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倡导性善论、仁政说,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2023-08-07
经是个借用词,来自织布。纺织用两种线,一是纵的方向的线,称经线;一是横的方向的线,称纬线。经线是不动的,纬线环绕经线运行穿插。经表示恒常不变,比如我们常说的经典,它所阐述的思想理论超越时代局限,放之四海而皆准,具有长效意义,是不变的。我们这里所说的经主要指原则性。
孟子始终坚持读书人的尊严,认为如果没有诸侯的邀约,甚至邀请的程序不合于礼制,绝不自动去拜见对方。学生陈代认为不必死守这一原则,如果在他们面前曲意迎奉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何乐而不为呢?
孟子说:你的这个想法其实是以利益去换取原则,很危险。从前有一个驾车高手叫王良,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简子当差。赵简子身边有个宠爱的小臣名奚,这天他去打猎,赵简子命令王良为他驾车,忙活整整一天,一只猎物也没打着。奚跟主君发牢骚,说还驾车高手呢,王良是天下最不会驾车的人,让我这个射手根本发挥不出来。王良不服,提出再试一次,奚勉强同意,结果一个早晨就收获了10只猎物。奚改口了,在主君面前盛赞王良,说他是天下最会驾车的人。赵简子便让王良今后专门为奚驾车。王良不干,说:我按照驾车规范操作,奚一整天也打不到一只猎物,我不按规范操作,他一个清晨就收获10只猎物。我不习惯为他这样的小人服务,还是免了吧。讲完王良,孟子道:驾车人尚且羞于与不守规矩的射手合作,即便获取的猎物堆积如山也在所不惜,那么我又为什么弯曲自己去追随那些诸侯呢?你的看法全然不对,“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滕文公下》)。自己弯曲,是不能够让别人站直的。
所谓实现自己的报复当然也就谈不上了。对此朱熹这样解释:“一有计利之心,则虽枉多伸少而有利,亦将为之邪。”(《孟子集注》卷六)意思是,一旦人有了计算利益的心思,即使你照顾到原则,也不可避免地走上邪路,是大曲中的小直,无济于事。
这是利益,不能因为利益而牺牲原则。还有人伦,它比利益分量更重,同样不能因为人伦而牺牲原则。
有人问屋庐子:礼与食哪一个更重要?屋庐子答礼更重要。又问:礼与色哪一个更重要?回答礼更重要。好,对方说:如果一定按照进食礼去吃就会饿死,反之就能活命,你还一定要遵守礼吗?屋庐子迟疑了。那人继续进逼:如果一定按照迎亲礼去娶妻就会做光棍,反之就能够成家,你还一定要遵守礼吗?屋庐子不能回答,跑去问老师。
孟子说:他这个问话有问题,比较的双方不对等,进食礼仅仅是吃饭的一个细部,迎亲礼仅仅是婚娶的一个细部,拿进食礼去比吃,拿迎亲礼去比婚娶,这本身就错了。你去这样问他:扭住哥哥的胳膊抢过他的食物就可以得到吃的,不扭就得不到吃的,那么你会去扭吗?翻过东边邻居家的院墙强行搂抱人家闺女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搂抱就得不到妻子,那么你会去搂抱吗?(《告子下》)孟子的问题设计非常合理、巧妙,无懈可击,这回该轮到那个人不能回答了,因为以这种非礼方式获得食物和妻子是十足的强盗行径。
孟子说:“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离娄下》)不合于礼制的规则,不合于道义的做法,追求道德的人是不会去效法的。(www.chuimin.cn)
这样的行径不要说为君子所不齿,即便是小人也未必瞧得起。
秦国君主秦昭王打算起兵攻打周朝,国人都不赞成,相国范雎也不赞成。他对秦王说:我家乡有个人叫公孙弗忌,见他的邻居年纪老了,便想欺负他。这天他把同伙叫到一起,提议说:我家隔壁老头很有钱,但小气得很,咱们一块儿去吃他的大户。同伙们摇头说:既然他很小气,怎么能给你吃的和喝的呢?秦昭王笑了,觉得这家伙的想法太幼稚。范雎接着说:公孙弗忌见这个法子不行,又提议道:那我们就去偷他的。这回大家的头摇得更厉害了,脸上还露出鄙夷之色。秦昭王接话说:是呀,这个主意太下作了。
范雎讲下去:公孙弗忌不甘心,第二天又把同伙叫到一块儿商量。一个人说:你为什么不换个想法呢?公孙弗忌说:我们上门吓唬他,公开跟这个吝啬鬼要东西。大家议论起来,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还是行不通。秦昭王皱起眉头也帮着想,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瞪眼瞧着范雎。范雎说:公孙弗忌想了半天,终于有了主意。您猜怎么着,他的主意是跟那个老人做买卖。拿着钱带上礼品登门拜访,然后跟他讨价还价,把价格压下来。这样用不了几年就可以把他的家财全部掏光。同伙认为这个方法好,同意跟他一块干。
秦昭王松了一口气,觉得这实在是个高明的主意。就听范雎说:为什么前三个法子行不通呢?因为它们都不符合道义,遭到众人的反对。现在周朝虽然衰落了,但仍旧是天下共主,并没有犯下夏朝的桀和商朝的纣那样的罪行,所以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讨伐它。这种情况下,人们又怎么会冒着不仁不义的名声支持我们去攻打它呢?(刘基:《郁离子》)
社会有自己通行的准则,是不变的,是经;每个人都必须给予遵守,这也是不变的,也是经。
对于这种不变性的自觉坚守在孟子那里叫守身。孟子说:“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离娄上》)守护什么为最大?守护自身为最大……谁又能没有要守护的东西呢?守护自身,是一切守护的根本。孔子也说:“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关系到大节绝不改变初衷。
守身可以从人生和事件两个层面来阐释。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倡导性善论、仁政说,在儒学的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2023-08-07
吾人既明孟子人生哲学根据于其性善论,兹再叙其方法论。第一项扩充固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为人类所固有。著者于前章曾云: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即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由性善而扩充之为尧舜之徒,达则行先王之政,穷则守先王之道。又清代陈澧对于孟子所言“扩充”之义,论之甚精,其言曰: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此外扩充之义,触处皆是。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扩充也。......
2023-11-22
《孟子》这部书,是中国文人必读的书。孟子把良心称为本心,本心是性善的基础或根据。良心本心是上天赋予的,“此天之所与我者”。孟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以他的性善论为前提的。孟子“仁政”思想是对孔子“德治”“重民”思想的发展。这是孟子思想中可贵的民主性精华。专制帝王朱元璋当皇帝,害怕《孟子》,下令删孟,一度删掉了令专制帝王胆战心惊的文字。......
2023-07-25
最早涉及平均利益互惠的判例是沃茨诉霍格兰案。沃茨等人认为,政府行为增加了自己的负担,构成未经公平补偿的征收。[36]沃茨案没有直接提出“平均利益互惠原则”,但证成了这样一个原理:在某些情形下,警察权可以用来强迫那些不自愿的财产所有人交出某些财产利益,加入到一个相互发展的体系中,因为财产所有人自己将平等地享受这种发展的利益。沃茨案的判决,事实上宣称:警察权可以用作为了提升公共福利的管制。......
2023-07-16
题头这句话是《孟子》的开篇句。求利之心或者说情欲发生在外物与人的感官之间,比如作为外物的美色触动作为感官的眼睛,从而使人心动,产生欲求,所以说利益与欲望“之私也”,归属一类。齐宣王朴拙,自认为格调不高,跟孟子承认自己是贪财好色之徒。高扬利戈举起盾,动身出发去前方。追求利益,满足情欲,上符天理,下合人情。利益本身无所谓对错,问题出在欲望上。......
2023-10-22
孟子还有犬之性、牛之性等物性的表达,标示某物之所以为某物而异于他物的特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是张载首先提出来的,这对范畴的提出使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论说得到进一步深化,也使人性作为天与人沟通的中间环节更加清晰和明确。......
2023-11-28
殊不知在吾国二千余年前之孟子,已有发明,且其见解,实超彼辈之上。第一项自动的教育活动者,即以活动视为人类之本性,基于自己内部之原因,为独立的活动,而不受外界之影响者也。第三项标准的教育教育虽是自动的,却不可无标准。此标准的教育法,在孟子以为是教育之捷径。此与孟子意志教育不谋而合,可证古今圣哲所见略同也。儒家认教育为万能,即在此点,而孟子之教育哲学,尤斤斤于此。......
2023-11-22
尽管平均利益互惠原则在沃茨案中就已运用,但联邦最高法院并未提出平均利益互惠原则这个概念。[40]在该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将沃茨案中的原理提炼为平均利益互惠原则,并进一步展开。杰克曼认为该法违反宪法第十四修正案,构成未经公平补偿的征收。......
2023-07-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