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制度,实现成长与发展

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制度,实现成长与发展

【摘要】:一是加强职业培训,关心知识型员工的终身成长,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可设立年度选题创新奖、年度管理创意奖和年度营销优秀案例奖等,给予知识创新者丰厚的创新物质奖励。可建立知识晋升和淘汰制度,对于取得较大创新成果的业务骨干,要给予职务晋级和职称晋级的奖励,以增加其对传媒组织的忠诚度。

制度经济学已经证明制度对企业效率和效益的正面影响。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止企业经营中的非理性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各项能力,尤其是人力资源能力的作用,即制度对人力资本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一)双元领导模式与创新激励制度

高层管理者对环境的洞察,尤其是环境变革时期对新技术的认知对传媒组织能否成功进行能力转变起着重要作用。领导模式决定了领导层的作用和战略取向,决定了组织是否具有探索性、承担风险行为的学习和选择机制。交易型领导在组织现有的体系内运行以试图加强组织的现有文化、战略和结构,通过薪酬计划和例外的管理激励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因而适用于间断性变革。转变型领导用愿景激励员工,鼓励质疑,打破旧的框架和假设并鼓励员工塑造未来的决心,因而适用于连续性变革。双元过程型领导则强调高层管理者塑造利用式创新活动和探索式创新活动的重要角色。如果传媒高层管理团队具有协调不同文化和结构的双元能力,则能够权衡短期效率和长期适应性之间的矛盾,更好地适应传媒环境的不断变化。例如,可以组建有事业心和抱负的管理队伍承担探索式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提拔更重视效率、更关注成本的管理者对拥有成熟产品的部门实行领导,对现有技术和产品进行利用式创新活动。例如在出版企业内部,社长、总编辑应侧重愿景的规划和战略的提出,副社长应聚焦于执行和实施。

(二)鼓励员工成长的激励机制

知识型员工是传媒组织知识资本的拥有者,需要职业满足感和成就感等更高层次的个人需要,组织应通过制度设计进行创新激励。一是加强职业培训,关心知识型员工的终身成长,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如资助并鼓励员工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根据不同岗位为员工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等,帮助员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知识创新超越自我。二是经济激励。突出的业绩往往来自知识创新,业绩往往是创新能力的一种反映。例如,对于一线编辑和营销人员以及优秀的管理干部,要根据业绩分配薪酬。可设立年度选题创新奖、年度管理创意奖和年度营销优秀案例奖等,给予知识创新者丰厚的创新物质奖励。又如,在进行短视频作品的稿费发放时,可设定多维指标,根据“工作量(视频条数、长度等)、传播效果(播放量、转发量、点赞量、评论量等)、难易程度”,对采编人员的工作进行考评。三是建立知识署名制度。可以通过以策划者的名字成立工作室、给产品品牌命名等方式实现对知识创新者的尊重和奖励。四是对知识创新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和团队给予晋升奖励。可建立知识晋升和淘汰制度,对于取得较大创新成果的业务骨干,要给予职务晋级和职称晋级的奖励,以增加其对传媒组织的忠诚度。

【注释】

[1]廖建文,施德俊.从“连接”到“联结”:商业关系的重构,竞争优势的重建[J].清华管理评论,2014(9).

[2]郑青华.连接经济:传媒经济本质的再阐释[J].新闻大学,2018(6).

[3]喻国明,焦建,张鑫.“平台型媒体”的缘起、理论与操作关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5).

[4]谷虹.信息平台的概念、结构及三大基本要素[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5]黄旦.重造新闻学:网络化关系的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5(1).

[6]韩立新.时空转移与智慧分流:媒体的分化与重构[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5).

[7]杨玲.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www.chuimin.cn)

[8]金雪涛.基于产业融合的传媒市场行为战略研究[J].当代传播,2009(1).

[9]王永贵,黄清河.基于资源观的竞争优势研究(上)[J].当代财经,2001(3).

[10]王永贵.战略柔性与企业高成长:构建刚柔并济的动态竞争能力[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1]喻国明.“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创新的五力模型[J].新闻与写作,2015(5).

[12]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公共平台”喊你一起深度融合![EB/OL].2017−11−29.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07323870_565998.

[13]梅宁华,支庭荣.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14]李文晋.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进经验系列报道(一)[J].广播电视信息,2020(5).

[15]陈秀云.5G技术对媒介内容生产的挑战[J].中国报业,2019(4).

[16]国秋华,吴菡.浅析融媒产品的价值共创[J].出版发行研究,2018(8).

[17]刘颖.深融背景下传统媒体“破圈”传播路径选择:2020年新京报五个创新案例浅析[J].中国记者,2021(2).

[18]成娟.湖南广电融媒体人才培养秘籍[J].传媒,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