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性的证明:《孟子》导读中的四个条件

人性的证明:《孟子》导读中的四个条件

【摘要】:界定人性的四个条件中,先天性是前提。孟子的证明从怜悯心开始。很简单,是出于“不忍人之心”。这说明仁义是人的本能。仁义礼智是道德准则,但在这里分量要大得多,具有本体论意义,起着决定人的存在的作用。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备做人的资格,就看他在仁义礼智上是否合格。没有同情心的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能算是人,没有恭敬心的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能算是人。是人,就一定性善。

界定人性的四个条件中,先天性是前提。这个前提可靠吗?必须给予证明。

孟子的证明从怜悯心开始。他举例说,有个小孩子在井台上玩,突然险情发生,小孩子向井口滑落,看到的人没有不惊骇的。人们为什么惊骇?是为了跟小孩子的父母攀交情吗?不是。是为了博取好名声吗?也不是。是因为害怕听到小孩子的哭声吗?还不是。那么是因为什么呢?很简单,是出于“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不忍心看别人遭罪受苦,也就是同情心、怜悯心,也叫“恻隐之心”。这个例子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孙丑上》)

孟子引出恻隐之心后,又旁触其他,牵出羞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这里的心是表现出来的感情,具有指示意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公孙丑上》)端,头绪。顺藤摸瓜,就是仁、义、礼、智,同情感、羞耻感、恭敬感、是非感分别是它们的自然流露。

这里的“皆有”与“固有”是可以互换的,说人人都有意味着人所固有。所以孟子在讲到人都具备恻隐等四心之后,紧接着讲了本节题头引用的那句话,“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然而这毕竟有些简单武断,为此孟子又从本能角度做出说明。(www.chuimin.cn)

他的例子仍旧是小孩子,说你看看儿童,小小年纪就知道亲爱父母,等稍大一点,就知道尊敬兄长。亲爱父母是什么?是仁;尊敬兄长是什么?是义。没人教他,也没法教,因为他太小;他也不过心,因为他根本不懂事。这说明了什么?“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不学就会的是良能,不想就懂的是良知。这说明仁义是人的本能。本能就是先天,所以说善与生俱来。

仁义礼智是道德准则,但在这里分量要大得多,具有本体论意义,起着决定人的存在的作用。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备做人的资格,就看他在仁义礼智上是否合格。“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没有同情心的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能算是人,没有恭敬心的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能算是人。

是人,就一定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