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辩论的焦点是人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告子否认这一点,认为善是后天的,是社会施加于人的,就像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一只筐子。朱熹为《孟子》做注,把这层话挑明了:“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认定告子的论调与荀子的人性恶观点同属一路。就是说,人性本恶,至于善,那是后天的加工制作。发难的是一个叫孟季子的人,手法仍旧是把善与人性分开。以儒家人性观衡量,性恶说是第一个误区。......
2023-10-22
人路,人应该走的道路,它只属于人类。对人来说,这条路是最好的道路,也是必须走的道路。这条路简称“善道”,就是《论语》说的“死守善道”(《论语·泰伯》)。在善的道路上走下去,直到最后。
性善说对于人路的意义主要有三点。
首先,性善说告诉人们,是人就要走善道。
这是由人性决定的。人性之善不是从外面强加于人的附加物,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也不是表面的言谈举止,而是根子上、本质上就具有的本性。既然人性本善,那么人就一定要走善道。这是天命,也是人道,没有什么能够改变,除非人性发生质变,一旦到了这一步,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
其次,性善说告诉人们,是人就能够走上善道。
周武王
是人就要走善道不等于说每个人都一定走在善道上。要走善道是应然和必然,是否走在善道上是实然,二者常常不统一。这源于人的天性,因为人是以善为主导的善恶二重结构的矛盾体,由于欲望的作用,对官能享受的追求,人完全可能表现出另一种姿态。譬如孟子那个关于同情心的例子,朱熹的注释这样说,人都有同情心不假,但在欲望的侵害下,人的同情心也被腐蚀了。在看到小孩子滑向井口的瞬间,人们惊悸,然而同情心一闪,随后跟上来的便是私心杂念,诸如借机跟小孩子的家人拉关系以及沽名钓誉之类。这里同情心属于人路,拉关系则属于邪路。
孟子的例子和朱熹的注释具有普遍意义,我们每个人经常处于类似的境遇。这时候就看你如何选择了,“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告子上》)。追求善就可以得到善,放弃善便会失去善。是追求还是放弃?孟子的结论是乐观的,他相信人们最终会选择善,因为“大体”优先于“小体”,或者说本心优先于官能。(www.chuimin.cn)
始终不离善道的人极其罕见,只有尧和舜能够做到,其他人,包括商汤王和周武王都差着一截,他们是“反之也”,返回善道。(《尽心下》)圣王况且如此,就不要说凡夫俗子了。返回善道亦是一种证明,说明人具有走上善道的能力。
再次,性善说告诉人们,是人就可以走好善道。
尧和舜这样的人虽然很少,但孟子又说,是人就可以像他们那样,这样的人又很多。一个叫曹交的人问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答:“然。”(《告子下》)问: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是这样的吗?回答是。为什么人皆为尧舜?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就本性而言。尧和舜的本性是善,其他人的本性也是善,在这一点上大家没有任何区别。朱熹说:“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少异。”(《孟子集注》卷五)人都是秉天理而生,本原上与尧舜没有差异,是纯粹的善,也就是孟子说的“圣人,与我同类者”(《告子上》)。另一个原因是就学习而言。朱熹说:“圣人可学而至。”(《孟子集注》卷五)圣人是可以学到手的。
有了性善的本钱,又有学习的本领,人就可以走好善道。尽管绝大多数人采取的是“反之”的方式,但在走善道这一点上,与尧和舜是一样的。
以上三点可以归结为一点,即性善说是善道人路的根据。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双方辩论的焦点是人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告子否认这一点,认为善是后天的,是社会施加于人的,就像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一只筐子。朱熹为《孟子》做注,把这层话挑明了:“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认定告子的论调与荀子的人性恶观点同属一路。就是说,人性本恶,至于善,那是后天的加工制作。发难的是一个叫孟季子的人,手法仍旧是把善与人性分开。以儒家人性观衡量,性恶说是第一个误区。......
2023-10-22
所以孟子的功绩不是创造人性善,而是明确人性善,并把它置于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地位。主张人性善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征。性善是儒家的思想底线,这个底线不能碰,荀子尝试了一下,便被认为理论上丧失大节。上帝是最高的善,所以人在本性上也是善的。阳为主,阴为副,所以善起着主导作用,恶处于从属地位。在人性的这两个部分中,天地之性是本,气质之性是末。......
2023-10-22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孔子之有教无类,亦含有性善之意,要自孟子而其说始大明,故孟子为性善论之宗也。孟子之主性善也审矣。然孟子之言性善,其主旨仅曰:性可以为善,初不在凡性皆善或必善。故孟子性善有三种之解释,如圣人之性是纯全善者,寻常人之性是皆有善者,恶人之性是皆仍有善者。二三岁之孩提知爱其母、敬其兄,普通常人又皆有同情心,在孟子观之,认为性善之绝对铁案,无疑义矣。......
2023-11-22
孟子承认社会差别。古代是等级社会,处处强调差别,就连感情也打上了这一烙印。有差别就有矛盾,就可能走向对立,那么在一个等级社会中如何保持和谐呢?孔子的办法是将差别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士人不光不是白吃饭,而且对社会的作用远远超出种粮人。听说了伯夷风骨的人,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也会长志气。差别其实是社会分工,分工带来进步,造就和谐。......
2023-10-22
就修养而言,仁爱首先是爱己,表现为自尊;守礼重在恪守规矩,表现为自制;义行主要是做所应做,表现为自立。自尊、自制、自立就是我们下面分别要谈的。这是一个寓言,让男人脸红的寓言——他们竟是以牺牲自己尊严为代价混生活的,他们还配享用丈夫这个名号吗?......
2023-10-22
善政是孟子最重视也是论述最着力的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选择善政一词,是因为它更能体现孟子思想的特色,与性善相对应。这是孟子对儒家为政理论的最大贡献,也是他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观念。以民为本是性善观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集中体现。执掌国家政权的人以民众为基础,而民众则以衣食为根本。所以孟子一再向统治者建言,善政是最好的为政模式。善政不只符合民众的需要,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具有最大普遍性。......
2023-10-22
善政是治国理政领域的人路。孟子关于善政的论述,对坚持这条道路具有指导性意义。主要是两条,一条是确立民本意识,一条是建立和谐的官民关系。对于人和,朱熹的解释是“得民心之和也”。孟子以战事为例,两两相比。天地人,人的因素第一。所谓建立和谐的官民关系,关键是端正对民众的态度。官民关系是对等的。说的虽然是君主与臣民的关系,但对官吏与民众的关系也同样适用。......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