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是上天的最大代理人,就是《尚书·泰誓》中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作为民众代理上天的经典表述,在史书典籍中一再出现,后人也一再发挥。高堂隆指出,民众已不堪骚扰,怨恨愤懑。一种是仁人志士,以自己的行为通行于天下,从而证明仁义道德是天下所必需的。天民和天吏作为上天的代理人是理论上的归结,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天意的执行者。太子晋深表赞同,说自己还有3年可活。......
2023-10-22
万章与孟子讨论君权的来源问题。
案例是历史上的圣王尧和舜。尧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所谓的天子。
万章问老师:尧把天下交给了舜,对吧?这是历史事实,谁都知道。不想孟子一口否认:不是,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给什么人。万章这就不明白了,睁大眼睛问:可舜毕竟拥有了天下呀,不是尧给他的,是谁给他的呢?上天,孟子静静地说。是上天命令他接受吗?万章满是疑问。
不,上天并不说话,只是通过事实来决定,孟子答。万章越发糊涂了:怎样决定呢?孟子说:安排舜主持祭祀而顺利完成,表明上天接受了他;安排舜主持政务而有条不紊,表明民众接受了他。所以说,舜得到天下,是上天给他的,是民众给他的。天子并不能决定这些,因此天子不能把天下交给谁。万章望着老师,还是不大明白。
孟子解释道:舜一直顺利地辅佐了尧28年,这不是哪一个人的意志所能够决定的,是天意;尧去世后,舜避开尧的儿子,离开都城跑到南边去,可是诸侯不去朝见尧的儿子,偏偏去到南边朝见舜,打官司的人也不去尧的儿子那里评理,而是去找舜,这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意志所能够决定的,是天意。这样,舜才回来做天子。顿了顿,孟子加重语气道:上天通过民众来表达它的意志,正如《尚书》说的那样:“天用我们百姓的眼睛来看,天用我们百姓的耳朵来听。”
噢,是这样,万章听清楚了,原来是上天通过民众选择了舜。(《万章上》)
师生二人又谈到禹。
万章的意见是,到了禹的时代道德衰落了,禹把天子的位子不是传给贤人而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启。
孟子望了学生一眼,看来万章还是没明白,便从禹继承天子大位谈起,说:舜相中禹为接班人,把他推荐给上天,这个考验期长达17年。舜死后,禹避开舜的儿子,远远跑到阳城,而民众也纷纷追到阳城,就像当年人们不去找尧的儿子而去找舜一样。禹效法舜,确定贤者为接班人,他选中的是益,7年后禹去世。禹的儿子启采取了跟父亲相同的做法,远走箕山,然而朝见者和打官司的人不去益那里,偏偏去找启;歌者唱颂的也不是益而是启。不是禹选择的接班人不对,而是益做助手的时间太短,对民众实施的恩德不够。比一比禹就清楚了,禹做助手加上做天子一共执政24年,恩德深入民心。所以民众出于感情,宁肯相信禹的儿子,况且启很贤明,大家相信他完全能够继承禹的事业,走禹的治政道路。(《万章上》)
两次讨论,孟子的中心论点都是题头语录那句话:“天与之,人与之。”(《万章上》)君主的位置或说权力,是上天赋予的,是民众给予的。朱熹注释道:“天无形,其视听皆从于民之视听。”(《孟子集注》卷九)是说,天是抽象的,最终还是由民意裁决。孟子关于民众选择的说法很有意思,他们舍近求远,去追随自己心中的君主,而把官方的权威晾在一边,拿今天的话说叫作用脚投票。这就是说,君主的权力来自民众的选择权。当然,这里的上天绝非摆设,古人真诚地信奉天。把民众视为天的耳目和代言人,视民意为天意,是借上天提升民众,可以读出天赋民权、君权民授的思想。(www.chuimin.cn)
这实际上讲的是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一个叫沈同的齐国大夫私下问孟子燕国是否可以讨伐。上节齐宣王与孟子对话的起因也是这件事。当时燕国的君王名子哙,受人蛊惑,将国君大位让给相国子之,引起内乱,作为邻居的齐国趁机行动。对沈同的问题,孟子的回答很干脆:完全可以。为什么?因为君权的转让是在燕国君臣之间私自进行的,根本无效。正如一个官员,看着某人挺合意,不经过国家允许,便把自己的官位转让给他。(《公孙丑下》)由于燕国的权力转移不合法,臣民不高兴,这才闹起来。既然不合法,齐国就可以替天行道,代行民意,出兵讨伐。
对于失去民众支持的君主,孟子充满了蔑视。
齐宣王问:殷商族的汤流放夏朝的天子桀,周族的武王讨伐商朝的天子纣,有这样的事情吗?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暴虐百姓,还把殷商族的领袖汤关押起来。汤获释后,实施仁政,诸侯都来投奔他。汤起兵讨伐桀,桀逃跑了,在放逐中死去。周武王讨伐纣,是汤讨伐桀的历史重演,主要情节几乎一模一样。
(汉画像石)桀
孟子的回答是:这两件事情文献上均有记载。
然而——齐宣王接着问:臣民杀掉他们的君主,这难道可以吗?
孟子盯着齐宣王看了片刻,答道:我只知道,违背仁爱的叫作“贼”,破坏义理的叫作“残”,而“残贼”之人叫作“独夫”。我只是听说周武王诛灭了独夫民贼纣,没有听说过他除掉了他的君主。(《梁惠王下》)
独夫民贼没资格领导民众,必须下台走人。赖着不走,民众就用革命对付他。孟子这里讲的就是儒家津津乐道的“汤武革命”。《周易》中有一卦叫“革”,组成它的上卦是“泽”,代表水;下卦是“离”,代表火。水火不容,其结果就是变革。革卦的解释说:天地由于变革而形成四季的更迭,商汤和周武王的革命顺应天意、符合民意。革命的时代意义简直太伟大了!(《周易·革·彖传》)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民众是上天的最大代理人,就是《尚书·泰誓》中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作为民众代理上天的经典表述,在史书典籍中一再出现,后人也一再发挥。高堂隆指出,民众已不堪骚扰,怨恨愤懑。一种是仁人志士,以自己的行为通行于天下,从而证明仁义道德是天下所必需的。天民和天吏作为上天的代理人是理论上的归结,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天意的执行者。太子晋深表赞同,说自己还有3年可活。......
2023-10-22
东晋王朝是与世家大族的统治相始终的。在东晋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王、庾、桓、谢“四大家族”交替执政,他们之间愈演愈烈的杀戮,造成了民众的巨大苦难。在后来的斗争中,王导卷土重来,庾氏势力被迫离开京师地区,在长江上游建立基地,庾亮、庾翼兄弟镇守武昌,据有了东晋江山的一半。谢玄在京口成立了“北府兵”,成为东晋最强劲的武力,影响深远。刘裕先是恢复晋安帝的皇帝名义。延续了一百零四年的东晋王朝结束了。......
2023-08-31
吾人既明孟子人生哲学根据于其性善论,兹再叙其方法论。第一项扩充固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为人类所固有。著者于前章曾云: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即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由性善而扩充之为尧舜之徒,达则行先王之政,穷则守先王之道。又清代陈澧对于孟子所言“扩充”之义,论之甚精,其言曰: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此外扩充之义,触处皆是。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扩充也。......
2023-11-22
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2023-11-22
诸圣贤中,为孟子最崇拜者,首推文王。其倡性善,谈仁义,言王政,莫不出自文王。实则文王之行学,至孟子始发挥而光大之。《孟子》书讲道统多述文王之德,此明证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以此知孟子所言王政,皆文王之政,所谓师文王者在此也。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2023-11-22
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更周游而救世。兹将孟子历游齐、梁、宋、滕诸国,略为考定:孟子游梁之时,当在惠王后元十五年。则孟子至梁,当在是年。史公未考惠王有改元之事,故不得不系孟子至梁于三十五年,致种种不合。《通鉴》既从《竹书》以正其失,而仍从史至魏之年,直至襄王即位,载孟子见梁襄王说,竟似孟子在梁十八年之久,则犹未免袭误耳。至孟子游历之程序,有清一代学者有所考证。......
2023-11-22
至孟子亦崇拜尧舜之为人,如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论尧舜处事制物之义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其论尧之让禅于舜,而谓尧荐舜于天,君位非私相授受也。至于舜,则又以中之抽象名称,适用于心性之状态,而更求其切实。舜之人格伟大,古书多有所述,孟子尝为表彰之。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