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霸道之道:《孟子》导读

霸道之道:《孟子》导读

【摘要】: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霸道,霸,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至于哪五个,说法不一,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三位没有分歧,另两位一说是秦穆公宋襄公,一说是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霸道就是以五霸为代表的统治者的治国理政实践及其理论。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

史书记载了一次争霸过程。那是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亲率大军北上,征讨齐国,与晋国叫板。他半夜开始行动,排出三个方阵。每个方阵100列,每列100名士兵,以士人打头,每个方阵1万甲兵。其中10列为一个板块,由一名下大夫统领,树旌旗一面,一个版块1000名甲兵;10个板块就是10名指挥官,10面旌旗。方阵的统领是将军,树日月旗。三个方阵三种颜色。中军为白色,士兵着白裳、披白甲、背盛放白色尾羽箭的箭囊,旗帜也是白色的,望过去像盛开的白茅草花。左军为水红色,像熊熊燃烧的火海。右军为全黑,像翻滚着的汪洋。雄鸡高唱,列队完毕。天蒙蒙亮,晋军大营隐约现出轮廓,吴国大军与晋军大营相距仅仅一里。天将大亮,吴王夫差亲自鸣钟擂鼓,在军乐的伴奏下,全军将士齐声呐喊,雷鸣般压下来,方阵向前移动,大地颤抖。晋军胆寒,不敢应战,尊夫差为盟主。(《国语·吴语》)霸道凭力量说话,谁的兵力强盛谁就是霸主。

(汉画像石)战神蚩尤

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公孙丑上》)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这与王道不同,行王道跟国家大小没有关系,只要重民行仁义就可以了。当初商汤王的国家只有方圆70里,周文王的国家稍大一点,也不过方圆100里。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此也就有了孟子那句名言:“春秋无义战。”(《尽心下》)

然而争霸并不是一两个人的游戏,是要大家一起玩的。孟子讲得很清楚:“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告子下》)搂,拉拢。五霸是拉着一部分诸侯去征讨另一部分诸侯。所以光有武力并不够,还必须具备足够的号召力,就是所谓的“假仁者”。打出仁义旗号,这样大面上才过得去,才有人跟它走,对手也才说不出什么。夫差跟晋国叫板,理由就是晋国身为盟主却不去为周王室分忧,坐视各诸侯国不缴纳贡品,任由夷狄势力做大。

假不是假仁假义,而是凭借,是一定要实行的,不管主观上怎么想,客观上必须去做。我们来看看孟子笔下的齐桓公是怎么做的。他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多次召集诸侯开会。第一次盟会,通过的宣言是“诛杀不孝,不轻易变更作为储君的太子,不把妾扶正为妻”。三条围绕的是一个主题,即保持政权的稳定。第二次盟会,宣言是“尊敬贤能,培育人才,表彰有道德的人”。围绕的主题是教化。第三次盟会,宣言是“尊敬老人,慈爱孩童,不怠慢宾客旅人”。主题是社会风气。第四次盟会,“士人的官位不世袭,不得兼职,从士人中选拔官员不动摇,不得一意孤行杀戮大夫”。主题是官员队伍建设,注意以新兴的士人阶层弥补传统的贵族大夫。第五次盟会,“不得随意修坝筑堤,不得禁止互相采购粮食,不得封爵而不上报”。主题是国家关系,国家之间不能以邻为壑,也不能建立贸易壁垒,封爵应上报周天子,尊重他的权威。(《尽心上》)这五条没有一条不在理,都是仁义的体现。虽然五霸的仁义未必出于实意,但说着说着自己也就信了,真的以仁义为导向匡正天下,为诸侯立规矩。(www.chuimin.cn)

为此孟子说:五霸是尧舜禹三王的罪人,因为他们背弃了王道;诸侯是五霸的罪人,因为他们背弃了五霸的规矩;大夫是诸侯的罪人,因为他们帮着诸侯作恶。(《告子下》)

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但由于这个秩序毕竟建立在实力基础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心问题。“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公孙丑上》)诉诸力量的压服,带不来心服,别人之所以服从是因为力量不够罢了。

孟子不喜欢霸道。齐宣王请孟子讲一讲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被孟子一口回绝了,说:孔子的弟子们没有谈过二人的霸业,当然也就没有传给后人,我无从谈起。(《梁惠王上》)朱熹董仲舒的话说:“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孟子集注》卷一)孔门中五尺孩童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他们靠的是诈术和武力,之后才倡导仁义。

五霸功业辉煌,但毕竟有限。孟子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尽心下》)不仁爱而获得国家的人有,但不仁爱而获得天下的人还没有。朱熹补充道,即便统一了天下,也传不下去。这里最有说服力的是秦朝,只传了两代皇帝,短短15年就崩溃了。

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