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如果说恒产是保证人的生活的话,那么减负则是使人过上好日子,让人活得有尊严。
齐宣王对周文王拥有方圆70里的园林羡慕不已,发牢骚说:我的园林才40里,老百姓就有意见了,太不公平了。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谁都可以进,想砍柴的进去砍柴,想打猎的进去打猎,君王与民众共享,老百姓还嫌70里的地界窄了呢。而您的园林呢,禁令规定猎杀里面的麋鹿视同杀人罪,这如同设置了一个40里见方的大陷阱,老百姓巴望它小一些不是很正常吗?(《梁惠王下》)
(汉画像石)猎兔
跟前面的与民同乐一样,这里孟子强调的仍是同:与民同利。利益不能一人独大,应该在国民中有一个合理分配。
体现在民众负担上就是轻税赋。
税赋是君主和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古代的税收不尽相同,各朝有各朝的做法。孟子一一做了介绍。夏朝给每个农人田地50亩,实行贡法;商朝给每家农户田地70亩,实行助法;周朝给每家农户田地100亩,实行彻法。贡法是专门划出5亩地,参照几年的收成取一个平均数值作为贡赋。这个税额是固定的,无论年景好坏,农人都必须照额上贡。助法以井田制为基础,一个井田630亩,平均分成9份,中间一份为公田,收成用于交税,其他8份为8家农户私田,收成全部归自己。助法的税额不是固定的,以年景为转移。总之是公田上的收获,年成好,交的税就多;年成不好,交的税就少。周朝的彻法其实就是助法,但把井田扩大到8户900亩。孟子不赞成贡法,因为它只考虑收税,根本不顾民众死活。丰年还好说,一旦遇上灾年,农人连来年的耕种都难以为继,却一定要保证固定税额,致使人们不得不通过借贷交税。孟子赞成助法,认为它公正,“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天降雨水,滋润公田,也滋润私田。好就好在君与民同利,国与家共惠。(《滕文公上》)
但孟子也没有完全否定夏朝的贡法,它的那个十抽一的比例就比较合理,比助法的九抽一要轻。据说周朝实际执行的比例跟夏朝差不多,因为村舍建在100亩公田上,建筑面积20亩,交税的田地只有80亩,算下来比十抽一还要低一点。(www.chuimin.cn)
但也不是越低越好。魏国的相国白圭打算把税率定为二十抽一,孟子说这个办法貉(mò)国实行过。貉国(貊国)是从前北方的一个小国。孟子问:一个一万户人口的国家,只有一个人做陶器,行不行?白圭答不行,陶器会不够用的。孟子说:貉国贫瘠,国家不设职能部门,官吏很少,二十抽一便够用了。放在现在的中原国家,不设百官衙署,取消伦常秩序,行得通吗?做陶器的人太少,尚且要影响国家正常运转,何况没有管理者呢?我看能够保持什一税就很好了,低于这个标准的是大貉小貉那样的国家,高于这个标准的是大桀小桀那样的暴君。(《告子下》)
除了田税,民众还有其他负担,孟子主张一概就轻从减。
他列举了三种负担,即对生产的粮食征税(田税)、生产的布帛征税,以及征发劳役。孟子说,实行善政的君子只征用其中的一项,缓减另两项。如果有人同时征用两项的话,就会饿死人;如果三项同时都征用的话,就要妻离子散了。(《尽心下》)这实际上是自杀行为,“国之本在家”,作为国之根本的农户家破人亡,国还能维持下去吗?朱熹引尹氏言:“取之五度,则其国危矣。”(《孟子集注》卷十四)收取的税赋达到民众收入的一半,国便危险了。不幸的是,后世政权造成的民众负担往往大于这个比例,仅凭这一条就可以称之为暴政。(《孟子集注》卷十四)
孟子说这方面周文王做得就很好。他派人管理市场和关卡,但只稽查,不征税。(《梁惠王下》)现在可不是这样,纯粹是为了敛财,所以是“将以为暴”(《尽心下》)。
孟子说:只要去鼓励生产,减轻税负,就可以使民众富起来。按照节令收取农作物,按照礼制进行消费,财富就用不完。如果谁家的柴用完了,水用光了,大晚上去敲别人家的门求助,没有不帮助解决的,为什么?因为家里的这些东西有的是。圣人治理天下,使粮食像柴和水那么多,民众哪里还有不仁爱的呢?(《尽心上》)
孟子告诉统治者:只要你尊贤使能,那么天下的士人就都会高高兴兴地来投奔就职;只要市场及储存货物的场地不征税,那么天下的商人就都会高高兴兴地前来做生意;只要关卡只稽查不征税,那么天下的旅客就都会高高兴兴地走这条路;只要耕者除了什一税之外再没有别的负担,那么天下的耕者就都会高高兴兴地到这块地上劳作;只要居住的地方没有劳役和其他税赋,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高高兴兴地成为这里的居民。只要真正做到这五条,不要说本国了,就是邻国民众也会把你当父母仰慕。到时候谁要想率领这些百姓攻打你,好比是率领儿子攻打他的父母,这样的事自有人类以来还从未成为事实。如此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还从未有过。(《公孙丑上》)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孟子承认社会差别。古代是等级社会,处处强调差别,就连感情也打上了这一烙印。有差别就有矛盾,就可能走向对立,那么在一个等级社会中如何保持和谐呢?孔子的办法是将差别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士人不光不是白吃饭,而且对社会的作用远远超出种粮人。听说了伯夷风骨的人,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也会长志气。差别其实是社会分工,分工带来进步,造就和谐。......
2023-10-22
就修养而言,仁爱首先是爱己,表现为自尊;守礼重在恪守规矩,表现为自制;义行主要是做所应做,表现为自立。自尊、自制、自立就是我们下面分别要谈的。这是一个寓言,让男人脸红的寓言——他们竟是以牺牲自己尊严为代价混生活的,他们还配享用丈夫这个名号吗?......
2023-10-22
善政是孟子最重视也是论述最着力的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选择善政一词,是因为它更能体现孟子思想的特色,与性善相对应。这是孟子对儒家为政理论的最大贡献,也是他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观念。以民为本是性善观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集中体现。执掌国家政权的人以民众为基础,而民众则以衣食为根本。所以孟子一再向统治者建言,善政是最好的为政模式。善政不只符合民众的需要,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具有最大普遍性。......
2023-10-22
修养与改过有关系,但二者并不等同。修养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所以孟子提醒人们:“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言罢,特别提醒太子应当以古代先哲和圣王为师,像他自己,不足效法。修养过程中除了要克服这两种倾向外,孟子还要求专心致志。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他收了两个学生,同时教他们下棋。修养是慢工细活,磨的就是恒心定力。......
2023-10-22
我们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修养的必要,人为什么会出现过错?第三个问题是修养的要求,无论是坚持、重行还是磨砺,都是为理的加强铺平道路。可以说,理是修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修养的核心和根基。正是修养使我坚定如山,浩如长虹,修养是善道人路的保证。修养的功效取决于是否与理的源头接通,一旦中断,前功尽弃。但不修身最起码也会导致信誉扫地,人格塌台。要活出个样儿,修养是必需的。......
2023-10-22
上面孟子的话还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即善作为人的本性在所有人那里都是一样的,或许有量的差异,但绝无质的区别。隋朝文帝时,一个叫王伽的官员押送犯人李参等70余人前往京师。就此文帝下诏说:凡世上之人,都有灵悟的禀性,都懂得善恶,明白是非。节后除了一名罪犯外全部按时返回。这两个故事为善的共性提供了一个注脚。他的妻子没跑掉,被抢走了。久攻不下,朱全忠退兵,命令将粮草全部焚毁。......
2023-10-22
双方辩论的焦点是人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告子否认这一点,认为善是后天的,是社会施加于人的,就像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一只筐子。朱熹为《孟子》做注,把这层话挑明了:“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认定告子的论调与荀子的人性恶观点同属一路。就是说,人性本恶,至于善,那是后天的加工制作。发难的是一个叫孟季子的人,手法仍旧是把善与人性分开。以儒家人性观衡量,性恶说是第一个误区。......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