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导读:儒家思想中的人性善底线

孟子导读:儒家思想中的人性善底线

【摘要】:所以孟子的功绩不是创造人性善,而是明确人性善,并把它置于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地位。主张人性善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征。性善是儒家的思想底线,这个底线不能碰,荀子尝试了一下,便被认为理论上丧失大节。上帝是最高的善,所以人在本性上也是善的。阳为主,阴为副,所以善起着主导作用,恶处于从属地位。在人性的这两个部分中,天地之性是本,气质之性是末。

程颢程颐兄弟说:“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主张人性善,是孟子对人世的一大贡献。

这个贡献是空前的。孔子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善,关于人性,他最多讲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本性上人与人相近,习惯上人与人就有不小差别了。所以程氏兄弟说:“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对程氏兄弟的评语,朱熹举双手赞成:“孟子之言性善……则七篇之中,无非此理。其所以扩前圣之未发,而有功于圣人之门,程子之言信矣。”(《孟子集注》卷五)七篇指《孟子》全文,意思是通篇都贯穿着性善思想。

但孟子的性善说又的的确确来自孔子,那位儒家开创者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性善这两个字,但我们从他的言论中处处可以读出性善。譬如,孔子主张治国理政走德治道路,推行教化的为政方式,如果多问一句其根据是什么,就可以发现人性善的潜台词。再如,孔子大力倡导仁爱,要求泛爱众,也是以人性善为前提,正因为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好的,尽管小人长戚戚,我们仍旧应该爱这个世界及世上人。所以孟子的功绩不是创造人性善,而是明确人性善,并把它置于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地位。

主张人性善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征。道家不这么看,认为人性是自然之性,即“无”。佛家也不这么看,认为人性是佛性,即“空”。法家更不这么看,认为人性是自私自利,即“恶”。要知道人性善对儒家理论有多重要,看看宋儒对荀子的态度就够了。那位战国末期大儒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意思是,人性原本是恶,善的表现是后来教育的结果。程氏兄弟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性善是儒家的思想底线,这个底线不能碰,荀子尝试了一下,便被认为理论上丧失大节。

然而人性善并不容易说通,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解释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恶,这同样难倒西方哲学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的创造物,当人在孕育的那一刻,上帝也就创造了一个灵魂,注入刚刚产生的身体中。上帝是最高的善,所以人在本性上也是善的。那么怎么解释恶呢?难道恶也是上帝赋予的吗?如果是的话,最高的善怎么可能创造恶?如果不是的话,那就要为恶寻找一个源头,这意味着还存在着一个邪神,岂不等于承认还有另一个造物主从而否定上帝的唯一性?被教皇册封为“圣徒”、被誉为“圣师”的托马斯·阿奎那破解了这一难题,他的方法是把恶解释为善的缺失和冲突。

譬如一个失明的人,他无疑具有人的本质,但却失去了人本来就有的视觉能力,善缺失了,这是大不幸,所以失明是一种恶。再如,两国交战,双方的士兵在战场上相遇,他们为自己的国家而战,要保住自己就必须与敌人拼杀,就此而言双方都是善的,但却造成了恶的结果:杀人和被杀。在这里,恶表现为善的冲突。将恶归结为善的缺失和冲突,可以说是托马斯·阿奎那以上帝的名义对人的肯定以及对人的信念的表达,其中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态度,与其后文艺复兴运动对人性的高扬如出一辙。(www.chuimin.cn)

儒家不信神,坚持以人为本,所以必须从人身上找原因。孟子的方法是把人分为大体(本性、本心)和小体(感官、欲望),大体代表善,小体倾向恶。后世的儒者基本遵循这个路径。譬如西汉大儒董仲舒,把人性分为性和情两个部分,性代表仁义,是善;情代表贪婪,是恶。性内在于人,与上天的阳相对应;情是人的外在表现,与阴相对应。阳为主,阴为副,所以善起着主导作用,恶处于从属地位。再如南宋大儒朱熹,认为人由“理”和“气”共同构成,理是形而上,是精神;气是形而下,是物质。相应地,人性也就分成两个部分,即“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来自于理,表现为仁、义、礼、智一系列根本道理,是善;后者来自于理气混杂,表现为欲望,可善可不善,为生存所必须的欲望是善,而放纵的欲望则是恶。在人性的这两个部分中,天地之性是本,气质之性是末。可以说在儒家那里,人是以善为主导的善恶二重结构的矛盾体。

托马斯·阿奎那

对人性的这一认识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其他观念与主张无一不是从这一基点生长起来的,或者说是性善观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运用。比如民本,为什么要把民众放在最高地位,以民意民心为转移?因为人是善的源泉,民是天下的根本。比如养气,为什么要走修养的道路,培育浩然正气?因为人性本善,人生的职责就是把上天赋予自己的宝贵财富发扬出来,实现做人的价值。

然而仅仅有正面的引导并不够,还要用反面的制约给予补充,因为人身上还有恶的一面。这就要强调秩序,以礼和法,也就是规矩、制度,进行限制,所谓克己复礼。

人性善是打开儒家思想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