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教改革期间,否认婚姻要劣于独身、否认婚姻的圣事地位已经成为新教思想家的一致看法。出于维系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尚的需要,有必要重新确立婚姻的崇高地位,以规范人们的性行为。为了使自己的儿女免受婚姻之苦,父母迫使他们进入修道院,将他们交给魔鬼。最后,提高婚姻的地位是解决还俗修士修女生活问题的有效手段。破除独身至上的神话、赞扬婚姻的神圣地位可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的障碍,安心地过上凡夫俗子的生活。......
2023-07-26
儒家强调恪守原则,主张道德生命高于生理生命,但绝不死板。正是经权观念的建立,使儒家获得了灵活性,从而把原则与变化有机统一起来,这就是经权观念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由于具备了灵活性,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才能行得通。都说生活是妥协的艺术,只讲原则不讲灵活是要处处碰壁的。
君子重独立,一般不出去给人做事,更不接受别人的财物,但也并非绝对如此。学生陈臻问老师:古代的君子什么情况下才出去做官?孟子给出三种情况。最理想的是君主对君子的接待恭敬有礼,并且承诺实行他的主张。次一等的是虽然没有表示要推行君子的主张,但接待不降格。最次的是君子陷入困境,早上和晚上一天两顿饭都没得吃,饿得出不了门。君主知道了,说:我在大政上不能推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取他的言论,却使他在我的国土上忍饥受饿,我感到羞愧难当。于是便送去财物和米。这种情况下,君子是可以接受的。这样做不过是免于饿死罢了。(《告子下》)
学生万章也问过类似的问题:士人不寄身于诸侯从而不接受所赐予的财物,这是为什么呢?孟子用了“不敢”两个字,说其他人可以接受赐予,唯独士人不可以,因为这属于“非礼也”,不符合“礼”。万章接着问:如果是馈赠,士人可以接受吗?孟子答可以,因为诸侯对于流落到他的国家的百姓也是要给予周济的。万章不明白,为什么赐予的米就不能接受而馈赠的米就可以接受?孟子的回答是赐予属于报酬,就像守关打更的人,干了活就应该获得酬劳,士人没有出力,无功不受禄,自然不接受赐予。(《万章下》)这就是孟子所说的“非礼也”,即违背原则。士人自尊自爱,对不该拿的利益绝不接受,但只要在道理上能够说通,完全可以另做选择。
这不光是个人之间的往来,还涉及社会习俗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公序良俗。孟子主张待人要恭敬,万章问:如果我拒绝别人的赠予是否就不恭敬?孟子说:是的,如果这时候你心里琢磨他的东西来路正不正就是不恭敬。孟子这样强调:“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万章下》)对方按照习俗与我交往,依据礼仪送我礼品,这样做,即便是孔子也会接受的。
这里的反面例子是陈仲子。这个人我们在“义利之辨”一节中谈过。孟子肯定他的气节,但不赞成他走极端。陈仲子认为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财而不吃,哥哥的住房是不义之产而不住。孟子批评道:“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尽心上》)人最大的过错莫过于不要亲人亲戚、君臣、上下的伦常。因为陈仲子在小事上恪守志节而看不到他在大事情上失节,那怎么可以呢?朱熹的注释是:“其辟兄离母,不食君禄,无人道之大伦,罪莫大焉。岂可以小廉信其大节,而遂以为贤哉?”(《孟子集注》卷十三)陈仲子一根筋,不知变通,把在财物上的守节无限放大,以至于六亲不认,伤害人伦,危及公序良俗,在朱熹眼中,连贤人都称不上了。
经权观念造就了一种见机行事、伺机而动的意识。
东汉桓帝时,掀起了对所谓党人的迫害。岑眰(zhì)逃亡,亲戚朋友竞相掩护藏匿,唯独贾彪闭门不纳。时人对贾彪的行为纷纷进行指责,怨恨他无情无义。贾彪答道:《左传》上说了,等到时机来时才发动,不要连累别的人。岑眰胁迫他的长官,闯出大祸,是他自己害自己,我恨不得挥动兵器来对待他,怎么能够反过来掩护隐藏他?大家听后转变了看法,佩服他处世公正。(《资治通鉴》卷55)
东汉灵帝朝,再次掀起对党人的迫害,其中有位代表人物名叫范滂。范滂是桓帝和灵帝两朝的名臣,他与一些人互相标榜,抨击时弊。不仅文武百官对他恭敬备至,他还深受太学生们的仰慕,他们争先恐后地学习他的风度,认为经学将再度兴起,埋没的士人将会重新得到起用。只有申屠蟠独自叹息着说:当年战国时期民间士人纵横议论天下大事,各国君主甚至有亲自为他们执帚扫除以作为前导的,由此才有了后来焚书坑儒的大祸,这也正是今天所面临的形势。于是申屠蟠隐居乡间,自食其力。两年后,范滂等人果然遭遇党锢大难,只有申屠蟠超然于外,避过迫害。
司马光评论道:天下有道,君子在朝廷上高扬正气以抑制小人为非作歹,无人能够抵挡。天下无道,君子沉默不语,以躲避小人陷害,这样做尚且不能避免。党人产生在政治昏乱年代,又不执掌朝政,面对如同四海横流般的乱象,却打算凭借口舌来拯救局势,弘扬清正,打压邪恶,这就好比用手去撩拨毒蛇的头,用脚踩踏虎狼的尾巴,结果不仅给自己造成灾难,还连累朋友。读书人遭受灭顶之灾,汉王朝也随之灭亡了,难道不悲哀吗!只有申屠蟠能够见机行动,不等事情发生便采取对策,他的远见卓识难以企及!(《资治通鉴》卷56)
与见机行事具有同等价值的是运筹谋划,也属于应变。看历史小说,每临大事需要决策,便有谋士提出上、中、下三策以供主公选择。
三国时,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投降吴国,举兵反叛。魏明帝曹睿命大将军司马懿率军前往征讨。明帝问司马懿:公孙渊将用什么方法对付您?司马懿答:无非三个办法:弃城逃跑,此乃其上策;据守辽东,进行抗拒,为其中策;死守襄平城,被我擒获,是下策。明帝又问三策中公孙渊会采用哪一种。司马懿说:只有明智者才能够权衡敌我双方,从而事先给予取舍,进行选择。这不是公孙渊的能力可以达到的,同时,他还会认为我们孤军深入,远离后方,所以一定会先据守辽水,然后死守襄平城。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公孙渊死守襄平,兵败被杀,魏国平定了辽东。(《资治通鉴》卷74)这是军事。
南北朝时,北齐孝昭帝高演答应封弟弟高湛为皇太弟,让他将来继承皇位。后来另立太子,高湛不平,违抗孝昭帝,但心中又不踏实,问计于高元海。高元海给出三条计策。上策是,高湛效法汉朝梁孝王的故事,带着几个随从前往晋阳,先去拜见太后,求她哀怜,随后再去求见皇帝,请求削掉自己的兵权,一直到死再也不干预朝政,这样做可以保住目前的荣华富贵。中策是,高湛上表皇帝,说明自己权势过盛,恐怕会招致众人毁谤,请求任命自己为青、齐二州刺史,不声不响地待在任所,这样做可以保住性命。下策是,放手一搏,来个鱼死网破。当今圣上(高演)的帝位是从废帝高殷那里夺去的,假托的是太后的命令。现在可以由高湛出面,召集文武百官,揭露高演当初的阴谋,然后恢复高殷的帝位,号令天下,讨伐高演。这样做胜败难说,胜者王侯败者寇。高湛中意下策。没等他动手,高演从马上跌落,摔断了肋骨,死了,临终前把皇位传给了高湛。(《资治通鉴》卷168)这是政治。
还有抗灾。汉哀帝时,贾让提出治理黄河水患三策。上策是人给水让路,迁走冀州部分百姓,放黄河水向北溃决,流入渤海,可保证千年没有水患。中策是大量开河凿渠,既有利于引水灌溉田地,又可分减水势。下策是对现有堤坝进行增高加厚的补修,消耗人力物力不说,也解决不了水患灾难。(《资治通鉴》卷33)
必要妥协、见机行事、运筹谋划等,属于智的范畴,从观念上说,都是经权观念的具体运用。
我们这里之所以不说权变而说经权,是因为变化并非只是变化自身的问题,同时还涉及原则性,是在坚持原则也就是在遵循“经”的大前提下的灵活,没有修炼到一定程度是达不到的,很可能走上一味追求灵活多变而违背义理的道路。
有人责难舜,说他没有禀告父母私自娶妻。孟子为舜辩护,说了那句人尽皆知的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离娄上》)舜是经过一番权衡的,父母对自己有成见,如果禀告,他们一定从中阻挠,一旦如此,自己便无法生儿育女,哪个更严重,显然是无后。所以“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离娄上》)。朱熹在注释中引范氏言道:“天下之道,有正有权。正者万世之常,权者一时之用。常道人皆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也。”(《孟子集注》卷七)朱熹告诫人们,“正”“常道”,也就是“经”,非常明确,人人都可以尊奉;权就不同了,不是对“道”掌握至深的人是不可以随便乱用的。
特别是在信用问题上的灵活更要小心从事。“君子贞而不谅”,君子可以不拘泥于小信,但这个口子一开,有可能为不诚不信打开大门。所以古人主张,如果不是道行很深的人,切不可自作主张,只要是承诺,不分大小,应一概给予兑现。这就要求谨慎,也就是孔子说的“慎于言”“谨而信”(《论语·学而》)。说话小心,承诺谨慎,虽然不够痛快,但能够避免许多麻烦。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在宗教改革期间,否认婚姻要劣于独身、否认婚姻的圣事地位已经成为新教思想家的一致看法。出于维系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尚的需要,有必要重新确立婚姻的崇高地位,以规范人们的性行为。为了使自己的儿女免受婚姻之苦,父母迫使他们进入修道院,将他们交给魔鬼。最后,提高婚姻的地位是解决还俗修士修女生活问题的有效手段。破除独身至上的神话、赞扬婚姻的神圣地位可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的障碍,安心地过上凡夫俗子的生活。......
2023-07-26
称锤就是秤砣,引申为权衡,意思是对事物情况进行衡量,然后做出决定。权与经相反,经强调的是恒常不变,权强调的是反常变化,所以习惯上称权变。问题是这样提出的。而小叔子伸手去拉溺水的嫂嫂则违反这一恒常,是反常,是变,属于权。小叔子采取反常举动,是衡量的结果。还是淳于髡,这样责难孟子:先生您在齐国为卿,身居如此高位,没干什么事儿就离去,这是仁人的做法吗?......
2023-10-22
教会不得不承认婚姻是因为婚姻可以保证人类繁衍和避免淫乱发生,而且前者成为教会所明确认可的婚姻的首要目的。后者是耶稣和保罗所认可的婚姻的目的,教会承袭了这一观点。在《旧约》中已经萌生了婚姻的目的在于生育的观点。奥古斯丁认为婚姻有三大好处,即子女、忠诚与圣礼。在圣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思想的影响下,中世纪教会明确规定婚姻的正确目的在于传宗接代。另一方面教会视婚姻为圣事还有其自身的原因。......
2023-07-26
教学自由的产生和存续是与西方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密切相连,由于中国古代缺乏这些条件,使得中国古代学人们很难自发产生教学自由的观念。探究中国古代教学自由权观念缺失的原因,就必须从这些条件入手。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教学自由权观念难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化因素是制约教学自由权观念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阿什比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
2023-11-26
从传媒的社会能动性的角度看,传媒影响力的发生和建构,主要依赖于传媒在以下三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只有持续不断的接触(即保持)才能使传媒的影响力真正发生。虽然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两者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传媒经济的特性,但无论注意力经济和影响力经济都有偏颇和缺陷。......
2023-11-26
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首先,《针灸甲乙经》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针灸甲乙经》对国外发展中国针灸也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公元七八世纪,日本、朝鲜在引进中国医学的同时,均在其医学教育中明确规定以《针灸甲乙经》为教材,还明确规定了学习日数。据知,法国现代学者正在翻译《针灸甲乙经》。......
2023-12-03
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译文最荒远之地的东南角有一座山,这座山名叫皮母地丘。译文有一座波谷山,那里有一个大人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①,日月所出。译文大荒中间有三座山,分别是鞠陵于天、东极和离瞀,太阳和月亮在那里升起。有国曰玄股,黍食,使四鸟。女丑有一只大螃蟹。译文大荒之中有一座山,名叫孽摇羝,山上长着扶桑树,扶桑树直直地竖立着,高达三百里,它的树叶像芥菜的叶子。......
2023-11-19
债权关系使得土地经营权人的市场违约风险大大增加,这阻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利于发挥农民土地财产的应有价值。土地经营权的确立是上述趋势的表现之一,其强化了对土地资源“利用”状态的持续,而不是“两权分置”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享有”或“归属”。......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