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意识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并从人之异于禽兽处发现人性之善。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说人性本善是可以的,但不能说兽性就是恶,否则虎狼和被虎狼吃掉的牛羊都恶,讲不通。从这个意义上讲,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比孟子的性善论更妥当。其次,荀子和告子一样,都主张性无善恶。所以,荀子的人性论不能简单地归为性恶论,其实应是性无善无恶、可善可恶。......
2023-11-24
第一,先天性。
人性与生俱来,正如题头语录所言“我固有之也”。孟子师生与告子等人辩论的一个焦点是内在与外在。告子等人否定仁义是人所固有的,告子那个柳条在外力作用下编织成形的比喻,孟季子那个先给年长者斟酒的例证,都是为了说明仁义外在于人,为人后天所得。而孟子师生的反驳,则是捍卫仁义对于人的内在性。为什么内与外成为辩论的焦点?因为内在意味着先天性,一旦仁义被证明不是与生俱来的,人性善就不能成立,所以告子等人一定要挖掉这个墙脚。
双方尽管在人性是什么这一点上观点不一样,但都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的先天性是人们的共识,不只在孟子与告子这里如此,在其他人那里也一样。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只有具备先天性,才成其为人性。这就是说,只要是天赋的,都可以划入人性范围。就此而言,告子“食色,性也”的主张没有错。孟子也承认食色属于人性,就是上节引文中说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性也”。不仅食色属于人性,形体、相貌亦属于人性,孟子说:“形色,天性也。”(《尽心上》)
那么为什么又说告子错了呢?我们往下看。
第二,全面性。
对于“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这段话,朱熹做注,引程颐程颢兄弟的话说:“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孟子集注》卷十四)分,可以解释为部分。程氏肯定口舌、眼目、耳朵、鼻子、四肢的官能追求属于人性,然而同时又指出,它们仅仅具有部分意义,只是个别感官的个别欲望,不能涵盖人的整体,人既不能归结为食欲也不能归结为性欲,远比这要复杂得多。这就告诉我们,单一的特性不能代表人性,只有具备全面性,才成其为人性。
食色属于人性,但又不是人性。为了把这个意思表达得通俗一些,不妨把人性分为天性和本性。凡是与生俱来的都归属于天性,只有人所独具的才是本性。前者相当于人的构成,包括食欲、性欲、形体、相貌等,后者相当于人的本质,在孟子那里就是善及其诸如仁义等准则的具体表现。
朱熹(www.chuimin.cn)
第三,自主性。
在上面引文之后,孟子紧接着说:“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意思是,父子之间体现仁,君臣之间体现义,宾主之间体现礼,贤人运用智,圣人实施天道,都属于命定,但其中又贯彻着人的本性,因此君子不把它们视为命定。
对于这段话,朱熹引程氏言这样解释:“仁义礼智天道,在人则赋于命者,所禀有厚薄清浊,然而性善可学而尽,故不谓之命也。”(《孟子集注》卷十四)是说,对于仁义礼智天道,人们必须无条件地给予遵循,这是命中注定的事儿,没什么可讲的。尽管每个人的具体表现不一样,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但都可以尽力往好了做。这里的空间极大,做得好的,可以加把劲儿更上一层楼;做得不好的,可以退回去重新做一遍。总之,怎么做、做成什么样,完全凭你自己,没有任何限制,所以不把遵循仁义礼智简单地叫作命定。
跟着仁义礼智走与跟着感官走截然不同。不错,二者都是天性,然而欲望是你的,欲望的对象可不是你的,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能否追到手,不完全取决于你的努力,还要看机缘如何;而仁义礼智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你去做,就能发扬光大,全由自己做主。只有可以自由支配的东西才完全是属人的,所以本性必须具有自主性。
第四,自然性。
孟子说:人们关于人性的见解来自他所观察到的事实,而事实则是对象自然运行表现出来的现象。这里有两种认识方法,一种是按照对象自然运行的轨迹去观察,就像大禹治水那样顺势而为;另一种是卖弄聪明,不顾对象自身的发展,穿凿附会,另立一套。(《离娄下》)朱熹的解释是: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其固有的“自然之势”“如人之善、水之下,非有所矫揉造作而然者也”(《孟子集注》卷八)。这是拿孟子与告子的辩论说事,孟子总结的水往低处流,人往善里走就是自然之势;而告子则相反,他是违背常情的矫揉造作。朱熹认为,正是这种自然之势表达本性。人性是自然而然的。
以上四个条件,告子“食色,性也”的主张只符合第一条,违背后三条,所以不能成立。相反,孟子的性善主张则符合所有四条。善,或者说仁义礼智是人所固有的,具有先天性;善不只存在于人的意识中,也作用于感官欲望,告诉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具有全面性;善推动人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具有自主性;善是人的顺势而为,具有自然性;所以善是人的本性。为此“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孟子意识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并从人之异于禽兽处发现人性之善。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说人性本善是可以的,但不能说兽性就是恶,否则虎狼和被虎狼吃掉的牛羊都恶,讲不通。从这个意义上讲,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比孟子的性善论更妥当。其次,荀子和告子一样,都主张性无善恶。所以,荀子的人性论不能简单地归为性恶论,其实应是性无善无恶、可善可恶。......
2023-11-24
孟子告诉魏惠王:你的问题在于喜欢打仗而不珍惜生命,轻贱生命却想使人口增长,从而使国家强大,简直是笑话。重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观念,儒家经典《周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养育生命是天地最大的功德。重生是仁爱在生命领域的应用。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等值。他曾经对罪恶等级进行划分,从孔子批评学生冉求说起。当时冉求帮助鲁国大贵族季氏敛财,孔子断绝与冉求的师生关系,号召学生们群起而攻之。......
2023-10-22
双方辩论的焦点是人性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告子否认这一点,认为善是后天的,是社会施加于人的,就像把柔软的柳条编织成一只筐子。朱熹为《孟子》做注,把这层话挑明了:“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认定告子的论调与荀子的人性恶观点同属一路。就是说,人性本恶,至于善,那是后天的加工制作。发难的是一个叫孟季子的人,手法仍旧是把善与人性分开。以儒家人性观衡量,性恶说是第一个误区。......
2023-10-22
对于这样的问题,有的哲学家就干脆否认了“性善论”,而主张“性恶论”。“原罪论”就是用寓言的方式亦即用“伊甸园”的隐喻来确立“人性本恶”这个观念。......
2023-11-20
题头这句话是《孟子》的开篇句。求利之心或者说情欲发生在外物与人的感官之间,比如作为外物的美色触动作为感官的眼睛,从而使人心动,产生欲求,所以说利益与欲望“之私也”,归属一类。齐宣王朴拙,自认为格调不高,跟孟子承认自己是贪财好色之徒。高扬利戈举起盾,动身出发去前方。追求利益,满足情欲,上符天理,下合人情。利益本身无所谓对错,问题出在欲望上。......
2023-10-22
变化是一定的,不存在绝对不变的事物和情况。之后公子纠遇害,追随者或者自尽,或者隐匿,管仲遭到关押,后投靠政敌齐桓公。变具有“通”的意义。易的法则是,困顿就要变化,变化了就能走通,走得通才能保持长久。由于“变则通”,故称变通。管仲做出变通,走出牢狱,迎来新的天地。而尾生不知变通,被困洪水,陷于险境,人没有等来,命也丢了。......
2023-10-22
上面孟子的话还包含这样一层意思,即善作为人的本性在所有人那里都是一样的,或许有量的差异,但绝无质的区别。隋朝文帝时,一个叫王伽的官员押送犯人李参等70余人前往京师。就此文帝下诏说:凡世上之人,都有灵悟的禀性,都懂得善恶,明白是非。节后除了一名罪犯外全部按时返回。这两个故事为善的共性提供了一个注脚。他的妻子没跑掉,被抢走了。久攻不下,朱全忠退兵,命令将粮草全部焚毁。......
2023-10-22
孟子还有犬之性、牛之性等物性的表达,标示某物之所以为某物而异于他物的特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是张载首先提出来的,这对范畴的提出使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论说得到进一步深化,也使人性作为天与人沟通的中间环节更加清晰和明确。......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