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现当代名人-宁波清潭村调查及张明养的事迹

现当代名人-宁波清潭村调查及张明养的事迹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明养以满腔热情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被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明养为人朴实耿直,作风正派,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对不良风气深恶痛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大连大学化工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副研究员。宁海县县长李洁签署烈士遗嘱抚恤令,将张阿增母亲俞氏夫人列为优抚对象。

1.外交家张明养

张明养(1906—1991),宁海深甽清潭人,192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系。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复旦大学教授、政治学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世界知识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国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民进第四至第七届中央常委兼宣传部部长、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席,第二至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他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对国际政治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政治学教授和编辑出版家,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道德风范。他知识渊博,立场坚定,为人朴实耿直,严以律己,大公无私,严谨治学,恪尽职守,一生都致力于新闻出版工作和国际和平事业,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学习。

张明养从青年时代就追求进步,投身于革命运动。1925年在南京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虽与组织失去联系,但仍然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和民主运动。1935年,他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同许多著名的文化界人士一起发表宣言,反击国民党鼓吹的反动复古的逆流。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在香港国际新闻社和《华商报》为扩大宣传阵地而努力奋斗。抗战胜利后,参与组织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从事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斗争。他还多次签名,拥护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抗议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抗议国民党特务迫害进步教授和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明养以满腔热情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被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1958年在北京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文革”期间,他虽身处逆境,却从未动摇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衷心拥护并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觉与党中央在思想和政治上保持一致。在参加民主促进会和政协工作中,积极参政议政,认真贯彻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为民进的建设、为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

张明养是我国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他一直关注国际问题,眼光敏锐、观察细致、知识渊博、分析透彻。早年的主要著作有《国际裁军问题》《国际政治讲话》《世界知识读本》《现代外交的基本知识》《帝国主义》《中国政制论》,主要翻译著作有《苏联之经济组织》 《世界政治》 《美洲政治史纲》等。他曾用张弼、张良辅、梁抚、谅夫、东序等笔名写了千余篇分析和研究国际问题的文章,刊登在各大报刊上。到了耄耋之年,他虽体弱多病,行动不便,仍然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密切留意国际形势的变化,孜孜不倦地收集资料,研究问题,体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

张明养还是我国老一辈的编辑家,曾长期在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他是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的支持者,1934年与胡愈之发起创办《世界知识》,并一直担任编委、主编,呕心沥血,长达三十年之久。1941年参与创办香港《华商报》的筹备工作,并先后担任《国民周刊》《学生杂志》《国际问题研究》等多种刊物的编辑、主编。他为发展我国的文化出版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那种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是我国文化出版界后辈学习的榜样。

张明养为人朴实耿直,作风正派,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对不良风气深恶痛绝。他谦虚谨慎,严以律己,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关心群众,深受同志们爱戴和尊重。他的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潜心研究,笔耕不辍,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史料和精神财富。

2.张明南(www.chuimin.cn)

张明南,生于1918年,研究员。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曾任资源委员会国外贸易事务所、上海化工厂助理工程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大连大学化工系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副研究员。1956年至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进修。后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工业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理事。他是我国高级炸药合成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61年,他解决了国产航空煤油烧蚀问题,翌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3.张阿增

抗日烈士张阿增,为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第一支队第一总队第一大队第三中队二等列兵,于1939年1月1日,富阳蜈蚣山之役中阵亡。宁海县县长李洁签署烈士遗嘱抚恤令,将张阿增母亲俞氏夫人列为优抚对象。张阿增烈士墓位于富阳大源蒋家门南新凉亭,石碑标记。

4.张兴根

张兴根(1918—2010),清潭村农民,小学文化。1952年任清潭村农会主任。195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8月担任胜联乡副乡长(脱产),1955年担任胜联乡党支部书记,1956年任大里乡党委副书记,1958年转任大里乡副乡长,1959年任国有长洋钢铁厂副书记,1960年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1971年创办清潭微生物厂,1981年又创办清潭罐头厂,1991年下半年辞去清潭罐头厂负责人职务。

张兴根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对科学研究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而且他的悟性极高。1971年,张兴根开始进行微生物食用菌研究,先在自己所在的第六生产队用杂木种白木耳,试验成功后又在村里办微生物厂,带领村民种植大量白木耳、黑木耳。当时白木耳收购价格高,每斤300元,并且由供销社特购。但种植白木耳有诸多难题,首先要解决菌种的问题。他找宁海中学生物老师和宁波市农业科学专家一起探讨,反复试验,逐渐掌握了自制菌种技术,能够制作白木耳、黑木耳、平菇、灵芝等菌种。许多外县同行闻讯都前来洽谈、购买。其次是要解决原料问题。虽然清潭地处山区,木材多,但每年需要消耗大量木材,对森林破坏太大,会造成生态灾害。于是,张兴根经过仔细考虑,试验用锯末粉替代木材种植白木耳,后来又试用糖厂的甘蔗渣、长街的棉花籽壳,用耐高温、高压的特制尼龙袋把这些粉末装起来,他的试验取得了成功。此举乃废物利用,节约了大量木材。他还成功培育了5406菌,使用方法是用泥土做原料,放入5406菌,经过发酵,成为有机肥。这成功解决了当时农业生产肥料紧缺的问题。张兴根在全省微生物年会上做经验分享,这项研究成果得到科技部门的大力推广。由于他在微生物、食用菌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1982年他被选聘为浙江省科协、宁波市科协自然科学协会会员。

张兴根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善于利用山区资源谋发展。1981年,他看到国家鼓励出口,赚取外汇,又注意到日本人喜欢吃清汁笋,而清潭就有丰富的竹笋资源和大量剩余劳动力,于是和村主要干部商量,计划筹办宁海清潭罐头厂。他多方奔走,联系业务、落实资金、建造厂房、购买设备、引进技术,常常早出晚归,却忙得不亦乐乎。终于在1982年的下半年,罐头厂建成并投入生产。当年生产的清汁笋就通过外贸公司出口日本。业务稳定后,又开发了黄桃罐头、杨梅罐头、油焖笋等产品。因为他严格把关每一道工序,产品质量无不达到标准,由他签字的产品均予免检,产品得到客户的肯定。罐头厂生产旺季的时候,工人有100多个,甚至还需要临时聘用工人。到1990年,罐头厂占地6亩,建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清汁笋年产量505吨,实现产值168万元,成为当时全县的外贸出口大户。

张兴根是个名副其实的农民科学家。他自从回乡务农,就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于试验,敢于拼搏,不仅利用山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而且在探索科技兴农方面为广大农民做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