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导读:天、地、亲、君、师五大权威》

《孟子导读:天、地、亲、君、师五大权威》

【摘要】:首先,上天是最高权威,叫“惟天为大”,世界上没有比上天更崇高、更伟大的了。天、地、亲、君、师是古人尊崇的五大权威,天排在第一位,比祖先、君主、师尊还要大。所以帝王必须心怀敬畏定期祭天,祈祷国泰民安,每遇大事还要向上天通报,祈求护佑。“道”,天理的总称,这是把天理性化,视其为仁义礼智等准则构成的体系。

信仰上天是儒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孔子不谈论反常现象、动物式暴力、违背一般道理的事物、神灵鬼怪的事情,但高扬上天。

什么是上天?

前面在谈民权时引用过一段孟子与万章的对话,说的是禹把大位传给益,为了父亲的遗愿能够顺利实现,禹的儿子启远走箕山,然而民众认为启比益更贤明,朝见者不追随益而追随启,打官司的人不去益那里而去启那里。孟子这样总结:“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万章上》)按照人的安排,启做不了天子,然而结果偏偏相反,启接了禹的班。这说明人力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力量,孟子叫它“天”。

关于上天,孟子说:“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滕文公上》)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孟子所言与《论语》原话在文字上差不多,意思完全一样。这是通过尧和舜两位圣君对待上天的态度,表达天的观念。

首先,上天是最高权威,叫“惟天为大”,世界上没有比上天更崇高、更伟大的了。天、地、亲、君、师是古人尊崇的五大权威,天排在第一位,比祖先、君主、师尊还要大。所以帝王必须心怀敬畏定期祭天,祈祷国泰民安,每遇大事还要向上天通报,祈求护佑。孔子也是这个态度,他去见卫国君夫人南子,子路很不高兴,孔子说:要是我的行为不合适,就让上天来厌弃我吧。一连说了两遍。(《论语·雍也》)像是誓言,表白自己心思纯正,绝无异念,而能够作为起誓对象的一定是公认的权威,可见上天的地位。

其次,要尊崇效法上天,叫“则之”,以上天为准,听从上天安排。尧不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丹朱,而选舜接班,舜成为天子,这一传一受就是“则之”。尧相中舜,舜辅政28年,没出一点差错,广得人心;尧去世后,舜离开都城,想让丹朱执政,可民众却自动聚集到舜那里,这是上天在做功,非人力所能及,所以说接受这个现实其实是遵从上天。(《万章上》)孔子游说诸侯,到达卫国。一个叫王孙贾的大夫暗示孔子应该采用曲线策略,通过走君夫人南子、宠臣弥子瑕的门路接近国君,从而为施展自己的政治报复铺平道路。孔子一口回绝了,说:根本不对头,一个人要是得罪了上天,就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了。(《论语·八佾》)上天要人走正道,为人处事应当光明正大,那种讨好夫人和宠臣的做法是歪门邪道、小人行径,与天意背道而驰,所以上天不高兴。(www.chuimin.cn)

再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上天,叫“有天下而不与焉”,掌管天下却不刻意改变它,而是让它自然而然地运行。孟子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无所用心和不作为,只不过是对诸如耕种之类的具体事物不做过多干涉,把力量放在顺应人性、致力于教化这样的大事上面罢了。(《滕文公上》)

正因为作为王者的尧和舜自觉地把自己置于上天之下,处处遵从天的意志,孟子才说“大哉尧之为君”“君哉舜也”,赞颂他们是无比伟大的君主,“荡荡乎民无能名焉”,以至于民众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总之,上天至高无上。用《周易》的话说叫“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系辞上传》)。苍天在上,皇天后土,这个位序建立起来,世界大格局也就确定了。“惟天为大”“天尊地卑”意味着天是世界的源头,所谓“乾知大始”(《周易·系辞上传》)。乾即天。天是一切的开端,它的运行创造万物。

程颐对天有一个概括:“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神,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近思录·道体》)天,总体上说,就是“道”。具体说,就形体而言,天是我们上方之物;就主宰而言,天是上帝;就功用而言,天是鬼神;就运行而言,天是神灵;就性情而言,天是乾。这里,形体最简单,就是人人都能够感受到的物理性的天空,是直观的东西。其他几项复杂些。“道”,天理的总称,这是把天理性化,视其为仁义礼智等准则构成的体系。乾,刚健有力的品格。帝、鬼神、神都不是民俗意义上的,而是指世界的运行、造作,表达的都是超人的客观力量。

天并不局限于我们头顶上的感性的天,它是最高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