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约半数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因为“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8.4%,初中生仅占10.7%。......
2023-10-22
课程(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法律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指令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落实国家《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其他教育法律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系统运行的核心,基础教育的目标、价值、要求及内容主要通过课程得以实现。要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首先要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计划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作出全面安排,包括:制订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每门课的教学要求、课程设置的结构和顺序、修业年限、课时分配、考试考查以及实施要求等。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学校和教师要熟悉课程计划,并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同时,课程计划也是制订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
(一)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九年制义务教育现行课程计划,指国家教委1992年8月颁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以及1995年颁发的《实行新工时制对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目前,教育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正在制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计划。
1.现行课程计划的指导思想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是根据《义务教育法》,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原则制订的。该计划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以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教育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注意教学要求和课业负担适当;从我国实际出发,注意城乡和各类地区的不同特点,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培养目标
小学阶段的目标: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会常识,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较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初中阶段的目标: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的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3.课程设置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初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儿童、少年身心发育的规律设置课程。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部分,主要由国家统一安排,也有一部分由地方安排。学科以文化基础教育为主,在适当年级,因地制宜地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以分科课为主,适当设置综合课;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以按学年、学期安排的课为主,适当设置课时较少的短期课。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科和活动的整体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技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在国家安排课程中,学科课程,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九科,有条件的小学可增设外语;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技术等十三科,还开设短期的职业指导课。活动课程,设置晨会(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各项活动都要结合其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受到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扩大视野,动手动脑,增长才干,发展志趣和特长,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地方安排课程,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
(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
普通高中现行教学计划是198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90年、1991年国家教委先后颁发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及《实施意见》,1994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实行新工时制对高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后调整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意见》的附件。
1.高中现行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www.chuimin.cn)
为了解决当前普通高中存在文理偏科,学生知识结构比例不尽合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方针,在使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注意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能力,决定在新的高中教学计划尚未制定前,对现行高中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2.调整后的时间安排
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高一、高二年级每年上课34周,复习考试2周,劳动技术教育4周;高三年级上课24周,复习考试12周,劳动技术教育4周),假期(包括寒暑假期、节假日和农忙假)10—11周,机动时间1—2周。每周活动总量为34课时以下。高三年级结束新课时间不得早于3月底。
3.调整后的课程设置
调整后的课程结构由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活动课程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和劳动技术等十一科。选修课分两类,一种是单科性选修,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另一种是分科性选修,分文科、理科、外语、艺术、体育、职业技术六类课程,在高中三年级开设。
政治、语文、数学、体育、劳动技术等科在高中三个年级均为必修课。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科在高一、高二年级为必修课。与过去教学计划相比较,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必修课的课时有所减少;历史、地理和生物的必修课时略有增加。历史课的教学大纲要增加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其他必修课的教学大纲,要依据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适当降低教学要求、适当控制深度的原则作必要的调整。调整后的教学大纲是必修课教学的依据,会考的依据,教学评估的依据和高考的依据,有些学科还要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重编教材。
时事教育是高中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放到重要位置。时事教育每周1课时,可利用选修课或课外活动时间,分散使用或集中进行。时事教育的内容要在各地党委领导下,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当时形势和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可以举办时事形势讲座,也可以开办时事广播。
劳动技术课应该按照现行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开设。每学年安排4周,每天按6课时计算,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条件,分散使用或集中使用。各校必须努力创造条件,落实此项教学要求。
人口教育是必修的内容,进行人口教育试点的学校,要把人口教育作为必修课,总课时不得少于16课时。教学时间可在选修课的时间内安排。其他学校要利用选修课或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人口教育讲座,还要在政治、生物、地理等课内结合进行。
单科性的选修课在高一年级每周3课时;高二年级每周4课时。分科性选修课在高三年级开设。各类选修课的课时数可控制在以下范围内:物理4—6;化学3—5;生物2—4;历史4—6;地理4—6;外语3—5;体育2—3;职业技术4—6;艺术2—3。学校可根据情况自行安排,还可适当增加。
除职业技术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暂由各地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自行制定和编写外,国家教委将制定其他各类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并编写教材。其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外语等学科选修课的教学大纲都要根据这次调整的原则降低过高的要求。这些选修课的教学大纲是选修课教学的依据,也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课外活动包括体育锻炼、知识讲座、科技活动、各类兴趣小组活动、校班会、时事教育等,课外活动时间不得进行补课和辅导。社会实践活动按国家教委(87)教中字011号文件规定进行,每学年安排2周,可以分散使用,也可以集中使用。国防教育、环保教育等不单独设置,一律安排在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中进行,或渗透到有关学科中结合进行。活动课的课时从原来的每周6课时减为4课时。
计算机课的开设,要根据各地的条件决定。必须在解决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设备并上好实验课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开设计算机课。可以作为课外活动或者是选修课,也可以在劳动技术课中安排,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列入必选课或必修课。
有关教师素质道德修养的文章
教学大纲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约半数的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的一项相关调查显示,因为“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8.4%,初中生仅占10.7%。......
2023-10-22
有的说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有的说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因为它们没有完整地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职业道德是这样“必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也就是说,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而且是内化的行为或准则。......
2023-10-22
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功能还要通过教师个体内在的精神力量的作用得以实现。具有高度义务感的教师会在自己的职业行为中时刻按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正确处理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建立教师与学生,教师相互之间,教师个体与教师集体,教师与学生家长及社会成员的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上。......
2023-10-22
可见,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在师德规范中分别属于不同的层次,依次为对教育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中级要求、最低要求或起码要求。(三)师德规范的类型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形式,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师德规范阐明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即道德义务或伦理职责。只要三者比例适当,整个师德规范结构合理,就可以全面发挥其规范功能。......
2023-10-22
教师职业道德体现着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和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追求。它在教师的职业行为中,具有一种启动的力量,激发、鼓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自我修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觉地做好教育工作。这便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上述这些方向因素的有机结合并作用于教师,便可达到激发、鼓励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发挥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
2023-10-22
乐教勤业原则是指教师要乐于从事教育事业,勤奋地工作。教师乐教勤业,是由教育实现自身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内在需要决定的。乐教是勤业的内在动因,是勤业的动力和能源;勤业是乐教的具体体现,是满足乐教需要的基本途径。是否乐教,影响着是否能够做到勤业;是否勤业,反映着一个教师是否乐教。可见乐教勤业是制约教师教育工作成效的主要内在因素。在当前,坚持乐教勤业,有利于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形成良好的行业风尚。......
2023-10-22
由此可见,制定教师职业道德时,必须将其放在国家基本的法律框架内。在我国目前制定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中,已经有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这为确立教师的地位提供了依据。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要求,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2023-10-22
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1984年10月13日,全国教育工会颁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目的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鉴于《道德规范》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对《道德规范》进行修订。......
2023-1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