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认同社会差异:《孟子》导读

孟子认同社会差异:《孟子》导读

【摘要】:孟子承认社会差别。古代是等级社会,处处强调差别,就连感情也打上了这一烙印。有差别就有矛盾,就可能走向对立,那么在一个等级社会中如何保持和谐呢?孔子的办法是将差别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士人不光不是白吃饭,而且对社会的作用远远超出种粮人。听说了伯夷风骨的人,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也会长志气。差别其实是社会分工,分工带来进步,造就和谐。

孟子承认社会差别。当时有人主张取消差别,并且身体力行。孟子的评价换成现在的俗话,三个字:瞎胡闹。在他看来,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由它们本身的情况决定的,很正常,抹平差别“是乱天下也”(《滕文公上》)。朱熹解释说:孟子的意思是差别乃“自然之理”(《孟子集注》卷五)。

譬如,存在着治理者和被治理者的差别。前者叫大人、劳心者,后者叫小人、劳力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他们的差别是通行天下的法则。

具体到被治理者,成员也不一样。住在城市的叫“市井之臣”,即市民;住在乡下的叫“草莽之臣”,即草民;统称“庶人”。(《万章下》)草民还可以再分,按其养活的人数,分为上、上次、中、中次、下。(《万章下》)

治理者也不一样,分为君主、大夫、士人三大阶层,每一阶层还要分出等级。君主中,天子最高,下面分公、侯、伯、子、男,他们是诸侯国的国君,而天子则是共主。大夫中,分卿大夫、大夫。士人中,分上士、中士、下士。(《万章下》)

古代是等级社会,处处强调差别,就连感情也打上了这一烙印。墨家主张抹杀爱的差别,一个称夷子的墨家弟子就这样说。话传到孟子耳朵里,说:这个夷子真的认为人们爱哥哥的孩子跟爱邻居的孩子一个样吗?天生万物,每物只有一个根本,而夷子却认为有两个根本。接着孟子从丧葬起源来论述爱的不同。最初死人是不埋葬的,丢进山沟了事。亲人路过,望见狐狸撕咬尸体,上面爬满了苍蝇,额头上的汗顿时冒了出来,眼睛赶紧避开,不敢正视。心里老大不落忍,便抱些藤蔓野草树枝盖在上面,丧葬就是这样来的。(《滕文公上》)孟子的意思是,如果看见的是不相干的人的尸体,就不会如此震动,说明爱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朱熹补充道:“故其爱由此立,而推以及人,自有差等。”(《孟子集注》卷五)爱就是这样被意识到的,然后推己及人,这才有了对他人的爱,所以爱分差别等级。

有差别就有矛盾,就可能走向对立,那么在一个等级社会中如何保持和谐呢?

孔子的办法是将差别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均可以说是平均,也可以说是合理,守住各自在礼制中的位置和所得,就是合理。这也是孟子的主张。

鲁国君主鲁缪公几次拜访子思,提出跟他交朋友,子思很不高兴。前面说过,朋友关系的要义是平等,国君与士人地位悬殊,子思严守等级,所以觉得鲁缪公的做法真是有些荒谬。孟子就是这样看的,说当时子思的心理是:以地位论,你是君主,我是臣子;以道德论,我可以做老师,你只能做学生,差别摆在那儿,怎么做朋友?(《万章下》)恪守各自位置所形成的和谐是制度的和谐。孟子要维持这个制度。(www.chuimin.cn)

子思

和谐还来自互补。互补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差别决定的,差别必然带来互补。

学生彭更有个观点,士人不可以不劳而食。孟子说:这不叫不劳而食,应该叫互通有无。如果大家消费的都是自己的产品,那么好了,农夫种出的多余粮食给谁吃?妇人织出的多余布匹给谁穿?正是互通有无,木匠、车匠才有饭吃,其他人也才有车坐。(《滕文公下》)互通有无就是和谐。

学生公孙丑也认为士人不应该白吃饭。孟子说:士人可不是光吃饭不干事。他干的是大事,如果君主用他,他发挥治理才干,君主就能得到安定,拥有财富,受到尊敬,享受荣光;如果人们跟从士人学习,就可以成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人才。我问你,是种地的贡献大呢还是治理的贡献大?(《尽心上》)士人不光不是白吃饭,而且对社会的作用远远超出种粮人。

所以士人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治理上多做贡献。比如办学,可以从多方入手,有的重点是速成,有的专攻品德,有的是提升才能,有的主要是解答疑惑,还有的是私下传授。(《尽心上》)再如,榜样示范,伯夷、柳下惠这类高士的效用就很大。听说了伯夷风骨的人,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也会长志气。听说了柳下惠风骨的人,刻薄者也会变得敦厚,浅薄者也会变得宽宏大量。(《尽心下》)

这也是互补,士人提供管理、教育,农人提供粮食,双方互通有无。朱熹的注释是:“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无君子则乱。”(《孟子集注》卷五)治理者离开被治理者就会饿肚子,被治理者离开治理者就会陷入混乱,谁也离不开谁。

差别其实是社会分工,分工带来进步,造就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