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辩论的焦点是人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告子否认这一点,认为善是后天的,是社会施加于人的,就像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一只筐子。朱熹为《孟子》做注,把这层话挑明了:“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认定告子的论调与荀子的人性恶观点同属一路。就是说,人性本恶,至于善,那是后天的加工制作。发难的是一个叫孟季子的人,手法仍旧是把善与人性分开。以儒家人性观衡量,性恶说是第一个误区。......
2023-10-22
程颢程颐兄弟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主张人性善,是孟子对人世的一大贡献。
这个贡献是空前的。孔子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善,关于人性,他最多讲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本性上人与人相近,习惯上人与人就有不小差别了。所以程氏兄弟说:“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对程氏兄弟的评语,朱熹举双手赞成:“孟子之言性善……则七篇之中,无非此理。其所以扩前圣之未发,而有功于圣人之门,程子之言信矣。”(《孟子集注》卷五)七篇指《孟子》全文,意思是通篇都贯穿着性善思想。
但孟子的性善说又的的确确来自孔子,那位儒家开创者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性善这两个字,但我们从他的言论中处处可以读出性善。譬如,孔子主张治国理政走德治道路,推行教化的为政方式,如果多问一句其根据是什么,就可以发现人性善的潜台词。再如,孔子大力倡导仁爱,要求泛爱众,也是以人性善为前提,正因为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好的,尽管小人长戚戚,我们仍旧应该爱这个世界及世上人。所以孟子的功绩不是创造人性善,而是明确人性善,并把它置于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地位。
主张人性善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征。道家不这么看,认为人性是自然之性,即“无”。佛家也不这么看,认为人性是佛性,即“空”。法家更不这么看,认为人性是自私自利,即“恶”。要知道人性善对儒家理论有多重要,看看宋儒对荀子的态度就够了。那位战国末期大儒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意思是,人性原本是恶,善的表现是后来教育的结果。程氏兄弟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性善是儒家的思想底线,这个底线不能碰,荀子尝试了一下,便被认为理论上丧失大节。
然而人性善并不容易说通,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解释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恶,这同样难倒西方哲学。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的创造物,当人在孕育的那一刻,上帝也就创造了一个灵魂,注入刚刚产生的身体中。上帝是最高的善,所以人在本性上也是善的。那么怎么解释恶呢?难道恶也是上帝赋予的吗?如果是的话,最高的善怎么可能创造恶?如果不是的话,那就要为恶寻找一个源头,这意味着还存在着一个邪神,岂不等于承认还有另一个造物主从而否定上帝的唯一性?被教皇册封为“圣徒”、被誉为“圣师”的托马斯·阿奎那破解了这一难题,他的方法是把恶解释为善的缺失和冲突。
譬如一个失明的人,他无疑具有人的本质,但却失去了人本来就有的视觉能力,善缺失了,这是大不幸,所以失明是一种恶。再如,两国交战,双方的士兵在战场上相遇,他们为自己的国家而战,要保住自己就必须与敌人拼杀,就此而言双方都是善的,但却造成了恶的结果:杀人和被杀。在这里,恶表现为善的冲突。将恶归结为善的缺失和冲突,可以说是托马斯·阿奎那以上帝的名义对人的肯定以及对人的信念的表达,其中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态度,与其后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性的高扬如出一辙。(www.chuimin.cn)
儒家不信神,坚持以人为本,所以必须从人身上找原因。孟子的方法是把人分为大体(本性、本心)和小体(感官、欲望),大体代表善,小体倾向恶。后世的儒者基本遵循这个路径。譬如西汉大儒董仲舒,把人性分为性和情两个部分,性代表仁义,是善;情代表贪婪,是恶。性内在于人,与上天的阳相对应;情是人的外在表现,与阴相对应。阳为主,阴为副,所以善起着主导作用,恶处于从属地位。再如南宋大儒朱熹,认为人由“理”和“气”共同构成,理是形而上,是精神;气是形而下,是物质。相应地,人性也就分成两个部分,即“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来自于理,表现为仁、义、礼、智一系列根本道理,是善;后者来自于理气混杂,表现为欲望,可善可不善,为生存所必须的欲望是善,而放纵的欲望则是恶。在人性的这两个部分中,天地之性是本,气质之性是末。可以说在儒家那里,人是以善为主导的善恶二重结构的矛盾体。
托马斯·阿奎那
对人性的这一认识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其他观念与主张无一不是从这一基点生长起来的,或者说是性善观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运用。比如民本,为什么要把民众放在最高地位,以民意民心为转移?因为人是善的源泉,民是天下的根本。比如养气,为什么要走修养的道路,培育浩然正气?因为人性本善,人生的职责就是把上天赋予自己的宝贵财富发扬出来,实现做人的价值。
然而仅仅有正面的引导并不够,还要用反面的制约给予补充,因为人身上还有恶的一面。这就要强调秩序,以礼和法,也就是规矩、制度,进行限制,所谓克己复礼。
人性善是打开儒家思想的钥匙。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双方辩论的焦点是人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告子否认这一点,认为善是后天的,是社会施加于人的,就像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一只筐子。朱熹为《孟子》做注,把这层话挑明了:“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认定告子的论调与荀子的人性恶观点同属一路。就是说,人性本恶,至于善,那是后天的加工制作。发难的是一个叫孟季子的人,手法仍旧是把善与人性分开。以儒家人性观衡量,性恶说是第一个误区。......
2023-10-22
对人来说,这条路是最好的道路,也是必须走的道路。性善说对于人路的意义主要有三点。这是由人性决定的。这源于人的天性,因为人是以善为主导的善恶二重结构的矛盾体,由于欲望的作用,对官能享受的追求,人完全可能表现出另一种姿态。孟子的例子和朱熹的注释具有普遍意义,我们每个人经常处于类似的境遇。返回善道亦是一种证明,说明人具有走上善道的能力。尧和舜的本性是善,其他人的本性也是善,在这一点上大家没有任何区别。......
2023-10-22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孔子之有教无类,亦含有性善之意,要自孟子而其说始大明,故孟子为性善论之宗也。孟子之主性善也审矣。然孟子之言性善,其主旨仅曰:性可以为善,初不在凡性皆善或必善。故孟子性善有三种之解释,如圣人之性是纯全善者,寻常人之性是皆有善者,恶人之性是皆仍有善者。二三岁之孩提知爱其母、敬其兄,普通常人又皆有同情心,在孟子观之,认为性善之绝对铁案,无疑义矣。......
2023-11-22
孟子承认社会差别。古代是等级社会,处处强调差别,就连感情也打上了这一烙印。有差别就有矛盾,就可能走向对立,那么在一个等级社会中如何保持和谐呢?孔子的办法是将差别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士人不光不是白吃饭,而且对社会的作用远远超出种粮人。听说了伯夷风骨的人,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也会长志气。差别其实是社会分工,分工带来进步,造就和谐。......
2023-10-22
就修养而言,仁爱首先是爱己,表现为自尊;守礼重在恪守规矩,表现为自制;义行主要是做所应做,表现为自立。自尊、自制、自立就是我们下面分别要谈的。这是一个寓言,让男人脸红的寓言——他们竟是以牺牲自己尊严为代价混生活的,他们还配享用丈夫这个名号吗?......
2023-10-22
善政是孟子最重视也是论述最着力的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选择善政一词,是因为它更能体现孟子思想的特色,与性善相对应。这是孟子对儒家为政理论的最大贡献,也是他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观念。以民为本是性善观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集中体现。执掌国家政权的人以民众为基础,而民众则以衣食为根本。所以孟子一再向统治者建言,善政是最好的为政模式。善政不只符合民众的需要,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具有最大普遍性。......
2023-10-22
修养与改过有关系,但二者并不等同。修养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所以孟子提醒人们:“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言罢,特别提醒太子应当以古代先哲和圣王为师,像他自己,不足效法。修养过程中除了要克服这两种倾向外,孟子还要求专心致志。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他收了两个学生,同时教他们下棋。修养是慢工细活,磨的就是恒心定力。......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