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环境对人的影响与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环境对人的影响与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摘要】:主张自因并不意味着忽略客观,事实上孟子相当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特别强调,光有一个善人是不够的,要形成一个群体才能形成气候,才能作为环境来施加影响。双方的嘴仗紧扣的都是环境的决定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固然很大,但终究有限,是第二位的。不过多强调环境,甚至刻意淡化它的作用,是为了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观努力方面,不推诿,不找客观原因,一心一意加强自身修养。

主张自因并不意味着忽略客观,事实上孟子相当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从他突出教育的为政观就可以看出来,以教育为载体实施和加强教化为的就是给民众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这方面最著名的故事是“孟母三迁”。据传,孟子小时候,家离坟场很近,小孩子淘气,时常跑到坟墓旁边玩耍,孟母认为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就把家搬到了市场附近。不想孟子又经常往市场里跑,商人奸诈油滑,唯利是图,孟母认为这样下去孩子一定会沾染不良习性,又把家搬到了学校附近。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孟子听到的是读书声,看到的是师生之间的礼仪举止,孟母终于满意了,在这里住了下来。是否真的是这样,尚须考证,但意思符合孟子的思想。

孟子曾经问一个名叫戴不胜的宋国大夫:您希望您的君王向善吗?回答是当然希望。孟子说:那好,我就跟您实说吧。先打个比方。有这么一位楚国大夫,希望自己的儿子学会说齐国话,是找个齐国人教他好呢还是找个楚国人教他好?回答:当然是齐国人。孟子说:好,那就请齐国先生。然而问题又来了,这个孩子的周围尽是楚国人,结果是一个人教齐语,许多人在一旁叽叽喳喳讲楚语。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父亲即使天天拿鞭子抽打儿子,也不能够使他掌握齐国话。要是换一种法子,楚国大夫把儿子带到齐国街市去,比如住在名叫庄岳的那个地方,不用多久,只要几年时间,那时父亲即便天天拿鞭子抽打儿子,逼他讲楚国话,也绝对办不到。是不是这样?戴不胜点头称是。

好了,孟子把话题拉回宋国——听说贵国有个薛居州,是位善士。戴不胜说:不错,是有这么一个人。孟子道:如果让他生活在宋王身边,而且不止他,周围的人无论长幼尊卑都是像他那样的善人,那么宋王跟谁去学坏呢?要是反过来,不让薛居州生活在宋王身边,周围的人无论长幼尊卑没一个是像他那样的善人,那么宋王又去跟谁学好呢?(《滕文公下》)孟子特别强调,光有一个善人是不够的,要形成一个群体才能形成气候,才能作为环境来施加影响。

环境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

墨子见到染丝,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素丝经过青色染料的漂染,就变成青色;经过黄色染料的漂染,就变成黄色;放入的染料变了,素丝的颜色也跟着变;用五种染料漂染五次,就会呈现出五种颜色。(《吕氏春秋·当染》)(www.chuimin.cn)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给他来个下马威,绑了囚犯带到面前。楚王问这家伙是什么人?回答是齐国人,偷了人家东西。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专门出小偷吗?晏子道: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结的果实叫橘子;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结的果实叫枳子。它们仅仅是叶子相似,果实的味道大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因为水土不同啊。人在齐国是良民,来到楚国就变成了盗贼,该不是楚国的水土导致人的手脚不干净吧。(《晏子春秋·杂下之十》)双方的嘴仗紧扣的都是环境的决定作用。

(汉画像砖)虎逐猪

然而人毕竟不是丝,也不是树,他不仅有思想、有选择能力,还具备改造环境的能动性。环境对人的影响固然很大,但终究有限,是第二位的。譬如孟子笔下的舜。一个时期,他曾经居住在深山老林中,与树木和石头同住,与鹿和野猪同游,他的生活跟大山里的野人差不多。然而他并未因此也变成动物,但凡听到一句善言,见到一个善行,立刻效法,像江河决堤似的,气势充沛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挡。(《尽心上》)舜战胜了环境。正因为主观高于客观,才有出淤泥而不染一说。

不过多强调环境,甚至刻意淡化它的作用,是为了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观努力方面,不推诿,不找客观原因,一心一意加强自身修养。

修养立足的是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