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头这句话是《孟子》的开篇句。求利之心或者说情欲发生在外物与人的感官之间,比如作为外物的美色触动作为感官的眼睛,从而使人心动,产生欲求,所以说利益与欲望“之私也”,归属一类。齐宣王朴拙,自认为格调不高,跟孟子承认自己是贪财好色之徒。高扬利戈举起盾,动身出发去前方。追求利益,满足情欲,上符天理,下合人情。利益本身无所谓对错,问题出在欲望上。......
2023-10-22
修养修什么?修心。
在孟子那里,人身分“小体”与“大体”,口、眼、耳、鼻、四肢这些感官属于小体,不会思考;心则不同,能够分辨是非,属于大体。大体为主,小体为从,所以修身一定围绕心来展开。
孟子把修心叫“求放心”。心,良心;放,离开;求,索求。求放心就是把离开良知的心追回来。节假过后,老师对同学说的第一句话总是:心都玩野了,该收心了,好好听课!二者异曲同工。
为论述方便,有必要对心做一个区分。我们把心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根本部分,即良心,又叫本心,可以理解为良知;一个是非根本部分,古人有时称为情,对应今天的名词,可以叫心思。孟子并没有明确做出这一区分,但有这个意思。
心的最大特点是灵动活泼,孟子这样说:“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人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告子上》)孔子说了,抓紧就存留,放松就逃脱,出来进去没有一定,不知道它到底要去哪里。这讲的就是心吧?总之心是处在运动中的,不会停滞,情绪的变化、意识的转移、认识的发生都是心运动的表现。由于心是运动的,心思就可能离开良心,用孟子的话说叫“放其良心”(《告子上》),于是心便出了问题,从而导致人犯错误,做坏事。
(清画)山水
所以心思跑偏是一定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放其良心”,而在于“求”,是否把跑野了的心思追回来,让其归位,在良知的轨道上运行。孟子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有人跑丢了鸡和狗,倒是知道找回来,心思跑丢了却无动于衷。其实治学的功用没有别的,不过是把放纵的心思收回来罢了。
孟子还拿路打比方,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尽心下》)山间人行之处,人们不选他途而都走这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一段时间人们不走这里,路就会被茅草吞噬。现在你的心也是这样,被茅草堵塞了。心思丢了不去找,恶劣的念头就会疯长,阻塞良心。
那么良心是什么呢?朱熹在注释中说:“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孟子集注》卷十一)良心是天生的善,也就是仁义礼智等准则。朱熹的解释符合孟子的本意,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告子上》)仁爱,乃是人心;义理,乃是人路。放着人路不走,失落人心不找,太悲哀了!(www.chuimin.cn)
明确了什么是良心,就知道拿什么来“求放心”也就是修心了。第一篇谈人性时引述过孟子的一个说法,他把恻隐之心视为仁的开端,羞恶之心视为义的开端,恭敬(辞让)之心视为礼的开端,是非之心视为智的开端,简称“四端”。从四端角度看,修心就是不断拓展四端,使它们得以占领自己的思想阵地。“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公孙丑上》)凡是具备四端的人,只要知道扩张它们而用以充实自己,它们就会像刚点燃的火焰越烧越旺,刚喷涌的泉水越流越多。
通过壮大四端而修心,具有普遍意义,对每一个人都适用。孟子认为,人人都具备四端,如同人人都生有四肢一样。明明自己具备四端,就是不运用它们来占领思想阵地,这是自甘堕落。明明别人具备四端,就是不促使它们去发挥作用,这是任人堕落。(《公孙丑上》)
扩张四端以充实人心,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这个阻力不在外部而在内部,来自你自己,它就是欲望。欲望也是人的天性,它的力量很大,推动人跟着感觉走,追逐名利,对四端造成巨大冲击。欲望是修身之大敌。
春秋时期,莒国有位太子名字叫仆,杀害了国君父亲,带着莒国的国宝前去投奔鲁国。鲁国君主鲁宣公很高兴,派人拿着亲笔信去找执政大夫季文子,命他划出一块土地给太子仆做采邑。送信人半路上遇到太史里革,他把信篡改了,命令季文子把太子仆流放到东夷去。第二天有关部门报告执行情况,鲁宣公大怒,立即把里革抓了起来。宣公问里革:违反国君命令的人该当何罪,你知道吗?里革答知道,说:我还知道,破坏制度的人是乱贼,掩护乱贼的人是窝主,盗窃国宝的人是内盗,使用被盗国宝的人是奸人。害得国君您背上窝主和奸人罪名的人,我不能不把他赶走。我违反了国君命令,也不能不杀。宣公低下头想了想,说:我确实太贪心了,这不是你的罪过。下令放了里革。(《国语·鲁语上》)
鲁宣公是周公之后,秉承以德治国的传统,能够分清是非,这从他对事情的最后处理可以看出来,在当时算是明君了。然而挺明白的一个人,面对利益竟毫无抵抗力,可见欲望有多么厉害。
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对修心最有利的莫过于减少欲望。一个人的欲望很少,即便心思跑丢,情况也不会太严重;一个人的欲望很多,即便心思没有跑丢,情况也不容乐观。
修心的诀窍在于一增一减——增强四端,减弱欲望。抓牢这一条,成功在握。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题头这句话是《孟子》的开篇句。求利之心或者说情欲发生在外物与人的感官之间,比如作为外物的美色触动作为感官的眼睛,从而使人心动,产生欲求,所以说利益与欲望“之私也”,归属一类。齐宣王朴拙,自认为格调不高,跟孟子承认自己是贪财好色之徒。高扬利戈举起盾,动身出发去前方。追求利益,满足情欲,上符天理,下合人情。利益本身无所谓对错,问题出在欲望上。......
2023-10-22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我们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修养的必要,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第三个问题是修养的要求,无论是坚持、重行还是磨砺,都是为理的加强铺平道路。可以说,理是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修养的核心和根基。正是修养使我坚定如山,浩如长虹,修养是善道人路的保证。修养的功效取决于是否与理的源头接通,一旦中断,前功尽弃。但不修身最起码也会导致信誉扫地,人格塌台。要活出个样儿,修养是必需的。......
2023-10-22
孟子的主张很清楚,就是义在利先。楚王害怕伍子胥报仇,决心除掉他,严令各地抓紧搜捕。这不仅是人格问题,也关系到利益能否实现。相反,那种不把利益放在首位而遵循道义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最容易收获利益。由此可以说,道义就是利益,而且是最大的利益。道义的价值高于利益,因为做人是谋生的前提,利益要由道义来确保。......
2023-10-22
合理的、应该收取的就收下,不合理的、不应该收取的就拒绝。应取则取,合情合理。孟子看不上那种为了猎取名声而违背天理人情的极端做法。应取不取违背义,不值得提倡。也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可取可不取。孟子也是这个态度,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对可取可不取的利益,不取,因为取了有伤廉洁,也就是害理。鱼关于义利之辨,以上说了三层意思,一是义在利先,一是见得思义,一是应取则取。......
2023-10-22
孟子告诉魏惠王:你的问题在于喜欢打仗而不珍惜生命,轻贱生命却想使人口增长,从而使国家强大,简直是笑话。重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养育生命是天地最大的功德。重生是仁爱在生命领域的应用。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等值。他曾经对罪恶等级进行划分,从孔子批评学生冉求说起。当时冉求帮助鲁国大贵族季氏敛财,孔子断绝与冉求的师生关系,号召学生们群起而攻之。......
2023-10-22
训,解释;宜,适宜。宜意味着正,为此人们常常把义叫作正义。被认为是党人首领的张俭踏上了逃亡路。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官府逮捕孔褒、孔融,将其送进监狱,但拿不准主意应该判处哪一个。张俭自逃亡以来,因为窝藏和收容他而被官府诛杀的有十余人,遭到逮捕和审问的几乎遍及全国。利他就是做适宜的事。......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