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导读》:探讨义利之辨对人路的意义

《孟子导读》:探讨义利之辨对人路的意义

【摘要】:唐太宗时,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送的绢帛,事情败露。唐太宗对他采取的是羞辱法,以检视他的人性。以义划界,一边是大写的人,一边是小写的人。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前往,但按兵不动。魏无忌假传魏王命令,杀掉了晋鄙,统率大军驰援赵国,击败了秦军。为表示感激,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魏无忌。

义也可以解释为界限,近代大儒康有为就这么认为:“界限者,义也。”(《春秋董氏学》卷第六)界限就是我们常说的底线,为人处世要有底线,义划定的就是这条底线。

这条底线就是人路的界限,义利之辨对人路的意义就在于确定边界。

以义划界,一边是人,一边是禽兽。

唐太宗时,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送的绢帛,事情败露。太宗说:顺德如果始终能够做到有益于国家,府库中的财富,我与他共享,受之不尽,他何必如此贪婪!太宗当众赐给他绢帛数十匹。大理寺少卿胡演问: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赦,为什么还赐予他绢帛呢?太宗说:他要是有人性,得到赐予绢帛的羞辱,远远超过刑罚;如果不知道羞愧,不过是禽兽罢了,杀了又有何用!(《资治通鉴》卷192)唐太宗用的是孟子的话“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没有羞恶心的人不配做人。动物不知羞耻,弱肉强食,当众交配。

长孙顺德
(清)刘源 绘

长孙顺德是功臣,画像入凌烟阁功臣图,爵封国公,德行和能力均有过人之处。唐太宗对他采取的是羞辱法,以检视他的人性。如果痛改前非,说明他还有人性;如果不知羞耻、不思悔改,那他则与禽兽无异,开除他的人籍。

关于人与动物的分野,画家、学者丰子恺说过一段话:“贪生恶死,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是动物之一,当然也有这种本能,但人贪生恶死,与其他动物的贪生恶死有点不同;其他动物的贪生恶死是无条件的。人的贪生恶死则为有条件的。古人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可说就在于此。何谓无条件的?只要吃得着东西就吃,只要逃得脱性命就逃,而不顾其他一切道理,叫无条件的。……何为有条件?照道理可以吃,方肯吃。照道理活不得,情愿死去。这叫作有条件的。条件就是道理。故人可以说是讲道理的动物。除了白痴及法西斯暴徒以外,世间一切人都是讲道理的动物。许多动物中,何以只有人讲道理呢?是因为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一件宝贝,这宝贝叫‘同情’。同情就是用自己的心来推谅别人的心。人间一切道德,一切文明,皆从这点出发。……这样,‘一己’和‘大群’就不可分离。我就有‘小我’和‘大我’。小我就是一身,大我就是全群。”(丰子恺:《杀身成仁》)这段话写在抗战时期,子恺先生感同身受,故以生死为题,阐明义利大理。(www.chuimin.cn)

以义划界,一边是大写的人,一边是小写的人。

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尽心上》)都是鸡叫便起身,忙着做好事的,是舜的同道。一心奔私利去的,是盗跖的同党。要分清二者,没有别的,就看他是与人为善还是唯利是图。朱熹做注,引程氏兄弟言:“善与利,公私而已矣。”(《孟子集注》卷十三)善是为己又为人,利是为己而损人。

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齐人鲁仲连在解围中出了大力,主持赵国政务的平原君赵胜想封赏他,使者三次前往,他都不肯接受。赵胜又送去千金为鲁仲连祝寿,鲁仲连笑着说:天下士人最看重的就是为别人排忧除难、调解纠纷而一无所求。如果有所谋取,就是商人的行为了!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再相见。(《资治通鉴》卷5)

这次解围的主角是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前往,但按兵不动。魏无忌假传魏王命令,杀掉了晋鄙,统率大军驰援赵国,击败了秦军。为表示感激,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魏无忌。贤士唐且问魏无忌:有句话不知您是否听到过?魏无忌请他讲。唐且说:别人憎恶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恶别人,不能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我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恩,不可以不忘记。您对赵国有大恩,希望您能忘掉解救赵国的事。魏无忌答:我遵从您的教诲。(《战国策·魏四》)

鲁仲连、魏无忌的做法可以称得上是大写的人了,他们守住了人路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