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魏惠王对孟子抱怨:我对老百姓够好的了,黄河南边发生灾荒,我把灾民迁往黄河东边,黄河东边发生灾荒,我把灾民迁往黄河南边。看看周围国家,有哪一个君王像我这么尽心尽力,然而他们的人口不见减少,我的人口不见增加,真让人想不通。
孟子说: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做比方吧。战败了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跑了五十步的人讥笑跑了上百步的人胆小怕死,您觉得如何?魏惠王嗤地一笑:没有道理,这人虽然少跑了五十步,但毕竟也是逃跑啊。问题就在这里,孟子说,所以您就不必期望魏国的人口比邻国增长得快了。其实,只要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使用细密渔网捕捞,鱼鳖就吃不完;不乱砍滥伐,木材便用不完。这些东西用不完,民众的生老病死就不用操心,人口自然会增长。(《梁惠王上》)
孟子告诉魏惠王:你的问题在于喜欢打仗而不珍惜生命,轻贱生命却想使人口增长,从而使国家强大,简直是笑话。重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养育生命是天地最大的功德。生,不是仅仅对人的,而是包括庄稼、鱼鳖、树木在内的所有生命。重生是仁爱在生命领域的应用。
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等值。滕文公对滕国命运忧虑不已,一个小国要想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实在太难了。孟子给他讲了周族祖先亶父的故事。当时周族人生活在邠(bīn,今陕西彬县)地一带。这里靠近西北狄人的生活区,狄人逐水草而居,侵入邠地。周人领袖亶父为了让狄人退兵,送去皮子和丝帛,人家不收;又奉上马和狗,人家退了回来;再献上珠宝美玉,人家还是不要。怎么办?亶父召集族人说:狄人要的是土地,要守住土地就得进行战争。我听说,君子不为了养育人的东西而危害人。你们也不必担心自己没有君主,我要离开这里。说罢便离开了。大家说:亶父是仁人啊,不可以没有这样的君主。于是便一起跟在亶父的后面,南行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安顿下来。然而也有不同议论,有人说:世代居住的土地,岂能自作主张放弃,拼了老命也得守住它。讲完往事,孟子对滕文公说:两种见解,请君上您二择其一。(《梁惠王下》)
孟子的态度很明确,如果他处在滕文公的位置上,一定选择亶父的做法。正如后来的《孝经》所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第九》),人是最高价值,庄稼、鱼鳖、树木等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养人,土地也一样。只要人在,失去的可以再夺回来;如果人不在了,失去的便永远失去了。
(汉画像石)战场(www.chuimin.cn)
孟子最不能容忍的是战争,因为这是杀人嗜血的勾当。他曾经对罪恶等级进行划分,从孔子批评学生冉求说起。当时冉求帮助鲁国大贵族季氏敛财,孔子断绝与冉求的师生关系,号召学生们群起而攻之。孟子说:由此可见,不促进君主实行仁政而帮助他敛财,是遭到孔子鄙弃的,就别说是帮助君主发动战争了。为争夺土地去作战,杀死的人遍布原野;为争夺城池去作战,杀死的人遍布街巷;这就叫硬让泥土吃人肉,死刑都容纳不下这种罪行。所以,好战的人应该遭受最重的刑罚,鼓吹连横合纵的人遭受次一等刑罚,破坏草场、私分土地的人遭受再次一等的刑罚。(《离娄上》)
在孟子看来,杀人与杀己差不了多少。他说:“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闲耳。”(《尽心下》)杀别人的父亲,别人也杀他的父亲;杀别人的哥哥,别人也杀他的哥哥。虽然他的父亲和哥哥不是自己杀的,但二者的差异就像一道窄窄的缝隙那么小。战争也是这样,你向别国开战,等于向自己的国家开战。
所以当魏惠王的儿子魏襄王向孟子请教什么样的人才能统一天下时,孟子的回答是不喜欢杀人的人。魏襄王几乎要冷笑了,他眼中这样的人无异于懦夫废物,讥道:有愿意追随不喜欢杀人的君王的人吗?孟子看定对方,答:天下没有人不愿意。大王您知道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遇上大旱,禾苗都干枯了。这时天上突然乌云密布,大雨滂沱,于是禾苗便蓬勃生长起来。这样的势头,谁能阻挡?如今各国君王,没一个不喜欢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君王站出来,天下民众就都会伸长脖子期待他来解救。那时候民众归服他,就像大水向下奔流,如此气势,谁能阻挡?(《梁惠王上》)
并非战争才是杀人,为富不仁的政治同样在做着这样的事。孟子问魏惠王:拿木棒打人与用刀子杀人有什么不同吗?魏惠王答没有不同。孟子又问:战争杀人与为政杀人有什么不同吗?魏惠王答没有不同。孟子说:厨房里有的是精肉,马房里有的是健马,街上的老百姓却满面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等于是率领禽兽吃人啊!禽兽相食,人们尚且厌恶,身为民众的父母,推行政务却跟率领禽兽吃人没有两样,还口口声声为民父母,怎么配呢?孔子说,最初发明用木偶陪葬的人,应该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木偶像人罢了,那么让人活活饿死不是罪责更大吗?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合理的、应该收取的就收下,不合理的、不应该收取的就拒绝。应取则取,合情合理。孟子看不上那种为了猎取名声而违背天理人情的极端做法。应取不取违背义,不值得提倡。也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可取可不取。孟子也是这个态度,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对可取可不取的利益,不取,因为取了有伤廉洁,也就是害理。鱼关于义利之辨,以上说了三层意思,一是义在利先,一是见得思义,一是应取则取。......
2023-10-22
题头这句话是《孟子》的开篇句。求利之心或者说情欲发生在外物与人的感官之间,比如作为外物的美色触动作为感官的眼睛,从而使人心动,产生欲求,所以说利益与欲望“之私也”,归属一类。齐宣王朴拙,自认为格调不高,跟孟子承认自己是贪财好色之徒。高扬利戈举起盾,动身出发去前方。追求利益,满足情欲,上符天理,下合人情。利益本身无所谓对错,问题出在欲望上。......
2023-10-22
孟子的主张很清楚,就是义在利先。楚王害怕伍子胥报仇,决心除掉他,严令各地抓紧搜捕。这不仅是人格问题,也关系到利益能否实现。相反,那种不把利益放在首位而遵循道义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最容易收获利益。由此可以说,道义就是利益,而且是最大的利益。道义的价值高于利益,因为做人是谋生的前提,利益要由道义来确保。......
2023-10-22
训,解释;宜,适宜。宜意味着正,为此人们常常把义叫作正义。被认为是党人首领的张俭踏上了逃亡路。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官府逮捕孔褒、孔融,将其送进监狱,但拿不准主意应该判处哪一个。张俭自逃亡以来,因为窝藏和收容他而被官府诛杀的有十余人,遭到逮捕和审问的几乎遍及全国。利他就是做适宜的事。......
2023-10-22
俟,等待;俟命,静候命运的安排。俟命与立命虽然都包含等的意思,却是两回事。立命强调的是树立使命而等待,俟命突出的是静候命运而等待。前者倾向于命,后者倾向于运。淮阳王入京进见,第五伦作为随员与其他僚属得以见到光武帝刘秀。光武帝询问政事,第五伦乘机应对,光武帝十分高兴。光武帝哈哈大笑,任命第五伦为扶夷县长。第五伦还没到任,又被任命为会稽郡太守。......
2023-10-22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用孔子的话来概括就是“见得思义”。抛弃道义,即使得到利益也不牢固;出于贪婪,即便成功也会结怨于人。丕郑接受了里克的意见,他们合力除掉了骊姬和奚齐。见得不思义,一定吃大亏。仇由国必须削平高地、填平深沟,修筑一条道路,大钟方可抵达。不要说诱人的利益得不到,就是已有的利益也会丢掉。见得思义太重要了。见得思义就是把利益放进道义这个价值向度中检视,看自己是否有理由得到,并由此做出选择。......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