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霸道,霸,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至于哪五个,说法不一,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位没有分歧,另两位一说是秦穆公、宋襄公,一说是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霸道就是以五霸为代表的统治者的治国理政实践及其理论。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
史书记载了一次争霸过程。那是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亲率大军北上,征讨齐国,与晋国叫板。他半夜开始行动,排出三个方阵。每个方阵100列,每列100名士兵,以士人打头,每个方阵1万甲兵。其中10列为一个板块,由一名下大夫统领,树旌旗一面,一个版块1000名甲兵;10个板块就是10名指挥官,10面旌旗。方阵的统领是将军,树日月旗。三个方阵三种颜色。中军为白色,士兵着白裳、披白甲、背盛放白色尾羽箭的箭囊,旗帜也是白色的,望过去像盛开的白茅草花。左军为水红色,像熊熊燃烧的火海。右军为全黑,像翻滚着的汪洋。雄鸡高唱,列队完毕。天蒙蒙亮,晋军大营隐约现出轮廓,吴国大军与晋军大营相距仅仅一里。天将大亮,吴王夫差亲自鸣钟擂鼓,在军乐的伴奏下,全军将士齐声呐喊,雷鸣般压下来,方阵向前移动,大地颤抖。晋军胆寒,不敢应战,尊夫差为盟主。(《国语·吴语》)霸道凭力量说话,谁的兵力强盛谁就是霸主。
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公孙丑上》)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这与王道不同,行王道跟国家大小没有关系,只要重民行仁义就可以了。当初商汤王的国家只有方圆70里,周文王的国家稍大一点,也不过方圆100里。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此也就有了孟子那句名言:“春秋无义战。”(《尽心下》)
然而争霸并不是一两个人的游戏,是要大家一起玩的。孟子讲得很清楚:“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告子下》)搂,拉拢。五霸是拉着一部分诸侯去征讨另一部分诸侯。所以光有武力并不够,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号召力,就是所谓的“假仁者”。打出仁义旗号,这样大面上才过得去,才有人跟它走,对手也才说不出什么。夫差跟晋国叫板,理由就是晋国身为盟主却不去为周王室分忧,坐视各诸侯国不缴纳贡品,任由夷狄势力做大。
假不是假仁假义,而是凭借,是一定要实行的,不管主观上怎么想,客观上必须去做。我们来看看孟子笔下的齐桓公是怎么做的。他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多次召集诸侯开会。第一次盟会,通过的宣言是“诛杀不孝,不轻易变更作为储君的太子,不把妾扶正为妻”。三条围绕的是一个主题,即保持政权的稳定。第二次盟会,宣言是“尊敬贤能,培育人才,表彰有道德的人”。围绕的主题是教化。第三次盟会,宣言是“尊敬老人,慈爱孩童,不怠慢宾客旅人”。主题是社会风气。第四次盟会,“士人的官位不世袭,不得兼职,从士人中选拔官员不动摇,不得一意孤行杀戮大夫”。主题是官员队伍建设,注意以新兴的士人阶层弥补传统的贵族大夫。第五次盟会,“不得随意修坝筑堤,不得禁止互相采购粮食,不得封爵而不上报”。主题是国家关系,国家之间不能以邻为壑,也不能建立贸易壁垒,封爵应上报周天子,尊重他的权威。(《尽心上》)这五条没有一条不在理,都是仁义的体现。虽然五霸的仁义未必出于实意,但说着说着自己也就信了,真的以仁义为导向匡正天下,为诸侯立规矩。(www.chuimin.cn)
为此孟子说:五霸是尧舜禹三王的罪人,因为他们背弃了王道;诸侯是五霸的罪人,因为他们背弃了五霸的规矩;大夫是诸侯的罪人,因为他们帮着诸侯作恶。(《告子下》)
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但由于这个秩序毕竟建立在实力基础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心问题。“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公孙丑上》)诉诸力量的压服,带不来心服,别人之所以服从是因为力量不够罢了。
孟子不喜欢霸道。齐宣王请孟子讲一讲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被孟子一口回绝了,说:孔子的弟子们没有谈过二人的霸业,当然也就没有传给后人,我无从谈起。(《梁惠王上》)朱熹引董仲舒的话说:“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孟子集注》卷一)孔门中五尺孩童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他们靠的是诈术和武力,之后才倡导仁义。
五霸功业辉煌,但毕竟有限。孟子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尽心下》)不仁爱而获得国家的人有,但不仁爱而获得天下的人还没有。朱熹补充道,即便统一了天下,也传不下去。这里最有说服力的是秦朝,只传了两代皇帝,短短15年就崩溃了。
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我们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修养的必要,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第三个问题是修养的要求,无论是坚持、重行还是磨砺,都是为理的加强铺平道路。可以说,理是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修养的核心和根基。正是修养使我坚定如山,浩如长虹,修养是善道人路的保证。修养的功效取决于是否与理的源头接通,一旦中断,前功尽弃。但不修身最起码也会导致信誉扫地,人格塌台。要活出个样儿,修养是必需的。......
2023-10-22
孟子的主张很清楚,就是义在利先。楚王害怕伍子胥报仇,决心除掉他,严令各地抓紧搜捕。这不仅是人格问题,也关系到利益能否实现。相反,那种不把利益放在首位而遵循道义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最容易收获利益。由此可以说,道义就是利益,而且是最大的利益。道义的价值高于利益,因为做人是谋生的前提,利益要由道义来确保。......
2023-10-22
合理的、应该收取的就收下,不合理的、不应该收取的就拒绝。应取则取,合情合理。孟子看不上那种为了猎取名声而违背天理人情的极端做法。应取不取违背义,不值得提倡。也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可取可不取。孟子也是这个态度,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对可取可不取的利益,不取,因为取了有伤廉洁,也就是害理。鱼关于义利之辨,以上说了三层意思,一是义在利先,一是见得思义,一是应取则取。......
2023-10-22
题头这句话是《孟子》的开篇句。求利之心或者说情欲发生在外物与人的感官之间,比如作为外物的美色触动作为感官的眼睛,从而使人心动,产生欲求,所以说利益与欲望“之私也”,归属一类。齐宣王朴拙,自认为格调不高,跟孟子承认自己是贪财好色之徒。高扬利戈举起盾,动身出发去前方。追求利益,满足情欲,上符天理,下合人情。利益本身无所谓对错,问题出在欲望上。......
2023-10-22
孟子告诉魏惠王:你的问题在于喜欢打仗而不珍惜生命,轻贱生命却想使人口增长,从而使国家强大,简直是笑话。重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养育生命是天地最大的功德。重生是仁爱在生命领域的应用。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等值。他曾经对罪恶等级进行划分,从孔子批评学生冉求说起。当时冉求帮助鲁国大贵族季氏敛财,孔子断绝与冉求的师生关系,号召学生们群起而攻之。......
2023-10-22
训,解释;宜,适宜。宜意味着正,为此人们常常把义叫作正义。被认为是党人首领的张俭踏上了逃亡路。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官府逮捕孔褒、孔融,将其送进监狱,但拿不准主意应该判处哪一个。张俭自逃亡以来,因为窝藏和收容他而被官府诛杀的有十余人,遭到逮捕和审问的几乎遍及全国。利他就是做适宜的事。......
2023-10-22
俟,等待;俟命,静候命运的安排。俟命与立命虽然都包含等的意思,却是两回事。立命强调的是树立使命而等待,俟命突出的是静候命运而等待。前者倾向于命,后者倾向于运。淮阳王入京进见,第五伦作为随员与其他僚属得以见到光武帝刘秀。光武帝询问政事,第五伦乘机应对,光武帝十分高兴。光武帝哈哈大笑,任命第五伦为扶夷县长。第五伦还没到任,又被任命为会稽郡太守。......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