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修养之道:《孟子》导读

修养之道:《孟子》导读

【摘要】:我们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修养的必要,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第三个问题是修养的要求,无论是坚持、重行还是磨砺,都是为理的加强铺平道路。可以说,理是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修养的核心和根基。正是修养使我坚定如山,浩如长虹,修养是善道人路的保证。修养的功效取决于是否与理的源头接通,一旦中断,前功尽弃。但不修身最起码也会导致信誉扫地,人格塌台。要活出个样儿,修养是必需的。

凡事无论多么复杂,都有其关键,俗称要害、命门,找到它,认识和把握事物就容易多了。那么修养的关键是什么?是仁义礼智等准则,即理。

理像一条红线贯穿修养始终。我们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修养的必要,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因为理在你那里有所欠缺。第二个问题是修养的内容,讲修心、养性、固本,最后都要落实到理的上面。第三个问题是修养的要求,无论是坚持、重行还是磨砺,都是为理的加强铺平道路。第四个问题大丈夫,自尊也好,自制、自立也罢,之所以堂堂正正,不屈不挠,依仗的都是理。可以说,理是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修养的核心和根基。

牢牢守住理,就是孟子讲的“不动心”。学生公孙丑问:假如齐国请先生您去做执政卿大夫,使您得以推行自己的主张,由此开辟霸业和王道的辉煌前景,那么先生会动心吗?孟子的回答是:不,打40岁开始我就不动心了。(《公孙丑上》)不动心需要从多方面打造,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理。理的力量足以抵御外界的一切利诱。

做到不动心,或者说朝着不动心努力,就是坚守善道人路。富贵腐蚀不了我,贫贱动摇不了我,威武屈服不了我,又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锤炼我的心性意志,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改变我的呢?正是修养使我坚定如山,浩如长虹,修养是善道人路的保证。

要把这条道路坚持到底,最重要的是不断从理中吸取营养。

学生徐辟问老师:孔子非常喜欢水,几次赞叹道“水啊,水啊!”请问,在他看来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孟子答:水从泉眼喷涌而出,日夜流淌,填满洼地后继续前进,直奔大海。所有出于本原的东西的运行都像水这样,所以孔子颂扬它。你想想看,那些无源之水,就是七八月间雨水汇集而成的水,虽然可以马上填满沟壑,但很快就会干涸,这个过程立等可见。(《离娄下》)朱熹有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二首之一)就是对孟子这段话的表达。修养的功效取决于是否与理的源头接通,一旦中断,前功尽弃。

(汉画像砖)孔子周游列国(www.chuimin.cn)

那么如何才能不中断这个源头?这就需要建立和保持这样一种心态,孟子称之为“忧”,现在叫忧患,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离娄下》)。君子总是觉得修养不到位,存在差距,从而不断地回过头来重温义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样你的人格才能够获得足够的养分而茁壮成长。为了保持这种心态,不妨把修养目标定得高高的,最好高不可及,譬如以尧舜为赶超对象。

真够难的,总是不停顿地走还不难吗?其实修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孟子说:“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尽心上》)只要达到不去做自己不应该做的事,不去想自己不应该想的事就差不多了,如此而已。

不管是难还是易,人都必须进行修养。否则后果很严重。

一个名叫盆成括的人前往齐国做官。孟子长叹一声:盆成括离死不远了!后来盆成括果然被杀。学生问老师:先生您怎么知道盆成括将死于非命呢?孟子答:盆成括为人喜欢耍弄小聪明,不在意处世的根本道理,仅此一条便足以招致杀身之祸了。(《尽心下》)

不是说凡是不修身的都得丢掉性命,必须有别的条件诸如进入官场争权夺利的介入,才能造成如此恶果。但不修身最起码也会导致信誉扫地,人格塌台。到时候就连你的老婆孩子都看不起你,就不要说别人了。(《尽心下》)

要活出个样儿,修养是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