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政是孟子最重视也是论述最着力的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选择善政一词,是因为它更能体现孟子思想的特色,与性善相对应。这是孟子对儒家为政理论的最大贡献,也是他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观念。以民为本是性善观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集中体现。执掌国家政权的人以民众为基础,而民众则以衣食为根本。所以孟子一再向统治者建言,善政是最好的为政模式。善政不只符合民众的需要,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具有最大普遍性。......
2023-10-22
上面孟子的话还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即善作为人的本性在所有人那里都是一样的,或许有量的差异,但绝无质的区别。君子与小人,圣人与盗贼,概莫能外。
孟子拿种麦举例,说往田里撒下麦种,收获的一定是麦子。他还谈到做鞋,说鞋匠虽然不知道顾客脚的尺码,但做出的鞋子基本靠谱,绝不会把它做成筐子那么大,因为人脚都差不多。还有烧菜。春秋时期齐国有位易牙,是烹饪高手,烧出的菜人人都爱吃,因为他掌握了人的口味特点,人们对味道的要求大致相仿,比人与狗、马的差距要小得多。还有音乐。春秋时期的师旷,奏出的琴声没人不喜欢听,可见人们的听觉是近似的。还有美。春秋时郑国的美男子都,天下人就没有认为他不好看的,见了子都而不赞叹的一定是盲人。孟子总结道:“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告子上》)口舌之于味道,人所共同;耳朵之于声音,人所共同;眼睛之于形色,人所共同。
那么心性呢?那还用说,也一样是人所共同。“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告子上》)仁义礼智的道理、原则就是人们的心灵相通之处。所以无论自己做了好事或者看见别人做好事,都令人很快乐。
感觉相同,心灵相通,本性亦如此,“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善是人的共性。
隋朝文帝时,一个叫王伽的官员押送犯人李参等70余人前往京师。走到荥阳,王伽见犯人实在辛苦,心生怜悯,便把犯人的枷锁统统卸掉,遣散押解士卒,与李参等人约好到达京师的日期,说:如果你们延误或者逃跑,我只好代你们受死。说罢便离开犯人独自去了。
犯人们十分高兴,也非常感动,全都如期到达京师,一个都不少。隋文帝听到这件事,非常惊讶,召见王伽,接着又召见犯人,命令他们带着妻子儿女一起进宫,在殿堂赐宴并赦免了所有罪犯。
就此文帝下诏说:凡世上之人,都有灵悟的禀性,都懂得善恶,明白是非。如果以至诚之心关怀他们,加以劝导,那么恶俗必定改变,人人都会走上善良的道路。以前由于海内动乱流离,德教废弛淹没,官吏没有慈爱之心,百姓存有奸诈之意。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遵循先圣的办法,用道义来感化子民。王伽非常理解我的用意,诚心诚意地加以宣传教化,而李参等人感化醒悟,自己前往官府报到,这说明四海之内的百姓并不难以教化。要是让官吏都成为王伽一类的人物,庶民都向李参等人学习,那么摈弃刑律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资治通鉴》卷179)(www.chuimin.cn)
这不是孤例,这类事历史上并不罕见。南北朝时,王志任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太守,监狱里关押着十几名重犯。冬至大如年,临到这一天,王志放他们回家过节。节后除了一名罪犯外全部按时返回。王志说:责任我来负,管事的官吏不必担心,此人会返还的。果然第二天那个犯人就回到了监狱,迟到的原因是妻子分娩。(《南史·王昙首传》)
这两个故事为善的共性提供了一个注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同情心,也就是孟子讲的“恻隐之心”,表现在王伽、王志的身上;一个是辨别力,也就是孟子讲的“是非之心”,表现在李参等人身上。
恶人也是人,在道理面前也要低头。元代有一个叫赖禄孙的人,为避乱兵,背着老母躲进南山。贼兵追到山里,赖禄孙挺身挡在母亲身前,说:别伤害我母亲,要杀人就拿我开刀吧!贼兵不忍下手。他的妻子没跑掉,被抢走了。贼兵们一致斥责道:怎么能侮辱孝子的老婆!结果妻子被送了回来。(《元史·樊渊郭狗儿传》)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任何朝代都有许多。
即便是大奸大恶之徒,也不完全是一恶到底。唐末的朱全忠(朱温),出了名的心黑手毒。他指使李彦威等人杀死皇帝唐昭宗,消息传来,他假装震惊,号啕大哭,扑倒在地。他先给这些部下降职处分,然后又命令他们自杀。李彦威临死前大声叫道:拿我顶罪,可以蒙骗天下人,难道能够骗过鬼神吗!如此做人,断子绝孙!(《资治通鉴》卷265)后来朱全忠带兵围困沧州,城里人饿得吃土、吃人肉,而他的粮食却堆积如山。久攻不下,朱全忠退兵,命令将粮草全部焚毁。望着滚滚黑烟,守将递信求他手下留情,朱全忠竟答应了,留下了几堆粮食。靠着这些粮食,沧州百姓活了下来。(《资治通鉴》卷268)
人皆性本善,人在人性上一律平等。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善政是孟子最重视也是论述最着力的一个问题。我们之所以选择善政一词,是因为它更能体现孟子思想的特色,与性善相对应。这是孟子对儒家为政理论的最大贡献,也是他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观念。以民为本是性善观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集中体现。执掌国家政权的人以民众为基础,而民众则以衣食为根本。所以孟子一再向统治者建言,善政是最好的为政模式。善政不只符合民众的需要,也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具有最大普遍性。......
2023-10-22
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合理的、应该收取的就收下,不合理的、不应该收取的就拒绝。应取则取,合情合理。孟子看不上那种为了猎取名声而违背天理人情的极端做法。应取不取违背义,不值得提倡。也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可取可不取。孟子也是这个态度,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对可取可不取的利益,不取,因为取了有伤廉洁,也就是害理。鱼关于义利之辨,以上说了三层意思,一是义在利先,一是见得思义,一是应取则取。......
2023-10-22
题头这句话是《孟子》的开篇句。求利之心或者说情欲发生在外物与人的感官之间,比如作为外物的美色触动作为感官的眼睛,从而使人心动,产生欲求,所以说利益与欲望“之私也”,归属一类。齐宣王朴拙,自认为格调不高,跟孟子承认自己是贪财好色之徒。高扬利戈举起盾,动身出发去前方。追求利益,满足情欲,上符天理,下合人情。利益本身无所谓对错,问题出在欲望上。......
2023-10-22
孟子告诉魏惠王:你的问题在于喜欢打仗而不珍惜生命,轻贱生命却想使人口增长,从而使国家强大,简直是笑话。重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养育生命是天地最大的功德。重生是仁爱在生命领域的应用。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等值。他曾经对罪恶等级进行划分,从孔子批评学生冉求说起。当时冉求帮助鲁国大贵族季氏敛财,孔子断绝与冉求的师生关系,号召学生们群起而攻之。......
2023-10-22
孟子的主张很清楚,就是义在利先。楚王害怕伍子胥报仇,决心除掉他,严令各地抓紧搜捕。这不仅是人格问题,也关系到利益能否实现。相反,那种不把利益放在首位而遵循道义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最容易收获利益。由此可以说,道义就是利益,而且是最大的利益。道义的价值高于利益,因为做人是谋生的前提,利益要由道义来确保。......
2023-10-22
训,解释;宜,适宜。宜意味着正,为此人们常常把义叫作正义。被认为是党人首领的张俭踏上了逃亡路。事情败露,张俭逃走,官府逮捕孔褒、孔融,将其送进监狱,但拿不准主意应该判处哪一个。张俭自逃亡以来,因为窝藏和收容他而被官府诛杀的有十余人,遭到逮捕和审问的几乎遍及全国。利他就是做适宜的事。......
2023-10-22
俟,等待;俟命,静候命运的安排。俟命与立命虽然都包含等的意思,却是两回事。立命强调的是树立使命而等待,俟命突出的是静候命运而等待。前者倾向于命,后者倾向于运。淮阳王入京进见,第五伦作为随员与其他僚属得以见到光武帝刘秀。光武帝询问政事,第五伦乘机应对,光武帝十分高兴。光武帝哈哈大笑,任命第五伦为扶夷县长。第五伦还没到任,又被任命为会稽郡太守。......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