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善作为人的本性-《孟子》导读

善作为人的本性-《孟子》导读

【摘要】:上面孟子的话还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即善作为人的本性在所有人那里都是一样的,或许有量的差异,但绝无质的区别。隋朝文帝时,一个叫王伽的官员押送犯人李参等70余人前往京师。就此文帝下诏说:凡世上之人,都有灵悟的禀性,都懂得善恶,明白是非。节后除了一名罪犯外全部按时返回。这两个故事为善的共性提供了一个注脚。他的妻子没跑掉,被抢走了。久攻不下,朱全忠退兵,命令将粮草全部焚毁。

上面孟子的话还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即善作为人的本性在所有人那里都是一样的,或许有量的差异,但绝无质的区别。君子与小人,圣人与盗贼,概莫能外。

孟子拿种麦举例,说往田里撒下麦种,收获的一定是麦子。他还谈到做鞋,说鞋匠虽然不知道顾客脚的尺码,但做出的鞋子基本靠谱,绝不会把它做成筐子那么大,因为人脚都差不多。还有烧菜。春秋时期齐国有位易牙,是烹饪高手,烧出的菜人人都爱吃,因为他掌握了人的口味特点,人们对味道的要求大致相仿,比人与狗、马的差距要小得多。还有音乐。春秋时期的师旷,奏出的琴声没人不喜欢听,可见人们的听觉是近似的。还有美。春秋时郑国的美男子都,天下人就没有认为他不好看的,见了子都而不赞叹的一定是盲人。孟子总结道:“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告子上》)口舌之于味道,人所共同;耳朵之于声音,人所共同;眼睛之于形色,人所共同。

那么心性呢?那还用说,也一样是人所共同。“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告子上》)仁义礼智的道理、原则就是人们的心灵相通之处。所以无论自己做了好事或者看见别人做好事,都令人很快乐。

感觉相同,心灵相通,本性亦如此,“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善是人的共性。

隋朝文帝时,一个叫王伽的官员押送犯人李参等70余人前往京师。走到荥阳,王伽见犯人实在辛苦,心生怜悯,便把犯人的枷锁统统卸掉,遣散押解士卒,与李参等人约好到达京师的日期,说:如果你们延误或者逃跑,我只好代你们受死。说罢便离开犯人独自去了。

犯人们十分高兴,也非常感动,全都如期到达京师,一个都不少。隋文帝听到这件事,非常惊讶,召见王伽,接着又召见犯人,命令他们带着妻子儿女一起进宫,在殿堂赐宴并赦免了所有罪犯。

就此文帝下诏说:凡世上之人,都有灵悟的禀性,都懂得善恶,明白是非。如果以至诚之心关怀他们,加以劝导,那么恶俗必定改变,人人都会走上善良的道路。以前由于海内动乱流离,德教废弛淹没,官吏没有慈爱之心,百姓存有奸诈之意。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遵循先圣的办法,用道义来感化子民。王伽非常理解我的用意,诚心诚意地加以宣传教化,而李参等人感化醒悟,自己前往官府报到,这说明四海之内的百姓并不难以教化。要是让官吏都成为王伽一类的人物,庶民都向李参等人学习,那么摈弃刑律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资治通鉴》卷179)(www.chuimin.cn)

这不是孤例,这类事历史上并不罕见。南北朝时,王志任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太守,监狱里关押着十几名重犯。冬至大如年,临到这一天,王志放他们回家过节。节后除了一名罪犯外全部按时返回。王志说:责任我来负,管事的官吏不必担心,此人会返还的。果然第二天那个犯人就回到了监狱,迟到的原因是妻子分娩。(《南史·王昙首传》)

这两个故事为善的共性提供了一个注脚。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同情心,也就是孟子讲的“恻隐之心”,表现在王伽、王志的身上;一个是辨别力,也就是孟子讲的“是非之心”,表现在李参等人身上。

恶人也是人,在道理面前也要低头。元代有一个叫赖禄孙的人,为避乱兵,背着老母躲进南山。贼兵追到山里,赖禄孙挺身挡在母亲身前,说:别伤害我母亲,要杀人就拿我开刀吧!贼兵不忍下手。他的妻子没跑掉,被抢走了。贼兵们一致斥责道:怎么能侮辱孝子的老婆!结果妻子被送了回来。(《元史·樊渊郭狗儿传》)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任何朝代都有许多。

朱温

即便是大奸大恶之徒,也不完全是一恶到底。唐末的朱全忠(朱温),出了名的心黑手毒。他指使李彦威等人杀死皇帝唐昭宗,消息传来,他假装震惊,号啕大哭,扑倒在地。他先给这些部下降职处分,然后又命令他们自杀。李彦威临死前大声叫道:拿我顶罪,可以蒙骗天下人,难道能够骗过鬼神吗!如此做人,断子绝孙!(《资治通鉴》卷265)后来朱全忠带兵围困沧州,城里人饿得吃土、吃人肉,而他的粮食却堆积如山。久攻不下,朱全忠退兵,命令将粮草全部焚毁。望着滚滚黑烟,守将递信求他手下留情,朱全忠竟答应了,留下了几堆粮食。靠着这些粮食,沧州百姓活了下来。(《资治通鉴》卷268)

人皆性本善,人在人性上一律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