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收敛就是义的特征。将欲望置于道义的坐标上,将利益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是人性的要求。作为天性的欲望及其指向的利益必须适合作为本性的义理。义利之辨绝非仅仅是义利本身的事情,还影响着其他领域。孟子提倡“恒产”,以确保民众的生存需要。义利之辨是大问题,具有全局性。......
2023-10-22
第二场辩论。
仍旧是打比方,上回是柳条,这回换成水。
正方的陈述是:人性就像是湍急的流水,东边有缺口就往东边去,西边有缺口就朝西边去,没有一定走向。正如水流没有不变的方向,人性无所谓善还是不善。告子的比喻很到位,着眼的仍是可塑性,水比柳条更柔软,没有定势也没有定形,流到哪儿算哪儿,流到什么里面就是什么形状,完全随机。至于观点,朱熹的评论是:“告子因前说而小变之,近于杨子善恶混之说。”(《孟子集注》卷十一)告子做了不大不小的调整,采用杨朱的善恶混合说。
不错,孟子答道:水是向东流还是向西流的确不一定,可是难道从高处向低处流也不一定吗?告子愣了,这一层他还真没想到。孟子接着说:水一定要向下流动,没有不向下流的水,这就是它固有的本性。人性也一样,也有固有的本性,这就是善。
既然人性是善的,可为什么还有人做坏事?告子问了一个人人都会提出的问题,潜台词是做好事证明人性善的一面,做坏事证明人性恶的一面。
孟子答:确实有人做坏事,但这不能说明人的本性是恶。好比你拍打水面,激起的水花可以高过头顶;在河中筑堤,水可以上山,但这不是水流的本性,是外部力量改变了它,人做坏事也是这样,是环境形势造成的。(《告子上》)(www.chuimin.cn)
又轮到公都子了。不过这次没人诘难他,是他自己不明白。他向老师提出两个疑惑,一个是:一种说法认为人性既是善的同时又是恶的,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政的时候,民众就善良;而到了他们的子孙周幽王、周厉王当政,民众就变得暴虐了。他是想说,在同一个人身上,善恶并存:遇到好的当政者,人性善的一面便发扬光大;遇到坏的当政者,人性恶的一面便膨胀暴露。另一疑惑是:一种说法认为,有的人本性是善的,有的人本性是恶的,正如舜与象这一对亲兄弟,舜是善的代表,象是恶的代表;也正如瞽瞍与舜这一对父子,瞽瞍昏庸不慈,而舜则贤明孝敬;也正如尧与象这一对君臣,尧是圣王,而象则是刁民;还如商纣王、微子、比干,商纣王作为弟弟和侄儿是出了名的暴君,而哥哥微子、叔叔比干则是大忠臣。他要说的是,在不同的人那里,有的性善有的性恶。公都子的疑惑集中反映了善恶二元论。
商纣王
公都子问老师:用您的人性善观点怎么解释这些事实呢?
孟子这样回答:“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告子上》)这里的情指的是人性的趋向。是说,就人性的自然趋势而言,是向着善的;至于说有些人不走正路,不能归罪于天资。
以儒家人性观衡量,善恶混合说是第二个误区。
有关为善之道:《孟子》导读的文章
不难看出,收敛就是义的特征。将欲望置于道义的坐标上,将利益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是人性的要求。作为天性的欲望及其指向的利益必须适合作为本性的义理。义利之辨绝非仅仅是义利本身的事情,还影响着其他领域。孟子提倡“恒产”,以确保民众的生存需要。义利之辨是大问题,具有全局性。......
2023-10-22
就修养而言,仁爱首先是爱己,表现为自尊;守礼重在恪守规矩,表现为自制;义行主要是做所应做,表现为自立。自尊、自制、自立就是我们下面分别要谈的。这是一个寓言,让男人脸红的寓言——他们竟是以牺牲自己尊严为代价混生活的,他们还配享用丈夫这个名号吗?......
2023-10-22
唐太宗时,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别人送的绢帛,事情败露。唐太宗对他采取的是羞辱法,以检视他的人性。以义划界,一边是大写的人,一边是小写的人。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前往,但按兵不动。魏无忌假传魏王命令,杀掉了晋鄙,统率大军驰援赵国,击败了秦军。为表示感激,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魏无忌。......
2023-10-22
霸道的根本特征是比拼以武力为主,以财力等力量为辅所构成的实力。战神蚩尤强者为霸决定了实行霸道的首要条件是大国。依靠实力并且借助仁义方可称霸,故而行霸道的必须是大国。再看看五霸以及试图走霸道之路的国家,哪个不是至少占有上千里土地,它们之所以能够拥有广阔国土完全是因为不断扩张,扩张是其本质。由于有霸主罩着,规矩管着,霸道治下的民众还是欢娱的。孟子不喜欢霸道。霸道是实力之道,意味着强制和战争。......
2023-10-22
平陆大夫沉默片刻,说:是我孔距心的罪过。事情发生后,齐王很是后悔,说自己愧对孟子。当初周公派哥哥管叔监管殷商故国,管叔却率领殷人叛乱。陈贾面现得意,微笑道:看来圣人也会出现过错啊。犯了过错,耳根发热,心中羞愧,所谓“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这是人之常情,而陈贾反而大言不惭。按照孟子“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的标准,陈贾做人不合格。......
2023-10-22
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2023-11-22
修养与改过有关系,但二者并不等同。修养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事业。所以孟子提醒人们:“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言罢,特别提醒太子应当以古代先哲和圣王为师,像他自己,不足效法。修养过程中除了要克服这两种倾向外,孟子还要求专心致志。弈秋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他收了两个学生,同时教他们下棋。修养是慢工细活,磨的就是恒心定力。......
2023-10-22
吾人既明孟子人生哲学根据于其性善论,兹再叙其方法论。第一项扩充固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为人类所固有。著者于前章曾云: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即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由性善而扩充之为尧舜之徒,达则行先王之政,穷则守先王之道。又清代陈澧对于孟子所言“扩充”之义,论之甚精,其言曰: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此外扩充之义,触处皆是。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扩充也。......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