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二)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研究表明,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就是劳动手段在很多方面体现于劳动者主体,即教师本人的心理素质、人格和言行本身。......
2023-10-22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
道德评价最一般的标准是善和恶。伦理学上把凡是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道德行为都称为善,把凡是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不道德行为称为恶。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就是衡量、判断中小学教师行为善恶的尺度和准绳。只有评价标准正确,才能通过一定的形式来抑恶扬善,扶正去邪。如果标准不正确,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即对社会、对教育产生不良的影响。
善与恶的内容和标准是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善恶标准都有区别。在阶级社会中善恶标准是有阶级性的,一个人行为的善与恶,主要是以他所属的阶级的阶级利益和由阶级利益引申出来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为标准。凡符合本阶级利益和道德原则的即为善,凡不符合本阶级利益和道德原则的即为恶。一个阶级认为善的,敌对阶级则认为恶。善恶的标准不仅是历史的、阶级的,而且还是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凡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的道德行为皆为善,凡是与此相反的道德行为则为恶。历史和现实都可以这样判断:一切有利于人类的道德行为就是善,相反则是恶。由于无产阶级代表和反映历史进步的客观趋势,因此,无产阶级的善恶标准做到了历史性、阶级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成为唯一科学正确的标准。
对于中小学教师道德评价而言,由于教师的教育行为涉及到复杂的教育内外及中小学关系,因此,通常有三个层次的标准。第一个层次的道德标准,体现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对教师这一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人民教师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克己奉公、教书育人,这也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道德评价的第一个层次的标准。第二个层次,体现为特定时代社会中占传统地位的阶层的愿望、道德要求以及在此影响下形成的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价值体系。目前,我们大力提倡的“五爱”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不仅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为广大群众所奉守,而且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所应遵循的。第三个层次就是反映人类社会历史总体趋势的道德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明确宣布,共产党人把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作为最高的行为标准,这样一个标准的道德含义在于:凡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就是善的,反之,凡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就是恶的。在教师道德评价中,三个层次的标准是相辅相成的,人民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下一代的神圣使命,因此作为教师道德评价的第一个层次的标准,不仅仅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劳动人民的道德愿望,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具体表现,而且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www.chuimin.cn)
道德评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也主要是这两种方式。
社会评价是社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的善恶性质的判断方式。典型的形式就是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就是公众的议论,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现实生活范围内,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准则,对某一事件、现象、行为进行议论评判,表达或传播自己的观点、意见、态度、情绪的活动。舆论通常分为借助于报纸、广播、电视等手段加以传播的正式舆论和借助于口头传播形式的非正式舆论两种。从性质上看,则又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建设性与破坏性之分。社会舆论通常以反映民众心理为己任,对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予以褒扬,而对违背社会道德要求的行为给予谴责,因而在道德评价中有重要意义。传统习惯是一定社会、一定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所形成的、习以为常的社会倾向、行为习惯和道德心理沉淀等。传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直接性的特点,因而常常左右着人们对某种行为的态度。任何民族的传统习惯都既有其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在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传统习惯应采取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
从社会评价的角度看,建国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下,加上广大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已初步形成了“尊师重教”、“当教师光荣”的良好社会舆论,中华民族又具有优良的尊师传统,所有这一切,都会对今天的教师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一些人仍然轻视教师工作,或对师德行为作出不正确的评价。这种现象的改变,有赖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自我评价,是教师本人对自身的教育行为的道德反思形式,是个人对其行为是善是恶的一种判定。这种判断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观念、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的坚定信仰,以及由此而对现行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是一种坚定的内心信念。通常,把良心看作是教师道德自我评价的典型形式。良心,是人们根据某种道德原则和理想等所形成的内心最真挚的信仰,是人们在道德活动中所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和道德意志的统一。良心不是抽象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有不同的良心,即使同一时代,不同社会职业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职业良心。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良心,集中体现为对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学生、对下一代成长的无比关心,它能随时约束、指导教师的行为举动,是教师的内在调节器。当外在行为与良心相吻合时,教师会产生一种满足感、愉悦感;当外在行为与良心相背离时,教师则会产生内疚感、不安感。在教师道德评价中,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并共同发挥作用的。当社会舆论与教育传统习惯和教师的自我评价(即内心的信念)对中小学教师行为善恶评价相一致时,就可以增强教师内心信念,培养教师的道德责任感;反之,则会引起教师内心信念的矛盾,产生动摇。因而,舆论和教育传统习惯的熏陶,对内心信念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样,教师内心信念的形成,道德责任感的增强,又会促使社会舆论形成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教师的内心信念是社会舆论和教育传统习惯发挥其功能的内在基础。总之,只有综合运用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这两种方式,教师道德评价才能得以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
有关教师素质道德修养的文章
再次,教师劳动的过程是复杂的。(二)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夸美纽斯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研究表明,学生一般都有“向师性”,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这种“向师性”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劳动的重要特点就是劳动手段在很多方面体现于劳动者主体,即教师本人的心理素质、人格和言行本身。......
2023-10-22
取舍力是指在选择过程中对选择对象取舍的能力。在此选择力直接表现为取舍力,如果教师取舍能力强,选择就得当,取舍能力弱,选择就不得当。将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分解为综合比较力、鉴别力、取舍力、组织力,在于说明选择的内在过程,是一个从比较开始,经过鉴。......
2023-10-22
瑞夏德虽然变成了一只乌鸦,可是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人类。这是来自远古的鸟人给瑞夏德的忠告。谁改变了自己的观念,谁就会改变自己的世界,拥有一个与原来不同的世界,就像书中的瑞夏德。......
2023-08-14
道德选择的价值目标要求正确处理自我和社会、人的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的关系。(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主体性原则、责任原则、代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是教师“我”的选择,因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选择成为教师人格的组成部分,它表明选择并不满足于现有的道德状况,他要通过不断地创造来改变现实,并在改造客观现实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
2023-10-22
另外,中学“导师制”教育模式的教学形式的高度的灵活性,还包括教学检验与认定方式的灵活性,其中主要的有灵活的考试形式和灵活的升级和结业制度。......
2023-10-28
塑料注射模模架按结构特征分为36种主要结构,其中直浇口模架有12种,点浇口模架有16种,简化点浇口模架有8种。点浇口无推料板型分为DAT型、DBT型、DCT型和DDT型,可查阅点浇口无推料板型模架组合形式。简化点浇口模架组合形式,可查阅简化点浇口模架组合形式。......
2023-06-30
爱国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支撑点。学生的模仿性和向师性,使得教师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反映在教育活动中,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不仅是一种教师奉献精神的体现,也是其广阔胸襟的展示。......
2023-10-26
残疾抚恤金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因工作需要继续服现役的残疾军人,经军队军级以上单位批准,由所在部队按照规定发给残疾抚恤金。残疾军人的抚恤金标准应当参照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确定。退出现役的因战、因公、因病致残的残疾军人因病死亡的,对其遗属增发12个月的残疾抚恤金,作为丧葬补助费;其中,因战、因公致残的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因病死亡的,其遗属享受病故军人遗属抚恤待遇。......
2023-07-30
相关推荐