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修养而言,仁爱首先是爱己,表现为自尊;守礼重在恪守规矩,表现为自制;义行主要是做所应做,表现为自立。自尊、自制、自立就是我们下面分别要谈的。这是一个寓言,让男人脸红的寓言——他们竟是以牺牲自己尊严为代价混生活的,他们还配享用丈夫这个名号吗?......
2023-10-22
命是生命中不变的东西,然而生命还呈现出变化的一面。正如孟子指出的那样:“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告子上》)五谷是植物中的精品,但如果种到地里尚未成熟便结束了生长,还不如荑草和稗草。孟子还谈过种麦,播下麦种,收获的一定是麦子,但由于地力、雨水及人力投入的差异,收获的数量也就不同。(《告子上》)种谷得谷,种麦得麦,这是铁定的,是命;而五谷的成熟度、麦子的收获量则不一定,属于变量。
人也是这样。朱熹把生命中不变的部分叫作“命之正”,变化的部分叫作“命之变”。譬如生死。人有生有死,这是“命之正”,但什么时候死,死在何处,因为什么而死,就是“命之变”了。这样看,“命之正”属于必然性,“命之变”属于偶然性。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生命的偶然呢?是“运”。运,运行,移动。这里指外部条件,俗称运道、运气。它有两大方面,即时与机,统称时机。时,表示时间,指时势,叫时运;机,表示空间,指机遇,叫机运。时机或说运道,是动态的,所谓时不待我、机不可失,强调的就是变动。
(汉画像石)凤鸟
人们又把“幸”与运连用,称幸运。幸,这个字的意思是意外地得到好处,也包含变动的意思在里面。于是便有了好运和坏运,一个人的命好不好,就看他运道如何。所以人们祝福时喜欢说:祝你好运。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常见的一个宣传词是:好运,北京!
孔子一生都在等待好运。学生子贡经商,以美玉做比喻跟孔子探讨道理。子贡问:这里有一块美玉,请问夫子,是把它珍藏在盒子里好呢,还是卖给识货的商人好呢?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卖掉好,卖掉好,我正等待着出大价钱的商人呐。孔子由美玉自比,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教书育人——这有点像把美玉装在盒子里——他期待着有哪个君主请他出山,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美玉终于没有等来识货的商人,这时他已经进入垂暮之年了,叹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河图是黄河图像,与凤鸟都是吉祥的代表。凤鸟不来,河图不出现,我是没有指望了!
《吕氏春秋》这样说:孔子周游天下,多次向君主谋求官职,到过齐国、卫国等许多国家,见过80多位君主。进献给孔子礼物而投在他门下的学生达到3000多人,其中成绩突出、闻名天下的有70个人。那些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君只要得到这70人中的任何一位,都完全可以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可以说孔子一门人才济济。然而,孔子率领弟子游说诸侯,所得到的最高官职不过是鲁国的司寇。(《吕氏春秋·遇合》)(www.chuimin.cn)
运更能体现天力。命是可知的,所以才有“知天命”、顺命而为的“正命”,而运则纯属黑箱,无可捉摸。孔子待价而沽,这可以做到,然而谁知道买家是谁呢,谁又知道他何时出现呢。于是孔子便去周游列国,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推销自己,俗话说叫撞大运。上天把教化天下的重任交给孔子,这是“命”;但他屡受挫折,每每遭到冷遇,这是“运”。有命而无运,孔子的一生并不愉快。
运虽属偶然,但决定着必然,就是哲学上讲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用在运与命的关系上,就是命通过运实现自己。
南北朝时,南齐竟陵王、宰相萧子良笃信佛教。尚书殿中郎范缜是萧子良的朋友,两人观点不一样,范缜认为世上根本就没有佛。萧子良问: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人为什么有的贫贱,有的富贵?范缜答:人们的生命就像树上的一片片花瓣,同时开放,随风飘散,有的掠过竹帘帷幕落到了床褥上,有的越过篱笆围墙落在了粪坑里。落到床褥上的好比是殿下您,落到粪坑里的就是下官我了。我们之间的贵贱之分不过是形成生命的途径不同罢了,因果报应究竟在哪里呢?萧子良无言以对。(《资治通鉴》卷136)花瓣是命,风是天力,而飘动则是运,飘的路线左右着花瓣的去向。
许多时候,运气是抓来的。唐朝德宗时,昭义节度使去世。德宗决定这个职位由昭义军的将领担任,认为只要得到将士拥护的,就可以担任节度使,于是派使者带着手诏前往军中执行。当时威望最高的是大将来希皓,使者准备把诏书交给他。不想来希皓谦虚,表示自己尽管众望所归,但对节度使兴趣不大,还表态说,哪怕朝廷将一把草放在这一位置上,他也一定恭恭敬敬地侍奉。这时一个叫卢从史的将领站了出来——他在军中排位仅列第四位——说:既然来将军不愿意接受诏书,就让我管理这支军队好了。卢从史与监军关系很好,监军在一旁帮腔,说卢将军这么做当然也符合皇帝的旨意。于是使者从怀中取出诏书,授给卢从史。就这样卢从史当上了手握重兵的昭义节度使。(《资治通鉴》卷236)
由于命与运连为一体,人们往往不加区分,一概称之为命运。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就修养而言,仁爱首先是爱己,表现为自尊;守礼重在恪守规矩,表现为自制;义行主要是做所应做,表现为自立。自尊、自制、自立就是我们下面分别要谈的。这是一个寓言,让男人脸红的寓言——他们竟是以牺牲自己尊严为代价混生活的,他们还配享用丈夫这个名号吗?......
2023-10-22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平陆大夫沉默片刻,说:是我孔距心的罪过。事情发生后,齐王很是后悔,说自己愧对孟子。当初周公派哥哥管叔监管殷商故国,管叔却率领殷人叛乱。陈贾面现得意,微笑道:看来圣人也会出现过错啊。犯了过错,耳根发热,心中羞愧,所谓“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人之常情,而陈贾反而大言不惭。按照孟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的标准,陈贾做人不合格。......
2023-10-22
修养与改过有关系,但二者并不等同。修养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所以孟子提醒人们:“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言罢,特别提醒太子应当以古代先哲和圣王为师,像他自己,不足效法。修养过程中除了要克服这两种倾向外,孟子还要求专心致志。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他收了两个学生,同时教他们下棋。修养是慢工细活,磨的就是恒心定力。......
2023-10-22
孟子承认社会差别。古代是等级社会,处处强调差别,就连感情也打上了这一烙印。有差别就有矛盾,就可能走向对立,那么在一个等级社会中如何保持和谐呢?孔子的办法是将差别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士人不光不是白吃饭,而且对社会的作用远远超出种粮人。听说了伯夷风骨的人,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也会长志气。差别其实是社会分工,分工带来进步,造就和谐。......
2023-10-22
民乐,民众的快乐,是孟子谈得较多的一个话题。齐宣王在名为雪宫的离宫会见孟子。这里的快乐也是“同”,君主向民众靠拢,叫上下同乐。孟子听说齐宣王喜爱音乐,便向他祝贺。之所以这样,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与民同乐。与民同乐意味着上下和谐,是治政取得成功的一个标识。正由于文王的快乐建立在民众快乐的基础上,他才能够享有快乐。只有爱民的人,只有以民众快乐为前提的人,自己才能快乐起来。......
2023-10-22
双方辩论的焦点是人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告子否认这一点,认为善是后天的,是社会施加于人的,就像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一只筐子。朱熹为《孟子》做注,把这层话挑明了:“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认定告子的论调与荀子的人性恶观点同属一路。就是说,人性本恶,至于善,那是后天的加工制作。发难的是一个叫孟季子的人,手法仍旧是把善与人性分开。以儒家人性观衡量,性恶说是第一个误区。......
2023-10-22
自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克制自己,坚守立场毫不动摇。接着发布敕命,对官员的腰带、酒器、马匹装饰等做出严格限定。全国各地禁止采集珠玉,不得纺织锦绣,违犯这项禁令的官员处以杖刑100,违犯禁令的工匠减一等治罪。玄宗还下令撤销了设于东西两京的织锦坊。然而随着权力的稳定,唐玄宗逐渐走向腐化,浸淫歌舞酒色,纵容卖官鬻爵,为所欲为,终于导致安史之乱。一般认为这种力量来自对方,不屈就是不向对方的力量低头。......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