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口才必备-词法对成功作品的关键

教师口才必备-词法对成功作品的关键

【摘要】: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是继司汤达、巴尔扎克之后成就较大的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恩格斯谈到巴尔扎克的时候,称赞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看了福楼拜的这一番话,我们就更加明白文学大师的作品成功,与他们讲究用词、严格选词、精通词法,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词汇像海洋一样辽阔无比,每个词汇代表着不同事物的概念和状况,反映着不同的景象和情感,各种词汇的不同组合方式,构成丰富多彩的语言,使之能够表现出各种情(情感)、景(景象)、人物以及大千世界中千差万别的变化。

词汇组合成语言,表达各种各样的思想。古今中外的思想家、理论家、文学家,几乎都是语言文字巨匠,都是精通语法词法的。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是继司汤达、巴尔扎克之后成就较大的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家。福楼拜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夫人,是一个非常虚伪的悲剧性人物;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失败,由此说明用个人主义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行不通的;巴尔扎克代表作《人间喜剧》,以《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农民》等96部小说构成的小说集,塑造了许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思想,非常生动,十分深刻。恩格斯谈到巴尔扎克的时候,称赞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并且说:“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这些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人物思想的。这些文学作品的成功,都是与作者善用语言文字、精通语法、巧于遣词造句分不开的。

福楼拜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因此,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惟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行动,惟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惟有一个形容词,这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劳动。”看了福楼拜的这一番话,我们就更加明白文学大师的作品成功,与他们讲究用词、严格选词、精通词法,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

人们交流思想,必须凭借句子,把句子加以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个有意义的能自由运用的最小的造句单位,这就是词。

如“我爱祖国的山河”,这个句子,可以分成5个组成单位,也就是5个词,它们表示一定的事物或现象,或者表示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它们都分别表达一定的意义。

词的分类:

“我爱祖国的山河”一句中,“我”——代词,“爱”——动词,“祖国”、“山河”——名词,“的”——助词。

由于客观事物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因而,还应该把抽象的词语返还到客观实际中去,才能找到各种词语的特定意义,从而正确地理解和使用。(www.chuimin.cn)

如明代的文学家徐文长,在晚年将其生活读书的心得写成对联,以“勉励自己又告诫后辈”,他写的上下联文字完全一样,均为“好读书不好读书”。粗粗看去,觉得简单,细细品味,便会觉得意味不同,意境深远。

力求用词美,是古今中外杰出的语言艺术家,倾注毕生心血努力而为的。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曹雪芹用十年心血创作的《红楼梦》而家喻户晓,风靡世界,他是“看来字字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无一不是语言上的巨匠。他们用词非常讲究,力求准确。孰不知,马克思常常化很多时间,力求找到需要的字句,一丝不苟,有时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列宁在演讲时能调动上万个字,非常重视“文字上的修饰”。因此他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毛泽东既是人民的领袖,又是伟大的诗人,他对诗词是刻意推敲、潜心润色,努力使词句完备臻美。如他的《七律·长征》诗词中,原诗句是“金沙浪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为了更贴近现实,改成“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老舍先生曾说:“文学语言不仅负有描绘人物、风景,表达思想、感情,说明事实等等责任,它还须在尽责之外,使人爱读。它必须美,环肥燕瘦,各有各的美,文笔亦然:有的简劲,有的豪放,有的淡远,有的浓艳……美虽不同,但必须美。”他为了选择美的词,常常是改了又改,反复推敲,直到最满意为止。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外国人学汉语,将老舍的文章当成课本,足见老舍的语言规范。

有人统计,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用过24000个词汇,用词极其丰富。法国作家莫泊桑,从不满足“差不多”,直至寻找到合适的词。原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把选择准确的词语,比作“镭”的开采,他说:“一个字要安排得妥当,就需要几千吨语言的矿藏。”

用词要规范化,要能准确选择,就得掌握丰富的词汇。丰富的词汇从哪里来?途径有二:一是从书本中学,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二是从生活中学,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只要用心学、留神记、天天用,久而久之,就能聚沙成塔,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