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导读》揭示性善对人生意义

《孟子导读》揭示性善对人生意义

【摘要】:对人来说,这条路是最好的道路,也是必须走的道路。性善说对于人路的意义主要有三点。这是由人性决定的。这源于人的天性,因为人是以善为主导的善恶二重结构的矛盾体,由于欲望的作用,对官能享受的追求,人完全可能表现出另一种姿态。孟子的例子和朱熹的注释具有普遍意义,我们每个人经常处于类似的境遇。返回善道亦是一种证明,说明人具有走上善道的能力。尧和舜的本性是善,其他人的本性也是善,在这一点上大家没有任何区别。

人路,人应该走的道路,它只属于人类。对人来说,这条路是最好的道路,也是必须走的道路。这条路简称“善道”,就是《论语》说的“死守善道”(《论语·泰伯》)。在善的道路上走下去,直到最后。

性善说对于人路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首先,性善说告诉人们,是人就要走善道。

这是由人性决定的。人性之善不是从外面强加于人的附加物,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是表面的言谈举止,而是根子上、本质上就具有的本性。既然人性本善,那么人就一定要走善道。这是天命,也是人道,没有什么能够改变,除非人性发生质变,一旦到了这一步,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其次,性善说告诉人们,是人就能够走上善道。

周武王

是人就要走善道不等于说每个人都一定走在善道上。要走善道是应然和必然,是否走在善道上是实然,二者常常不统一。这源于人的天性,因为人是以善为主导的善恶二重结构的矛盾体,由于欲望的作用,对官能享受的追求,人完全可能表现出另一种姿态。譬如孟子那个关于同情心的例子,朱熹的注释这样说,人都有同情心不假,但在欲望的侵害下,人的同情心也被腐蚀了。在看到小孩子滑向井口的瞬间,人们惊悸,然而同情心一闪,随后跟上来的便是私心杂念,诸如借机跟小孩子的家人拉关系以及沽名钓誉之类。这里同情心属于人路,拉关系则属于邪路。

孟子的例子和朱熹的注释具有普遍意义,我们每个人经常处于类似的境遇。这时候就看你如何选择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追求善就可以得到善,放弃善便会失去善。是追求还是放弃?孟子的结论是乐观的,他相信人们最终会选择善,因为“大体”优先于“小体”,或者说本心优先于官能。(www.chuimin.cn)

始终不离善道的人极其罕见,只有尧和舜能够做到,其他人,包括商汤王和周武王都差着一截,他们是“反之也”,返回善道。(《尽心下》)圣王况且如此,就不要说凡夫俗子了。返回善道亦是一种证明,说明人具有走上善道的能力。

再次,性善说告诉人们,是人就可以走好善道。

尧和舜这样的人虽然很少,但孟子又说,是人就可以像他们那样,这样的人又很多。一个叫曹交的人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答:“然。”(《告子下》)问: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是这样的吗?回答是。为什么人皆为尧舜?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就本性而言。尧和舜的本性是善,其他人的本性也是善,在这一点上大家没有任何区别。朱熹说:“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少异。”(《孟子集注》卷五)人都是秉天理而生,本原上与尧舜没有差异,是纯粹的善,也就是孟子说的“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另一个原因是就学习而言。朱熹说:“圣人可学而至。”(《孟子集注》卷五)圣人是可以学到手的。

有了性善的本钱,又有学习的本领,人就可以走好善道。尽管绝大多数人采取的是“反之”的方式,但在走善道这一点上,与尧和舜是一样的。

以上三点可以归结为一点,即性善说是善道人路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