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泰山文化举要:圣人自况泰山

泰山文化举要:圣人自况泰山

【摘要】:史前社会,泰山、曲阜同属泰山文化圈。由于泰山与曲阜地缘毗邻及其历史文化的同一性,所以孔子可称为泰山之子。孔子一生敬仰泰山,热爱祖国。由此可见孔子泰山情结的凝重。孔子以泰山自况,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清人汪志伊在《题孔子崖》一诗中则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在今人的心目中,依然将泰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一样的伟大,一样的高峻,一样的不朽。

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泰山是中华大地的圣山,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两圣”亘古以来关系密切,相得益彰。在山岳文化中,泰山以其“雄峙天东”的地位独领风骚;而在国学主流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犹如巍峨泰山,顶天立地。泰山与名人结缘,肇始于孔子。明代汪子卿编撰《泰山志》云:“泰山胜迹,孔子称首。”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涉足岱下,了解民情,观知时政,风云外交,咏叹哲言,行迹遗址众多,内容十分丰富。孔子行走泰汶的影响,不仅拓展了泰山文化的内涵,也使儒家思想文化借泰山之力发扬光大。

孔子之所以钟情于登临泰山,热衷于行走泰汶,是与其身为泰山人的定位密不可分的。泰山距鲁国故都曲阜百余里。在历史地理上,泰山、曲阜同属一个区域。岱庙今存一通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刻勒的《大定重修宣圣庙记碑》,碑文中说:“泰安之为州也,有岳祠以壮观其中,有岱宗、徂徕、泮、汶、漕、济以环抱其外,实为周公之封疆,孔子之乡国,帝王封禅之所也。”史前社会,泰山、曲阜同属泰山文化圈。距今6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汶水两岸活动,创造了灿烂的大汶口文化;之后,少昊部落游牧泰山周际,定都于今曲阜,留存国内唯一的金字塔——少昊陵。有夏一代,泰山曲阜、划定在古兖州之内,先民们开辟了中华文化的源流之一——东夷文化。商王朝立国前后曾分别迁都今岱岳区满庄镇境内和今曲阜市。十九代商王盘庚由奄(今曲阜)迁殷(今河南安阳)后,泰山之阳的汶泗流域长期隶属奄国。周武分封,泰山、曲阜均在周公姬旦封境之内,而孔子又生于鲁国,故有“周公之封疆,孔子乡国”之说。由于泰山与曲阜地缘毗邻及其历史文化的同一性,所以孔子可称为泰山之子。

事实也是这样。孔子一生敬仰泰山,热爱祖国。在孔子的心目中,泰山既是他高尚人格的具象,也是他理想抱负的化身。泰山拔地通天、薄云捧日的恢宏气势,很符合孔子的精神追求和高远志向,在其所选编的《诗经·閟宫》中,就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的诗句,将雄伟泰山视为鲁国的固邦靠山和精神依托,并为此感到荣幸和自豪。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孔门高徒冉求以赫赫战绩说服掌控朝政的季氏,以鲁哀公的名义遣使,重金迎请孔子自卫返鲁。68岁高龄的孔子此时已在他国异乡飘泊14年之久,老年归故,心情十分复杂,路经泰山脚下时,不由感慨万端,写下了著名的《丘陵歌》:

登彼丘陵, 峛崺其阪。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 自婴屯蹇。

喟然回顾,题彼泰山。(www.chuimin.cn)

郁确其高,梁甫回连。

积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患滋蔓延。

惟以永叹,涕霣潺湲。[1]

诗中以“郁确其高”的泰山,比照自己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的失落,慨叹“枳棘充路,陟之无缘”,表达了其政治主张难以实现的痛楚心情。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史记·孔子世家》以泰山和梁木喻己,发出了无力扭转“礼崩乐坏”大势的悲鸣。由此可见孔子泰山情结的凝重。

孔子以泰山自况,得到了他的弟子和后人的认可。子贡曾讲“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礼记·檀弓上》)隋人刘斌在《和谒孔子庙》中有“何言泰山毁,空惊逝水流”的诗句。清人汪志伊在《题孔子崖》一诗中则作了最精辟的概括:“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清乾隆皇帝在《谒孔林酹酒》诗中,以“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之句,赞扬孔子像巍峨泰山一样,千古所宗,永远不倒。在今人的心目中,依然将泰山与圣人联系在一起,一样的伟大,一样的高峻,一样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