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恶的来源:环境与物欲的影响

恶的来源:环境与物欲的影响

【摘要】:结论是,牛山之所以变秃,人之所以变坏,原因是他们面对外界的破坏而缺乏养护。外界影响再加上自己意志薄弱,放弃对本性的养护,就会走上邪恶的道路。心则不同,具有思考能力,能够分辨是非,所以称“本心”为大体,是高贵的。人如果管不住自己,一味遵从小体,纵容感官欲望,就可能做坏事,滑向邪恶。被自己的物欲牵着走是恶的内因。这样看,恶有两个来源,在外是环境,在内是物欲。

认定人性本善,有一个问题不容回避,就是告子在辩论中提出的,既然人性善,为什么还有人做坏事?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要说通着实不易。

孟子内外开弓。

外,讲的是环境

正如种麦,收获的虽然一定是麦子,但产量有所不同,籽粒的饱满度也不一样,这主要是环境造成的,或者是土地肥力的原因,或者是雨水的原因,或者是人力投入的原因。(《告子上》)

齐国都城临淄南边有座叫牛山的山,孟子曾接受齐宣王之邀到齐国当大夫,在临淄住过,便就地取材,拿过来说事:牛山本来是座绿山,草木苍翠,郁郁葱葱。可是由于它位于城郊,总有人拿着斧子去砍树打柴;还有人把牛羊赶到山上,它们不光吃嫩芽树叶,最后连树枝都啃光了,结果山变成了秃山。人们见山上光秃秃的,以为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这难道是牛山的本性吗?显然不是。人也一样。有这么一个人,本来不错,渐渐变了,就像是斧头对待树木,天天砍伐,树不能繁茂那样,善心丢失了。夜里他醒来,想到自己的作为,惊出一身冷汗,善的心思抬头,可到了白天,又把善抛到了一边。这样反反复复地折腾,他在夜里萌发的善越来越少。别人见他那副德行,以为这人原本就是个坏小子。难道这是他的本性吗?显然不是。结论是,牛山之所以变秃,人之所以变坏,原因是他们面对外界的破坏而缺乏养护。(《告子上》)

这个意思孟子对君王也讲过,说:即使是天下生命力最强盛的植物,你猛晒它一天,再冷冻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好的。我不能总在大王身边,一旦离开,那些奸佞小人便围上去“冷冻”您,我在您身上启发出来的善又哪里抵挡得住?(《告子上》)

孟子谈环境,并不一味强调外力,同时也讲内因。外界影响再加上自己意志薄弱,放弃对本性的养护,就会走上邪恶的道路。

内,讲的是感官。

在孟子看来,人身上的各个部分并不一样,存在着贵贱之分、大小之别,所谓的“大体”与“小体”。口舌、眼目、耳朵、鼻子、四肢这些感官属于小体,是低贱的。之所以称其为小和贱,是因为它们不会思考,就知道享受,常常遭受蒙蔽。心则不同,具有思考能力,能够分辨是非,所以称“本心”为大体,是高贵的。小体与大体的追求截然不同,小体是跟着外物走,大体是跟着道理走。(www.chuimin.cn)

人如果管不住自己,一味遵从小体,纵容感官欲望,就可能做坏事,滑向邪恶。

秦朝末年,秦二世对赵高说:人生在世,就像驾着六匹骏马拉的车子从缝隙中飞奔而过那样短暂。作为天下之主,我打算尽情享受,凡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里想到的,只要是好东西,都要过过手,体验其中的快乐,直到我享受不动了为止,你看怎样?赵高答:太英明了,要不怎么说您是圣明天子呢,昏聩的君主就想不到这一点。大臣李斯等人建议减轻徭役,二世说:凡是尊贵到能够拥有天下的人,无一不是为所欲为者,舜、禹虽然贵为天子,却以置身于穷苦境地去为百姓献身,值得吗!(《资治通鉴》卷7、8)

还有一位君主,跟秦二世差不多,他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武成帝。大臣和士开对武成帝说:自古以来,一个个帝王都成了灰土,尧、舜与桀、纣又有什么两样!陛下应该在少壮时恣意行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有任何顾忌。快乐一天,顶得上平常一千年。国政交给下面去做,根本用不着担心误事,何必劳累自己!和士开的话正中武成帝下怀,他把军政事务分派给大臣们,自己三四天才上一次朝,批几个字,也不多说话,一扭身便退朝回宫。(《资治通鉴》卷169)

秦二世、武成帝之流,就是典型的遵从小体的人,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坏皇帝。

公都子问老师: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成了君子,有人成了小人?孟子答:“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告子上》)很简单,遵从自己“大体”(本心)的人是大人,遵从自己“小体”(感官)的人是小人。

朱熹的注释这样写:“人之为不善,乃物欲陷溺而然。”(《孟子集注》卷十一)人做坏事,是因为陷入物欲而沉溺其中。

被自己的物欲牵着走是恶的内因。

这样看,恶有两个来源,在外是环境,在内是物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