰山之下,天雨雪冻,旬日不得归,思其父母,作《梁父吟》”。曲调沉郁苍凉,富于哀婉之情,流传甚广。诸葛亮李白等均善于吟唱此曲。这是曾子对泰山文化的一大贡献。

有若,字子若,少孔子四十三岁,孔门十二哲之一。在《论语》中,孔门弟子只对曾参、有若称“子”,足以说明他在当时的地位。他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信近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若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广泛而深远。有子故里在泰山西麓肥城有家庄(新中国成立后划归平阴县),有若后裔迁居肥城(今老城),今有传人。有子墓在有家庄附近,清乾隆五十年(1711)曾出土宋代碑碣,证明其为有子墓地无疑。

冉耕,字伯牛,孔门十二哲之一,以德行与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雍(字仲弓)并称。冉耕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服众,享有很高的声望。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冉耕全力协助老师秉公执法,平靖洗冤。孔子在总结弟子们的特长时,把冉耕列为德行优秀者之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从其说:“孔子以为有德。”孟子在评论孔门弟子时,则把冉耕列为德行的首位。可见其在仁德修养方面出类拔群,不同凡响。后来冉耕得了重病,孔子去看他,伤心地叹道:“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冉耕墓地在今肥城市石横镇隆庄村(原名阳野村),其长子后裔先居今肥城市王庄镇演马庄,后迁今王瓜店街道冉家庄,村内有冉子祠,系族人奉祀祖先冉子之处。清雍正十三年(1735)专为冉氏族人设世袭五经博士一员,奉祀生十二员,以示对这位贤哲的优抚。

林放,字子丘,孔门弟子中一位学识渊博、精通礼仪的学者。《论语·八佾》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当季氏要祭泰山时,孔子气愤地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乎?”林放故里在今新泰市放城镇,地望即以林放得名。清乾隆六十年(1795)当地出土一块残碑,证明其为林放故里。当地人称为“泰山林放”,作为泰山人“知礼”的杰出代表,并专门在其故里建起一座先贤林放祠,供人们祭祀瞻仰。

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岁。他虽系孔子的门生,但属于学子们中间的长者,是惟一有资格能和孔子建立亦师亦友关系的人。《论语》中关于子路言行的记载多达20余处,其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孔子称他:“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仲由故里在今东平县斑鸠店镇子路村,今子路学校院内依然保存着仲由祠,由此可见先哲在当地的深远影响。

孔门弟子践行儒学于泰汶地区,是孔子行走泰汶的继续和延伸。泰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形成,固然与后世统治者推行的“独尊儒术”文化政策有关,但也与孔门高徒的身体力行儒家精神密切相联。

总之,孔子行走泰汶及其弟子世居该地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奠定了泰山文化的基调,使泰山文化走在了华夏神州的前列。泰山之所以能于20世纪80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原因之一就是文化底蕴的丰厚多彩。而这一文化底蕴的核心部分——儒家风韵,正是孔子及其弟子们实践活动的结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泰汶地区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也使这一方山水的人们思想长期处于守成状态,曾一度阻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得不在20世纪90年代连年开展全民性的“思想解放大讨论”,铲除守旧意识和僵化观念,为开拓进取、跨越发展扫清障碍。

主要参考文献

唐家品、高儒林主编,汤贵仁学术主编:《泰安区域文化通览》,泰山出版社2012年版。

袁爱国:《泰山名人文化》, 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

【注释】

[1]逯钦立编:《先秦汉魏南北朝诗》, 中华书局1983年版。(www.chuimin.cn)

[2]原联文革期间被凿毁, 已不能辨读,此联系根据史籍补录。

[3]周郢:《岱宗史迹初探赜》,载《泰山研究论丛》第三集,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3页。

[4]宁阳县东部历史上叫作成,又作“郕”,故城位于今华丰镇北故城、西故城和东庄镇南故城三村之间,西临故城河(古称淄水),距今县城约45公里,遗址犹存。城址东西约630米,南北约850米。

[5]袁爱国:《泰山名人文化》, 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6][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王制》, 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4页。

[7][清]王先谦:《荀子集解·礼论》, 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8页。

[8]1960年发现于南京西善桥的南朝大墓中,是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模印砖画。

[9]关于夹谷,学界有四种说法,即莱芜夹谷峪、淄川夹谷台、新泰谷里和江苏赣榆夹谷山。根据历史地理考量,最有可能在莱芜夹谷峪, 当代著名学者杨伯峻等持此说。 由于文献阙如,“夹谷会盟”遗址有待进一步考证。

[10]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长期把持朝政,尤以季孙为甚,史称“三桓”。

[11]转引自袁爱国著:《泰山名人文化》, 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12]详见赵兴彬撰:《“乡饮酒礼”遗风与宁阳“四八宴席”》,《泰山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