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导读:利与害的关系及苏威的建议

《孟子》导读:利与害的关系及苏威的建议

【摘要】:利益本身虽然无所谓对错,但由于它与欲望相关联,而欲望则有对错,因此利益一定会带来一系列危害,这就是孟子“何必曰利”的原因。苏绰贤臣明君深知这一点,自觉抑制对利益的过分追求。苏威奏请减免赋税徭役,一切开支尽量从轻从简。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利益本身虽然无所谓对错,但由于它与欲望相关联,而欲望则有对错,因此利益一定会带来一系列危害,这就是孟子“何必曰利”的原因。

利益造成哪些危害呢?

首先是引发争斗。

孟子对魏惠王这样解释为什么不要张口闭口就是利益:国君问怎样对我的国家有利?上行下效,大夫也会问怎样对我的家族有利?士人和平民也会问怎样对我自身有利?于是一国之内,上上下下都会围着利益而争夺不休,这个国家还有救吗?在一个拥有万乘兵车实力的国家里,杀害国君夺走君位的一定是拥有千乘兵车实力的大夫家族;在一个拥有千乘兵车实力的国家里,杀害国君夺走君位的一定是拥有百乘兵车实力的大夫家族。这些大夫家族掌握的财利达到了国家的十分之一,不可谓不多,然而如果他们把利益放在仁义的前面,就永远不会满足,不把国君的财利夺走决不罢休。这就是张口闭口利益的结果。(《梁惠王上》)

其次是扭曲人际关系

一个叫宋牼(kēng)的学者匆匆赶路前往楚国,半道遇上孟子。孟子问他去干什么。宋牼说秦国跟楚国打了起来,他去游说楚王请他罢兵;要是楚王不肯,他就去见秦王,说服他停战。宋牼信心满满,认定这两个君王总能说通一个。孟子好奇,请教宋牼劝说的思路。宋牼答:很简单,我将从战争的不利方面入手。孟子的意见是志向很好,但关键没有找对。宋牼不以为然。

孟子解释道:您以利害游说秦楚二王,他们因为喜欢利益而收兵,这也会使双方将士因为喜欢利益才乐于回军。这将带来什么呢?作为臣民的将怀抱利益来侍奉他的君主,作为儿女的将怀抱利益来事奉自己的父母,作为弟弟的将怀抱利益来侍奉他的哥哥。于是君臣、父子、兄弟之间的仁义不见了,变成了利益关系,而建立在利益之上的国和家,能够保全的还从来没有过。这就是以利益游说的结果。(《告子下》)(www.chuimin.cn)

再次是扰乱治政方向。

孟子说:如今侍奉君王的人夸口道:我能够为君上开疆拓土,让府库盛得满满的。这样的所谓好臣子在古代其实是被叫作民贼的。在他们的教唆下,君王不奉行道义,不立志行仁,而一门心思奔着财富去,这等于是要君王走夏桀的道路,是帮助夏桀这样的昏君富有。如今侍奉君王的人夸口道:我能够为君上与强国结盟,每战必胜。这样的所谓好臣子在古代其实是被叫作民贼的。在他们的教唆下,君王不奉行道义,不立志行仁,而一门心思奔着武力去,这等于是要君王走夏桀的道路,是帮助夏桀这样的昏君强大。这样下去,不在教化上下功夫,即便夺取了天下又怎样?连一天也坐不稳。(《告子下》)

苏绰

贤臣明君深知这一点,自觉抑制对利益的过分追求。

南北朝时,苏绰任西魏大行台度支尚书、司农卿。因为国用经常不足,他制定的税赋很重。颁行后苏绰感慨道:如今我推行的重税法,就像是张满的弓,只能在战乱之世使用,绝非治平之世的政策。后世的君子,谁能把弓弦放松呢?苏绰的儿子叫苏威,听了这话触动很大,便把实现父亲的愿望确立为自己的使命。隋朝建立,隋文帝任用苏威做度支尚书,负责财政。苏威奏请减免赋税徭役,一切开支尽量从轻从简。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建议。(《资治通鉴》卷175)

五代时有一种地产叫营田,原本是军队的屯田,后来租给农民耕种。后周太祖郭威将营田的产权由官府转改为租地农户,农民生产所获提高了好几倍。当初有人出主意,把营田中肥沃的土地卖掉,可得钱数十万缗,以充实国库。郭威说:“利在于民,犹在国也,朕用此钱何为!”利益在民众那里,跟在国家一样,我要这些钱做什么!(《资治通鉴》卷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