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探讨人性与善的关系

孟子:探讨人性与善的关系

【摘要】:从孟子的论述以及朱熹的注释来看,人性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孟子师生与告子等人辩论的一个焦点是内在与外在。而孟子师生的反驳,则是捍卫仁义对于人的内在性。因为内在意味着先天性,一旦仁义被证明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善就不能成立,所以告子等人一定要挖掉这个墙脚。朱熹认为,正是这种自然之势表达本性。人性是自然而然的。相反,孟子的性善主张则符合所有四条。

孟子的论述以及朱熹的注释来看,人性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

第一,先天性。

人性与生俱来,正如题头语录所言“我固有之也”。孟子师生与告子等人辩论的一个焦点是内在与外在。告子等人否定仁义是人所固有的,告子那个柳条在外力作用下编织成形的比喻,孟季子那个先给年长者斟酒的例证,都是为了说明仁义外在于人,为人后天所得。而孟子师生的反驳,则是捍卫仁义对于人的内在性。为什么内与外成为辩论的焦点?因为内在意味着先天性,一旦仁义被证明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善就不能成立,所以告子等人一定要挖掉这个墙脚。

双方尽管在人性是什么这一点上观点不一样,但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的先天性是人们的共识,不只在孟子与告子这里如此,在其他人那里也一样。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只有具备先天性,才成其为人性。这就是说,只要是天赋的,都可以划入人性范围。就此而言,告子“食色,性也”的主张没有错。孟子也承认食色属于人性,就是上节引文中说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性也”。不仅食色属于人性,形体、相貌亦属于人性,孟子说:“形色,天性也。”(《尽心上》)

那么为什么又说告子错了呢?我们往下看。

第二,全面性。

对于“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这段话,朱熹做注,引程颐程颢兄弟的话说:“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孟子集注》卷十四)分,可以解释为部分。程氏肯定口舌、眼目、耳朵、鼻子、四肢的官能追求属于人性,然而同时又指出,它们仅仅具有部分意义,只是个别感官的个别欲望,不能涵盖人的整体,人既不能归结为食欲也不能归结为性欲,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这就告诉我们,单一的特性不能代表人性,只有具备全面性,才成其为人性。

食色属于人性,但又不是人性。为了把这个意思表达得通俗一些,不妨把人性分为天性和本性。凡是与生俱来的都归属于天性,只有人所独具的才是本性。前者相当于人的构成,包括食欲、性欲、形体、相貌等,后者相当于人的本质,在孟子那里就是善及其诸如仁义等准则的具体表现。

朱熹(www.chuimin.cn)

第三,自主性。

在上面引文之后,孟子紧接着说:“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意思是,父子之间体现仁,君臣之间体现义,宾主之间体现礼,贤人运用智,圣人实施天道,都属于命定,但其中又贯彻着人的本性,因此君子不把它们视为命定。

对于这段话,朱熹引程氏言这样解释:“仁义礼智天道,在人则赋于命者,所禀有厚薄清浊,然而性善可学而尽,故不谓之命也。”(《孟子集注》卷十四)是说,对于仁义礼智天道,人们必须无条件地给予遵循,这是命中注定的事儿,没什么可讲的。尽管每个人的具体表现不一样,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但都可以尽力往好了做。这里的空间极大,做得好的,可以加把劲儿更上一层楼;做得不好的,可以退回去重新做一遍。总之,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完全凭你自己,没有任何限制,所以不把遵循仁义礼智简单地叫作命定。

跟着仁义礼智走与跟着感官走截然不同。不错,二者都是天性,然而欲望是你的,欲望的对象可不是你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能否追到手,不完全取决于你的努力,还要看机缘如何;而仁义礼智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你去做,就能发扬光大,全由自己做主。只有可以自由支配的东西才完全是属人的,所以本性必须具有自主性。

第四,自然性。

孟子说:人们关于人性的见解来自他所观察到的事实,而事实则是对象自然运行表现出来的现象。这里有两种认识方法,一种是按照对象自然运行的轨迹去观察,就像大禹治水那样顺势而为;另一种是卖弄聪明,不顾对象自身的发展,穿凿附会,另立一套。(《离娄下》)朱熹的解释是: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其固有的“自然之势”“如人之善、水之下,非有所矫揉造作而然者也”(《孟子集注》卷八)。这是拿孟子与告子的辩论说事,孟子总结的水往低处流,人往善里走就是自然之势;而告子则相反,他是违背常情的矫揉造作。朱熹认为,正是这种自然之势表达本性。人性是自然而然的。

以上四个条件,告子“食色,性也”的主张只符合第一条,违背后三条,所以不能成立。相反,孟子的性善主张则符合所有四条。善,或者说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具有先天性;善不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也作用于感官欲望,告诉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具有全面性;善推动人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具有自主性;善是人的顺势而为,具有自然性;所以善是人的本性。为此“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