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修心之道:《孟子》导读,减弱欲望,增强四端

修心之道:《孟子》导读,减弱欲望,增强四端

【摘要】:大体为主,小体为从,所以修身一定围绕心来展开。孟子把修心叫“求放心”。总之心是处在运动中的,不会停滞,情绪的变化、意识的转移、认识的发生都是心运动的表现。从四端角度看,修心就是不断拓展四端,使它们得以占领自己的思想阵地。通过壮大四端而修心,具有普遍意义,对每一个人都适用。欲望是修身之大敌。对修心最有利的莫过于减少欲望。修心的诀窍在于一增一减——增强四端,减弱欲望。

修养修什么?修心。

孟子那里,人身分“小体”与“大体”,口、眼、耳、鼻、四肢这些感官属于小体,不会思考;心则不同,能够分辨是非,属于大体。大体为主,小体为从,所以修身一定围绕心来展开。

孟子把修心叫“求放心”。心,良心;放,离开;求,索求。求放心就是把离开良知的心追回来。节假过后,老师对同学说的第一句话总是:心都玩野了,该收心了,好好听课!二者异曲同工。

为论述方便,有必要对心做一个区分。我们把心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根本部分,即良心,又叫本心,可以理解为良知;一个是非根本部分,古人有时称为情,对应今天的名词,可以叫心思。孟子并没有明确做出这一区分,但有这个意思。

心的最大特点是灵动活泼,孟子这样说:“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告子上》)孔子说了,抓紧就存留,放松就逃脱,出来进去没有一定,不知道它到底要去哪里。这讲的就是心吧?总之心是处在运动中的,不会停滞,情绪的变化、意识的转移、认识的发生都是心运动的表现。由于心是运动的,心思就可能离开良心,用孟子的话说叫“放其良心”(《告子上》),于是心便出了问题,从而导致人犯错误,做坏事。

(清画)山水

所以心思跑偏是一定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放其良心”,而在于“求”,是否把跑野了的心思追回来,让其归位,在良知的轨道上运行。孟子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有人跑丢了鸡和狗,倒是知道找回来,心思跑丢了却无动于衷。其实治学的功用没有别的,不过是把放纵的心思收回来罢了。

孟子还拿路打比方,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下》)山间人行之处,人们不选他途而都走这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一段时间人们不走这里,路就会被茅草吞噬。现在你的心也是这样,被茅草堵塞了。心思丢了不去找,恶劣的念头就会疯长,阻塞良心。

那么良心是什么呢?朱熹在注释中说:“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孟子集注》卷十一)良心是天生的善,也就是仁义礼智等准则。朱熹的解释符合孟子的本意,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告子上》)仁爱,乃是人心;义理,乃是人路。放着人路不走,失落人心不找,太悲哀了!(www.chuimin.cn)

明确了什么是良心,就知道拿什么来“求放心”也就是修心了。第一篇谈人性时引述过孟子的一个说法,他把恻隐之心视为仁的开端,羞恶之心视为义的开端,恭敬(辞让)之心视为礼的开端,是非之心视为智的开端,简称“四端”。从四端角度看,修心就是不断拓展四端,使它们得以占领自己的思想阵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公孙丑上》)凡是具备四端的人,只要知道扩张它们而用以充实自己,它们就会像刚点燃的火焰越烧越旺,刚喷涌的泉水越流越多。

通过壮大四端而修心,具有普遍意义,对每一个人都适用。孟子认为,人人都具备四端,如同人人都生有四肢一样。明明自己具备四端,就是不运用它们来占领思想阵地,这是自甘堕落。明明别人具备四端,就是不促使它们去发挥作用,这是任人堕落。(《公孙丑上》)

扩张四端以充实人心,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这个阻力不在外部而在内部,来自你自己,它就是欲望。欲望也是人的天性,它的力量很大,推动人跟着感觉走,追逐名利,对四端造成巨大冲击。欲望是修身之大敌。

春秋时期,莒国有位太子名字叫仆,杀害了国君父亲,带着莒国的国宝前去投奔鲁国。鲁国君主鲁宣公很高兴,派人拿着亲笔信去找执政大夫季文子,命他划出一块土地给太子仆做采邑。送信人半路上遇到太史里革,他把信篡改了,命令季文子把太子仆流放到东夷去。第二天有关部门报告执行情况,鲁宣公大怒,立即把里革抓了起来。宣公问里革:违反国君命令的人该当何罪,你知道吗?里革答知道,说:我还知道,破坏制度的人是乱贼,掩护乱贼的人是窝主,盗窃国宝的人是内盗,使用被盗国宝的人是奸人。害得国君您背上窝主和奸人罪名的人,我不能不把他赶走。我违反了国君命令,也不能不杀。宣公低下头想了想,说:我确实太贪心了,这不是你的罪过。下令放了里革。(《国语·鲁语上》)

鲁宣公是周公之后,秉承以德治国的传统,能够分清是非,这从他对事情的最后处理可以看出来,在当时算是明君了。然而挺明白的一个人,面对利益竟毫无抵抗力,可见欲望有多么厉害。

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对修心最有利的莫过于减少欲望。一个人的欲望很少,即便心思跑丢,情况也不会太严重;一个人的欲望很多,即便心思没有跑丢,情况也不容乐观。

修心的诀窍在于一增一减——增强四端,减弱欲望。抓牢这一条,成功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