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政是孟子最重视也是论述最着力的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选择善政一词,是因为它更能体现孟子思想的特色,与性善相对应。这是孟子对儒家为政理论的最大贡献,也是他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观念。以民为本是性善观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集中体现。执掌国家政权的人以民众为基础,而民众则以衣食为根本。所以孟子一再向统治者建言,善政是最好的为政模式。善政不只符合民众的需要,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具有最大普遍性。......
2023-10-22
王道,王,圣王,以尧、舜、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为代表的英明统治者;道,道路、道理。王道就是圣王的治国理政实践及其理论。
这种实践和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字:民、仁、义。
民,用一句话来说明,叫重民生,得民心。
人的一生无非是生老病死。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让民众在生老病死上没有遗憾,是王道的起点。这是最大的民心,朱熹的注释是:“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故以此为王道之始。”(《孟子集注》卷一)
中国向有五福之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汇合各路诸侯革了暴君商纣王的命,建立周王朝,两年后造访商朝名臣箕子,请教治国之策。箕子讲了九条,说是上天赐给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儒家经典《尚书》把这九条称作“洪范”,意为最大的治国范式。其中最后一条叫“五福”,即“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译为白话是,一寿命,二富裕,三康宁,四美德,五善终。箕子强调,只要给民众这五项福分,就会得到他们的爱戴,政令就能够畅通,江山就能够持久,否则一定会像商纣王那样卷铺盖走人,最终落得国灭人亡的下场。五福是生老病死的焦点,也是王道的抓手。
箕子
齐宣王请教什么是王政。孟子说: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对农人实行九抽一税率,对官员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关卡和市场只稽查,不征税。湖泊放开,谁都可以去捕鱼。惩罚罪犯不牵连亲属。特别注意照顾鳏寡独孤。失去妻子的老人叫鳏夫,失去丈夫的老人叫寡妇,没有儿女的老人叫独老,失去父亲的孩童叫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困苦无靠之人,周文王实行仁政的措施,最先考虑的一定是他们。《诗经》唱到:富人过得好,可怜无靠人。齐宣王赞道:说得好啊!孟子道:大王觉着好,为何不实行呢?(《梁惠王下》)
通篇都是民生,话不长,内容很丰富,生老病死、寿富康德、命都涉及。由于王道解除了民众的后顾之忧,“王者之民,皞皞如也”(《尽心上》)。皞(hào),明亮。王道下的民众,明朗大气。孟子说他们吃亏而无怨恨,得利也不感激,日益向善却不去深究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切都自在得很。朱熹这样注释:“王道之所以为大。”(《孟子集注》卷十三)要不怎么说王道为大呢。用孟子的话总结,叫“保民而王”(《梁惠王上》)。保障民生者为王。
仁,用一句话说明,叫行仁爱,推善政。
齐宣王对实行仁政没信心,担心地问:像我这样的人也能安抚民众吗?孟子的回答是当然能够,说:有一回您看到一头用于做祭祀的牛,吓得浑身打哆嗦,您下令用羊来代替,这说明您有同情心,有这份仁爱就好,完全可以安抚民众。(《梁惠王上》)
魏国原本是一等一的强国,惠王这一代不行了,受够了两个强大邻居秦国和楚国的夹板气,特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扬眉吐气。孟子告诉他,不用多,只要有方圆100里土地就可以统一天下,但前提是“施仁政于民”。具体措施是,减免刑罚,少征赋税,精耕细作,及时除草。教育青壮年抽出时间专门修养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品德,在家服侍父母兄长,出门事奉长辈和上级。这样即便他们拿的是木棒也可以抗击那些秦国和楚国身披铠甲、手持利器的士兵。秦国和楚国的情况就不同了,民众遭到剥夺,无法精耕细作,不能赡养父母,致使双亲挨饿受冻,兄弟妻子离散,百姓陷入苦难。这时候大王去征讨他们,谁能够抵挡呢?(《梁惠王上》)(www.chuimin.cn)
孟子给出的措施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生产,一是开展教育,均属善政。只要坚持做下去,尽管不像秦国和楚国那样穷兵黩武,最终也可以战胜他们,因为他们不得人心。
仁者得天下是铁律,为历史一再证实。孟子说:夏、商、周三个朝代获得天下是因为实施仁爱,而失去天下则是因为背离仁爱。国家的兴废衰亡无不如此。天子不仁爱,不能保有四海。诸侯不仁爱,不能保有社稷。卿大夫不仁爱,不能保有宗庙。士人和庶人不仁爱,不能保有身家性命。(《离娄上》)
孟子肯定地说:“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离娄上》)只要效法周文王,大国不出5年,小国不出7年,管保可以在天下行使政权。“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离娄上》)
义,用一句话说明,叫守道义,匡天下。
区区小国也能一统天下?学生万章不相信。孟子给他讲了商汤王起家的故事。当年商也是小国,方圆不过70里,位于亳地(今河南商丘),与葛国为邻。葛国君主无道,不祭祀祖先。汤派人问他为什么不祭祀,葛君答没有用于祭祀的牲畜。汤给他送去牛羊,被葛君吃掉了。汤又派人询问他为什么不祭祀,葛君答没有用于祭祀的谷物。汤派毫地民众给他耕种。老人和孩子去送饭,葛君带人拦路抢劫,杀死一个小孩子,抢走了米饭和肉。汤出兵讨伐,四海之内都说,汤的行动不是贪图财富而是为百姓报仇。以葛国为起点,商开始东征西讨,总共用兵11次,无敌于天下。他的军队向东,西边的夷人埋怨,他的军队向南,北方的狄人埋怨,都说为什么把他们放在后面?民众盼望他就像大旱盼望雨水。汤的军队不扰民,所到之处,赶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继续耕耘。(《滕文公下》)
守道义也表现在国家关系上。魏国的相国白圭夸口道:我治理水患比大禹高明。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进行疏导,从而将水引入四海。而你呢,却把水引向邻国那里去。水逆流而行叫作洚水,洚水就是洪水——这是仁人最为厌恶的事情。你错了。(《告子下》)
仁者爱人守义,但不等于不诉诸武力。商汤,还有后来的周武王,都是通过武力实现改朝换代的,在他们那里武力是维护道义、匡正天下的必要手段。由于用兵是出于公心,即便被征讨的是自己的国家,民众也真心拥护,坚决站在正义一方。
正义的战争由于是仁者的行动,绝不会像非正义战争那么残忍。《尚书》有《武成》一篇,记载的是周武王与商纣王的决战,其中有句话“血流漂杵”。孟子说:盲目相信书,还不如不看书,对于这一篇的内容,他只相信两三页竹简而已。周武王是仁者,“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周武王的“至仁”去对阵商纣王的“至不仁”,怎么可能出现鲜血浮起木棒的惨烈场景呢?(《尽心下》)朱熹说,其实书中的意思是商族人临阵倒戈,他们自己相拼,杀得血流成河。孟子诘难是担心这个描写助长后人的不仁之心。(《孟子集注》卷十四)用心至此,仁者也。
王道是为民之道、仁义之道。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善政是孟子最重视也是论述最着力的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选择善政一词,是因为它更能体现孟子思想的特色,与性善相对应。这是孟子对儒家为政理论的最大贡献,也是他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观念。以民为本是性善观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集中体现。执掌国家政权的人以民众为基础,而民众则以衣食为根本。所以孟子一再向统治者建言,善政是最好的为政模式。善政不只符合民众的需要,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具有最大普遍性。......
2023-10-22
导读本篇由孔子与鲁哀公、齐景公、卫灵公、宋国国君等几位君主,及孔子与子贡、颜渊、子路等数位弟子的问答组成,主要讨论了贤君、贤臣的标准,也探讨了如何治国理政以避免乱亡、获得大治的政治思想。因开篇为鲁哀公“当今之君,孰为最贤”之问,故以“贤君”名篇。......
2023-11-01
民乐,民众的快乐,是孟子谈得较多的一个话题。齐宣王在名为雪宫的离宫会见孟子。这里的快乐也是“同”,君主向民众靠拢,叫上下同乐。孟子听说齐宣王喜爱音乐,便向他祝贺。之所以这样,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君王与民同乐。与民同乐意味着上下和谐,是治政取得成功的一个标识。正由于文王的快乐建立在民众快乐的基础上,他才能够享有快乐。只有爱民的人,只有以民众快乐为前提的人,自己才能快乐起来。......
2023-10-22
善政是治国理政领域的人路。孟子关于善政的论述,对坚持这条道路具有指导性意义。主要是两条,一条是确立民本意识,一条是建立和谐的官民关系。对于人和,朱熹的解释是“得民心之和也”。孟子以战事为例,两两相比。天地人,人的因素第一。所谓建立和谐的官民关系,关键是端正对民众的态度。官民关系是对等的。说的虽然是君主与臣民的关系,但对官吏与民众的关系也同样适用。......
2023-10-22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清乾隆五年,富平县令乔履信纂修的《富平县志》,因其反映了康乾时期的社会现实和社会观念,堪称古典修志之典范。而乔履信作为乾隆《富平县志》纂修者,便兼具了“修志”和“施政”双重理念。乔履信纂修的《富平县志》,就在两者之外给出了新的答案。其《〈富平县志〉凡例》中指出:愚意邑志与国史,体同而例异。编写县志,容易垂名于世;县官修志,也容易彰显其所作所为。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础在于“县”。......
2023-09-30
修养与改过有关系,但二者并不等同。修养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所以孟子提醒人们:“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言罢,特别提醒太子应当以古代先哲和圣王为师,像他自己,不足效法。修养过程中除了要克服这两种倾向外,孟子还要求专心致志。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他收了两个学生,同时教他们下棋。修养是慢工细活,磨的就是恒心定力。......
2023-10-22
孟子承认社会差别。古代是等级社会,处处强调差别,就连感情也打上了这一烙印。有差别就有矛盾,就可能走向对立,那么在一个等级社会中如何保持和谐呢?孔子的办法是将差别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士人不光不是白吃饭,而且对社会的作用远远超出种粮人。听说了伯夷风骨的人,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也会长志气。差别其实是社会分工,分工带来进步,造就和谐。......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