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鲁君不能相见,是天力的作用。公伯寮难道能抗得过天力吗!天力是孟子解读现实的一个视点。孔子答,能不能在卫国推行自己的主张,自有天力安排。孔子重礼义,进而做官,必须符合礼,退而辞官,必须符合义,然而对于能否得到官位,孔子认为取决于天力。孔子尊奉上天,坚信个人为官进退,均由天力掌握。天力无处不在,不仅管世界大事,也管个人私事,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
2023-10-22
信仰上天是儒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不谈论反常现象、动物式暴力、违背一般道理的事物、神灵鬼怪的事情,但高扬上天。
什么是上天?
前面在谈民权时引用过一段孟子与万章的对话,说的是禹把大位传给益,为了父亲的遗愿能够顺利实现,禹的儿子启远走箕山,然而民众认为启比益更贤明,朝见者不追随益而追随启,打官司的人不去益那里而去启那里。孟子这样总结:“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万章上》)按照人的安排,启做不了天子,然而结果偏偏相反,启接了禹的班。这说明人力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力量,孟子叫它“天”。
关于上天,孟子说:“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滕文公上》)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孟子所言与《论语》原话在文字上差不多,意思完全一样。这是通过尧和舜两位圣君对待上天的态度,表达天的观念。
首先,上天是最高权威,叫“惟天为大”,世界上没有比上天更崇高、更伟大的了。天、地、亲、君、师是古人尊崇的五大权威,天排在第一位,比祖先、君主、师尊还要大。所以帝王必须心怀敬畏定期祭天,祈祷国泰民安,每遇大事还要向上天通报,祈求护佑。孔子也是这个态度,他去见卫国君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说:要是我的行为不合适,就让上天来厌弃我吧。一连说了两遍。(《论语·雍也》)像是誓言,表白自己心思纯正,绝无异念,而能够作为起誓对象的一定是公认的权威,可见上天的地位。
其次,要尊崇效法上天,叫“则之”,以上天为准,听从上天安排。尧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选舜接班,舜成为天子,这一传一受就是“则之”。尧相中舜,舜辅政28年,没出一点差错,广得人心;尧去世后,舜离开都城,想让丹朱执政,可民众却自动聚集到舜那里,这是上天在做功,非人力所能及,所以说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遵从上天。(《万章上》)孔子游说诸侯,到达卫国。一个叫王孙贾的大夫暗示孔子应该采用曲线策略,通过走君夫人南子、宠臣弥子瑕的门路接近国君,从而为施展自己的政治报复铺平道路。孔子一口回绝了,说:根本不对头,一个人要是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了。(《论语·八佾》)上天要人走正道,为人处事应当光明正大,那种讨好夫人和宠臣的做法是歪门邪道、小人行径,与天意背道而驰,所以上天不高兴。(www.chuimin.cn)
再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上天,叫“有天下而不与焉”,掌管天下却不刻意改变它,而是让它自然而然地运行。孟子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无所用心和不作为,只不过是对诸如耕种之类的具体事物不做过多干涉,把力量放在顺应人性、致力于教化这样的大事上面罢了。(《滕文公上》)
正因为作为王者的尧和舜自觉地把自己置于上天之下,处处遵从天的意志,孟子才说“大哉尧之为君”“君哉舜也”,赞颂他们是无比伟大的君主,“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以至于民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总之,上天至高无上。用《周易》的话说叫“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系辞上传》)。苍天在上,皇天后土,这个位序建立起来,世界大格局也就确定了。“惟天为大”“天尊地卑”意味着天是世界的源头,所谓“乾知大始”(《周易·系辞上传》)。乾即天。天是一切的开端,它的运行创造万物。
程颐对天有一个概括:“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近思录·道体》)天,总体上说,就是“道”。具体说,就形体而言,天是我们上方之物;就主宰而言,天是上帝;就功用而言,天是鬼神;就运行而言,天是神灵;就性情而言,天是乾。这里,形体最简单,就是人人都能够感受到的物理性的天空,是直观的东西。其他几项复杂些。“道”,天理的总称,这是把天理性化,视其为仁义礼智等准则构成的体系。乾,刚健有力的品格。帝、鬼神、神都不是民俗意义上的,而是指世界的运行、造作,表达的都是超人的客观力量。
天并不局限于我们头顶上的感性的天,它是最高力量。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我与鲁君不能相见,是天力的作用。公伯寮难道能抗得过天力吗!天力是孟子解读现实的一个视点。孔子答,能不能在卫国推行自己的主张,自有天力安排。孔子重礼义,进而做官,必须符合礼,退而辞官,必须符合义,然而对于能否得到官位,孔子认为取决于天力。孔子尊奉上天,坚信个人为官进退,均由天力掌握。天力无处不在,不仅管世界大事,也管个人私事,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中。......
2023-10-22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孟子承认社会差别。古代是等级社会,处处强调差别,就连感情也打上了这一烙印。有差别就有矛盾,就可能走向对立,那么在一个等级社会中如何保持和谐呢?孔子的办法是将差别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士人不光不是白吃饭,而且对社会的作用远远超出种粮人。听说了伯夷风骨的人,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也会长志气。差别其实是社会分工,分工带来进步,造就和谐。......
2023-10-22
就修养而言,仁爱首先是爱己,表现为自尊;守礼重在恪守规矩,表现为自制;义行主要是做所应做,表现为自立。自尊、自制、自立就是我们下面分别要谈的。这是一个寓言,让男人脸红的寓言——他们竟是以牺牲自己尊严为代价混生活的,他们还配享用丈夫这个名号吗?......
2023-10-22
善政是孟子最重视也是论述最着力的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选择善政一词,是因为它更能体现孟子思想的特色,与性善相对应。这是孟子对儒家为政理论的最大贡献,也是他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观念。以民为本是性善观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集中体现。执掌国家政权的人以民众为基础,而民众则以衣食为根本。所以孟子一再向统治者建言,善政是最好的为政模式。善政不只符合民众的需要,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具有最大普遍性。......
2023-10-22
修养与改过有关系,但二者并不等同。修养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所以孟子提醒人们:“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言罢,特别提醒太子应当以古代先哲和圣王为师,像他自己,不足效法。修养过程中除了要克服这两种倾向外,孟子还要求专心致志。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他收了两个学生,同时教他们下棋。修养是慢工细活,磨的就是恒心定力。......
2023-10-22
我们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修养的必要,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第三个问题是修养的要求,无论是坚持、重行还是磨砺,都是为理的加强铺平道路。可以说,理是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修养的核心和根基。正是修养使我坚定如山,浩如长虹,修养是善道人路的保证。修养的功效取决于是否与理的源头接通,一旦中断,前功尽弃。但不修身最起码也会导致信誉扫地,人格塌台。要活出个样儿,修养是必需的。......
2023-10-22
上面孟子的话还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即善作为人的本性在所有人那里都是一样的,或许有量的差异,但绝无质的区别。隋朝文帝时,一个叫王伽的官员押送犯人李参等70余人前往京师。就此文帝下诏说:凡世上之人,都有灵悟的禀性,都懂得善恶,明白是非。节后除了一名罪犯外全部按时返回。这两个故事为善的共性提供了一个注脚。他的妻子没跑掉,被抢走了。久攻不下,朱全忠退兵,命令将粮草全部焚毁。......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