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收敛就是义的特征。将欲望置于道义的坐标上,将利益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是人性的要求。作为天性的欲望及其指向的利益必须适合作为本性的义理。义利之辨绝非仅仅是义利本身的事情,还影响着其他领域。孟子提倡“恒产”,以确保民众的生存需要。义利之辨是大问题,具有全局性。......
2023-10-22
义也可以解释为界限,近代大儒康有为就这么认为:“界限者,义也。”(《春秋董氏学》卷第六)界限就是我们常说的底线,为人处世要有底线,义划定的就是这条底线。
这条底线就是人路的界限,义利之辨对人路的意义就在于确定边界。
以义划界,一边是人,一边是禽兽。
唐太宗时,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送的绢帛,事情败露。太宗说:顺德如果始终能够做到有益于国家,府库中的财富,我与他共享,受之不尽,他何必如此贪婪!太宗当众赐给他绢帛数十匹。大理寺少卿胡演问: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不可赦,为什么还赐予他绢帛呢?太宗说:他要是有人性,得到赐予绢帛的羞辱,远远超过刑罚;如果不知道羞愧,不过是禽兽罢了,杀了又有何用!(《资治通鉴》卷192)唐太宗用的是孟子的话“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没有羞恶心的人不配做人。动物不知羞耻,弱肉强食,当众交配。
长孙顺德
(清)刘源 绘
长孙顺德是功臣,画像入凌烟阁功臣图,爵封国公,德行和能力均有过人之处。唐太宗对他采取的是羞辱法,以检视他的人性。如果痛改前非,说明他还有人性;如果不知羞耻、不思悔改,那他则与禽兽无异,开除他的人籍。
关于人与动物的分野,画家、学者丰子恺说过一段话:“贪生恶死,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是动物之一,当然也有这种本能,但人贪生恶死,与其他动物的贪生恶死有点不同;其他动物的贪生恶死是无条件的。人的贪生恶死则为有条件的。古人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可说就在于此。何谓无条件的?只要吃得着东西就吃,只要逃得脱性命就逃,而不顾其他一切道理,叫无条件的。……何为有条件?照道理可以吃,方肯吃。照道理活不得,情愿死去。这叫作有条件的。条件就是道理。故人可以说是讲道理的动物。除了白痴及法西斯暴徒以外,世间一切人都是讲道理的动物。许多动物中,何以只有人讲道理呢?是因为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一件宝贝,这宝贝叫‘同情’。同情就是用自己的心来推谅别人的心。人间一切道德,一切文明,皆从这点出发。……这样,‘一己’和‘大群’就不可分离。我就有‘小我’和‘大我’。小我就是一身,大我就是全群。”(丰子恺:《杀身成仁》)这段话写在抗战时期,子恺先生感同身受,故以生死为题,阐明义利大理。(www.chuimin.cn)
以义划界,一边是大写的人,一边是小写的人。
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尽心上》)都是鸡叫便起身,忙着做好事的,是舜的同道。一心奔私利去的,是盗跖的同党。要分清二者,没有别的,就看他是与人为善还是唯利是图。朱熹做注,引程氏兄弟言:“善与利,公私而已矣。”(《孟子集注》卷十三)善是为己又为人,利是为己而损人。
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国。齐人鲁仲连在解围中出了大力,主持赵国政务的平原君赵胜想封赏他,使者三次前往,他都不肯接受。赵胜又送去千金为鲁仲连祝寿,鲁仲连笑着说:天下士人最看重的就是为别人排忧除难、调解纠纷而一无所求。如果有所谋取,就是商人的行为了!于是辞别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再相见。(《资治通鉴》卷5)
这次解围的主角是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前往,但按兵不动。魏无忌假传魏王命令,杀掉了晋鄙,统率大军驰援赵国,击败了秦军。为表示感激,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魏无忌。贤士唐且问魏无忌:有句话不知您是否听到过?魏无忌请他讲。唐且说:别人憎恶我,我不能不知道;我憎恶别人,不能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我不能忘记;我对别人有恩,不可以不忘记。您对赵国有大恩,希望您能忘掉解救赵国的事。魏无忌答:我遵从您的教诲。(《战国策·魏四》)
鲁仲连、魏无忌的做法可以称得上是大写的人了,他们守住了人路的边界。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不难看出,收敛就是义的特征。将欲望置于道义的坐标上,将利益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是人性的要求。作为天性的欲望及其指向的利益必须适合作为本性的义理。义利之辨绝非仅仅是义利本身的事情,还影响着其他领域。孟子提倡“恒产”,以确保民众的生存需要。义利之辨是大问题,具有全局性。......
2023-10-22
善政是治国理政领域的人路。孟子关于善政的论述,对坚持这条道路具有指导性意义。主要是两条,一条是确立民本意识,一条是建立和谐的官民关系。对于人和,朱熹的解释是“得民心之和也”。孟子以战事为例,两两相比。天地人,人的因素第一。所谓建立和谐的官民关系,关键是端正对民众的态度。官民关系是对等的。说的虽然是君主与臣民的关系,但对官吏与民众的关系也同样适用。......
2023-10-22
正即为“是”,不正则为“非”,所以孟子把违背天命的行径叫“非正命”。古文正写作,其中的止是人脚的象形,止步之意。乐天主要体现的是正命的“是”,畏天主要体现的是正命的“止”。这就是天命对人路的意义。天命观使他们做出正确抉择,督促他们走善道人路。天命对个人无疑是一种制约——这没什么不对,人应该也必须受到制约。然而天命又是对个人的高扬。天命观也具有类似效果,它给了个人超出君主而诉诸上天的权力。......
2023-10-22
民众是上天的最大代理人,就是《尚书·泰誓》中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作为民众代理上天的经典表述,在史书典籍中一再出现,后人也一再发挥。高堂隆指出,民众已不堪骚扰,怨恨愤懑。一种是仁人志士,以自己的行为通行于天下,从而证明仁义道德是天下所必需的。天民和天吏作为上天的代理人是理论上的归结,其实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天意的执行者。太子晋深表赞同,说自己还有3年可活。......
2023-10-22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孟子之行为哲学颇为复杂,兹略举纲要于下。至孟子之伦理学说,注重于普遍之观念,而略于实行之方法。第二项义利孟子定义利为人类行为之反对标准律,一切行为之动机,以义不以利,无许丝毫利己心夹于其间,是即义利分明之说,为孟子行为哲学中之最大特色者也。孟子主性善,故以仁为本质,而道德之法则,即具于其中。第三项对人对己孟子对于处世为人之方法,又示人以对人对己之态度。......
2023-11-22
对人来说,这条路是最好的道路,也是必须走的道路。性善说对于人路的意义主要有三点。这是由人性决定的。这源于人的天性,因为人是以善为主导的善恶二重结构的矛盾体,由于欲望的作用,对官能享受的追求,人完全可能表现出另一种姿态。孟子的例子和朱熹的注释具有普遍意义,我们每个人经常处于类似的境遇。返回善道亦是一种证明,说明人具有走上善道的能力。尧和舜的本性是善,其他人的本性也是善,在这一点上大家没有任何区别。......
2023-10-22
修养与改过有关系,但二者并不等同。修养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所以孟子提醒人们:“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言罢,特别提醒太子应当以古代先哲和圣王为师,像他自己,不足效法。修养过程中除了要克服这两种倾向外,孟子还要求专心致志。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他收了两个学生,同时教他们下棋。修养是慢工细活,磨的就是恒心定力。......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