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导读:善有善报,德行树立,怨恨结下

《孟子》导读:善有善报,德行树立,怨恨结下

【摘要】:孟子告诉他乐正子这个人喜欢听取善言。公孙丑大为怀疑。赵盾又拿出两条肉干给他,这人行礼接受了,但没有吃。灵公命令武士追上去杀死他。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善于做官的人树立的是德行,不善于做官的人结下的是怨恨。善人善报,这是一条铁律。当然也有目的不纯的,把行善当投资。张仪得知实情后,对苏秦感激不尽,发誓今后一定给予配合。

听说鲁国打算请乐正子前去主持国政,孟子高兴得睡不着觉。学生公孙丑询问其中原因。孟子告诉他乐正子这个人喜欢听取善言。凭这就能治理好国家?公孙丑大为怀疑。孟子说:主政的人喜欢听取善言,各地的人就会不远千里而来回报以善言,有了那么多好建议,别说区区鲁国了,就是天下也能治理好。(《告子下》)

类似的话不少。譬如,“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给别人爱的人,别人一定以爱回报他;给别人尊敬的人,别人一定以尊敬回报他。

孔子也这样看。鲁国执政大夫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才能获得民众的忠诚。孔子答:“孝慈,则忠。”(《论语·为政》)正如父慈子孝一样,以仁爱待人,人们就会报以忠诚。

我们说两个人。

一位是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大夫赵盾(赵宣子)。一次出门,看见路边桑树下躺着一个快饿死的人,便拿出食物收拾干净了喂给他吃,然后问他怎么回事。那人说回家路上断了粮,张不开嘴跟人要吃的,也伸不出手去偷东西,结果饿倒了。赵盾又拿出两条肉干给他,这人行礼接受了,但没有吃。赵盾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给老母亲带回去。赵盾让他把肉吃了,又送他两捆干肉和100枚钱,然后登车离去。

国君晋灵公无道,残害无辜,赵盾屡劝无效,引起晋灵公嫉恨——密谋除掉赵盾。他请赵盾喝酒,事先在房中埋伏好武士。赵盾感觉情况不对,酒喝到一半就出了屋子。灵公命令武士追上去杀死他。一个武士跑得特别快,追上赵盾,让他上车逃跑,自己断后。赵盾问他名字,那人说他就是当年桑树下快要饿死的人。然后返身与追兵拼杀,寡不敌众,力尽而死。赵盾得以逃脱。

记述这件事的《吕氏春秋》说:这就是《尚书》上讲的“恩德再微薄也不能说是小”的意思。赵盾对一个人实施恩德,尚且能够换来以命相报,更何况是对千万百姓实施恩德呢!(《吕氏春秋·报更》)(www.chuimin.cn)

(汉画像砖)晋灵公放狗咬赵盾

另一位叫子羔,孔子的学生。子羔在卫国担任管理刑狱的官员,曾经判处一个犯人刖(yuè)刑,砍掉了他的脚。后来卫国发生动乱,有人来捉拿子羔,子羔慌慌张张逃往城外。但已然晚了,城门紧闭,根本出不去;更糟糕的是,看守城门的人竟然是被他砍掉了脚的那个犯人。不想犯人却给他指路,告诉他城墙上有一个缺口,子羔说君子不翻墙。犯人又告诉他城墙下面有一个洞,子羔说君子不钻洞。犯人没辙了,想起了地下室,说城墙下面有个地室,子羔跟着犯人藏进地下室,躲过了追捕他的人。

子羔离去时,问犯人:我下令砍掉了你的脚,因为我不能违反国家法令。现在我倒了霉,正是你报仇的大好机会,你却帮我逃命,我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犯人说:我被砍断脚是罪有应得,但您定我罪的时候,翻过来、倒过去地对比法令,想从中找到某项条文,使我能够免除刖刑。等到罪行判定,直到行刑前,您一直闷闷不乐,心情沉重。您跟我有私交吗?一点也没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您天生就有一颗仁者之心,这就是我敬佩您的原因。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善于做官的人树立的是德行,不善于做官的人结下的是怨恨。人应该出于公心来办事,这说的大约就是子羔吧!(《孔子集语·卷十·论政》)

善人善报,这是一条铁律。

当然也有目的不纯的,把行善当投资战国时期有个张仪,跟苏秦是同学,后来苏秦发迹,主持六国合纵抗击秦国的大业,而张仪却十分落魄。苏秦利用激将法,逼得张仪前往秦国谋出路,却暗中使劲儿,花大本钱为他铺路,使张仪得到秦国重用。张仪得知实情后,对苏秦感激不尽,发誓今后一定给予配合。苏秦这一套纯属纵横家谋术,境界很低,根本无法跟赵盾、子羔相比拟。其实我们大可宽容些,他的做法尽管很自私——如果调个个儿,张仪也会这么做——但总比落井下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