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以《孟子》导读:探讨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哲学辩题

以《孟子》导读:探讨二元论与一元论的哲学辩题

【摘要】:告子做了不大不小的调整,采用杨朱的善恶混合说。告子愣了,这一层他还真没想到。告子问了一个人人都会提出的问题,潜台词是做好事证明人性善的一面,做坏事证明人性恶的一面。又轮到公都子了。公都子的疑惑集中反映了善恶二元论。这里的情指的是人性的趋向。

第二场辩论

仍旧是打比方,上回是柳条,这回换成水。

正方的陈述是:人性就像是湍急的流水,东边有缺口就往东边去,西边有缺口就朝西边去,没有一定走向。正如水流没有不变的方向,人性无所谓善还是不善。告子的比喻很到位,着眼的仍是可塑性,水比柳条更柔软,没有定势也没有定形,流到哪儿算哪儿,流到什么里面就是什么形状,完全随机。至于观点,朱熹的评论是:“告子因前说而小变之,近于杨子善恶混之说。”(《孟子集注》卷十一)告子做了不大不小的调整,采用杨朱的善恶混合说。

不错,孟子答道:水是向东流还是向西流的确不一定,可是难道从高处向低处流也不一定吗?告子愣了,这一层他还真没想到。孟子接着说:水一定要向下流动,没有不向下流的水,这就是它固有的本性。人性也一样,也有固有的本性,这就是善。

既然人性是善的,可为什么还有人做坏事?告子问了一个人人都会提出的问题,潜台词是做好事证明人性善的一面,做坏事证明人性恶的一面。

孟子答:确实有人做坏事,但这不能说明人的本性是恶。好比你拍打水面,激起的水花可以高过头顶;在河中筑堤,水可以上山,但这不是水流的本性,是外部力量改变了它,人做坏事也是这样,是环境形势造成的。(《告子上》)(www.chuimin.cn)

又轮到公都子了。不过这次没人诘难他,是他自己不明白。他向老师提出两个疑惑,一个是:一种说法认为人性既是善的同时又是恶的,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当政的时候,民众就善良;而到了他们的子孙周幽王周厉王当政,民众就变得暴虐了。他是想说,在同一个人身上,善恶并存:遇到好的当政者,人性善的一面便发扬光大;遇到坏的当政者,人性恶的一面便膨胀暴露。另一疑惑是:一种说法认为,有的人本性是善的,有的人本性是恶的,正如舜与象这一对亲兄弟,舜是善的代表,象是恶的代表;也正如瞽瞍与舜这一对父子,瞽瞍昏庸不慈,而舜则贤明孝敬;也正如尧与象这一对君臣,尧是圣王,而象则是刁民;还如商纣王、微子、比干,商纣王作为弟弟和侄儿是出了名的暴君,而哥哥微子、叔叔比干则是大忠臣。他要说的是,在不同的人那里,有的性善有的性恶。公都子的疑惑集中反映了善恶二元论

商纣王

公都子问老师:用您的人性善观点怎么解释这些事实呢?

孟子这样回答:“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告子上》)这里的情指的是人性的趋向。是说,就人性的自然趋势而言,是向着善的;至于说有些人不走正路,不能归罪于天资。

儒家人性观衡量,善恶混合说是第二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