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京报刊业在媒介融合与创新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北京报刊业在媒介融合与创新方面取得积极成果

【摘要】:(二)报业北京报业的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拥有在各领域、各行业具有权威性的报纸,特别是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党报;在创新升级和融合发展探索方面,也是名列前茅。总体来说,北京报业在媒体融合、技术创新、经营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并取得不菲的成绩,但依然难于从根本上走出读者减少、收入下滑等多重困境。要实现北京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一)期刊业

北京是全国期刊出版中心,拥有各类期刊3200余种,占全国期刊出版总量的 30%以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与全国期刊业面临的问题相同,北京不少期刊也由于经营压力陷入缩版、延长刊期,甚至处于停刊的境地,以发行、广告收入为主的二次售卖商业模式难以为继。

尽管面临很多现实困难和挑战,北京期刊出版积极进行转型探索,谋求融合发展并取得一定的突破。如《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自2008年开始布局融合发展,先后推出包括“中国国家地理网”、各刊官方微博微信、中国地理APP在内的全媒体产品线;杂志社系列新媒体注重与用户进行互动,结合线下活动扩大线上产品的影响力,形成了全媒体矩阵和经营生态。《三联生活周刊》除布局官方微博微信和网站外,推出为用户提供各种线下艺术、展览、剧场活动资讯,沙龙、课堂、游学等各种线上和线下活动,并于2017年推出可提供在线杂志、专栏作家付费服务、知识付费课程的移动端APP“中读”。部分专业技术性期刊如《传媒》《中国会展》《中国教育学刊》等利用在特定领域长期积淀的资源,采取“媒体+活动+会展”的模式举办论坛、年会及专业性展览会,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十月》杂志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成立“十月文学院”,推出十月讲堂、书坊、展厅、客厅等系列产品和服务;成立“十月作家居住地”,为作家创作提供服务,形成以文学创作、发布为核心的复合商业模式。

尽管部分期刊在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探索中取得一定的成绩,[2]但整体来说,多数期刊规模小、实力有限,缺少新媒体运作经验,还停留在纸媒内容的简单复制发布阶段,而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融合转型难度大。

(二)报业

北京报业的发展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拥有在各领域、各行业具有权威性的报纸,特别是在国内外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党报;在创新升级和融合发展探索方面,也是名列前茅。(www.chuimin.cn)

第一,采用媒体技术丰富用户互动体验。如2017年《北京商报》利用微场景进行品牌宣传,采用“动画+图文”的形式介绍商报的优秀成果。《人民日报》推出人工智能机器人“小融”,与全国人民互动,一起在聊天中过年。

第二,应用AI参与媒体内容生产。如新华社推出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

第三,构建“公共平台”,推动媒体间资源整合。如新华社推出“现场云”全国服务平台,包括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地方党政机关在内的102家机构入驻。《人民日报》开展“全国党媒公共平台”建设,打造了面向全国党报的“公共厨房”。

第四,运用融媒体平台,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产生聚合共振效应。如朝阳区融媒体平台由“一报、一台、一网、一端、两微”组成,可实现多种媒体,即《朝阳报》、朝阳有线、朝阳新闻网、“北京朝阳”APP、北京“朝阳”政务微信号、“朝闻道”微信号等的实时宣传;朝阳区还建立和整合了各区融媒体中心等。

由于新媒体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传统报纸采取“两微一端”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新闻的随时随地发布;但同时,这也带来过度商业化和丧失自身独立性的问题。总体来说,北京报业在媒体融合、技术创新、经营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并取得不菲的成绩,但依然难于从根本上走出读者减少、收入下滑等多重困境。要实现北京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一系列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