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媒介融合理论及国外出版案例分析

媒介融合理论及国外出版案例分析

【摘要】: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媒介融合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就直接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又表现出“整合性”和“分化性”两方面。如果辩证地看待媒介融合的社会效应,那么,媒介融合还具有“分化性”的一面。(三)塑造媒介化社会媒介化社会是媒介和社会互动的一种关系模式。

(一)加强社会联系

在媒介融合发展中,网络的发展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新媒介的加入和发展,增加了信息流动的速度和方式,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进一步降低,社会联系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另外,人类联系网络更加复杂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打破地域性的限制,跨区域性的交流可以随时建立;交流方式的改变,改善了人们的交流体验,增强了社会联系。

(二)改变社会结构

媒介融合表现出多层次,这就表明了媒介融合对社会的影响也不会是单一性的。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媒介融合对社会关系的影响就直接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又表现出“整合性”和“分化性”两方面。媒介融合促使传媒业进行整合升级,传媒企业也可以集中资源进行更有效的信息和知识传播。另外,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公众的责任感、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等会不断提高。如果辩证地看待媒介融合的社会效应,那么,媒介融合还具有“分化性”的一面。首先,在信息的来源方面,呈现出多元化与多渠道化,即媒体入口不再单一,公众可以通过多入口获取信息;其次,基于新媒介,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发展作用下,信息流动模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与网络化,公众不断追求效率更高的信息流动模式;最后,在不同价值观的选择下,公众在媒介中呈现出社群化,大众社会开始转变为网络社区,凸显出思想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三)塑造媒介化社会

媒介化社会是媒介和社会互动的一种关系模式。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化社会奠定了基础;而受众的需求,包括受众对信息的生产方式以及流动方式等的选择,则成为媒介化社会的牵引力。媒介化社会把人们的现实世界延伸到网络世界并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形成了“虚实结合”的融合世界。

【注释】

[1]丁和根,黄贺铂.技术驱动与全球视野: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新趋向[J].编辑之友,2018(1).

[2]喻国明.未来传媒进化的大趋势及VR、机器人写作与知识付费[J].教育传媒研究,2017(7).

[3]杨宝军,张成良.论新兴媒介形态演进规律[J].编辑之友,2016(8).

[4]李睿,赵亮.论传媒产品的多重属性[J].商业文化,2012(5).(www.chuimin.cn)

[5]卜彦芳.传媒经济学理论与案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7.

[6]张雪梅,徐海滨.传媒产业的独特经济学特征及对传媒产业市场构成的影响[J].现代传播,2011(5).

[7]郑青华.连接经济:传媒经济本质的再阐释[J].新闻大学,2018(6).

[8]喻国明.传媒影响力[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9]陈积银.论传媒经济是舆论经济:对传媒经济的进一步解读[D].上海上海大学,2005.

[10]郑青华.连接经济:传媒经济本质的再阐释[J].新闻大学,2018(6).

[11]张伟.传媒盈利模式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报业,2008(3).

[12]樊拥军,喻国明.传媒集成经济在实现突破性发展中的价值[J].编辑之友,2015(12).

[13]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4]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